文化自信视角下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

2023-05-30 16:08程乔夏
文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言文教学策略

程乔夏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针对学生缺乏文化自信、教师对文化自信准备不足、教学过程缺失文化自信等存在的问题,开展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践行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言文 教学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21年1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颁布,促使中华传统文化进入教材,落实在课堂中,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从而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和“魂”。然而,较少有研究者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落实“文化自信”。因此,本研究主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出发,探讨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落实文化自信。

一.部编版教材蕴含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1]这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作用。

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提高了文言文所占比例。从教材编排学段、数量上来看,小学文言文从高段扩展到中、高段,篇目从4篇增加到14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内涵丰富的文言文。从选编时间跨度、内容分布来看,从先秦到清朝近2600年历史,时间跨度之大,涉猎范围之广泛。既有古代科考书目《论语》《孟子》,又有记载民间传说的《列子》;既有体现中国法家思想的《韩非子》,又有轶事小说《世说新语》;既有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思想《曾文正公全集》,又有展现风俗、人物趣事的《方舆胜览》;既有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吕氏春秋》,又有启蒙读物《童蒙须知》;既有传世经典《宋史》《晋书》,又有近代普及的《报刊》。

二.文化自信视角下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

(一)学生缺乏文化自信

从文化背景来看,我国古代主要以农耕文明为主,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文言文及其文化内涵更是一无所知。由于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与现代文有较大差别,加上文言文语言晦涩难以理解,学生有畏难情绪,也就导致学生与文言文之间产生了距离感。西方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国际地位稳固,西方文化以不同形式不断渗透,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度越来越低,民族文化自豪感逐渐削弱,民族文化认同感明显降低,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信。

(二)教师对传统文化储备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部编版教材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課程育人目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应该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对文言文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把文言文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元素展现出来,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现实情况是不少教师因其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局限性,只看到了文言文的字音、词义、句意,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依旧滞留在表面,只考虑其“工具性”,忽视了其“人文性”。这样就导致了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对文言文篇目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来,没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归根到底,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教师的传统文化储备有直接关系。

(三)教学过程缺失文化自信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什么》一书中强调,“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要领是实现‘文化渗透的文言文教学,”[2]要积极主动传承。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言”而轻“文”,只重视字音、词义、句意,没有重视文字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对“文”的解读有所缺失,学生对“文”的感悟也在文字表面滑行。即使组织一些故事会、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层次,没有深度。另外,单篇文言文涉及文化元素单一,拓展课外资源匮乏,没有构成自己的传统文化网络。因此,整个教学过程缺失文化自信。

三.落实文化自信的教学策略

(一)溯源汉字感受智慧,体现文化自信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新课标提出,感知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的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乃物象之本,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含有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展示出先人对世界的认知。追溯人类文明史,中华民族通过汉字这一载体蕴藏在文言文当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王荣生教授指出“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要在练字炼句处‘深入”。[4]例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要抓住题眼“道”来深入,短短49个字的文言文就出现了2次。“道”属于会意字,甲骨文从行,像路口之形;从人,像人之侧视形。“道”表示人行走在大路上之意。《说文》:“道,所行道也。”如《诗经》:“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路”,金文左边是“足”,本指人的脚,表示脚下走的是路;右边是“各”,表声。《说文》:“路,道也。从足,从各。”唐·王建《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通过溯源汉字了解到“道”的本义是大路,“路”指小路。借助汉字字形特点,点拨地点“道”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使学生进一步读懂王戎的思维过程,“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样更能体会到王戎不盲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通过溯源汉字等方式了解汉字本源,体会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汉字的意蕴与魅力,探寻文言文真正的文化意味,认识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体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二)朗诵文本体味情感,展现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5]因此,结合文言文特殊文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文本,培养语感,体味作者情感。

1.读准字音。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课后习题中,可以看出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要求。由于三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提出跟读的形式来断句,从而达到正确地朗读。从四年级开始提高要求,自己试着读正确。《古人谈读书》一课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现了三个“知”,前两个“知”是知道,应读zhī;后一个“知”是通假字,通“智”,聪明、智慧。《商君书·更法》中就有“知者见于未萌。”来适时扩展。文言文《书戴嵩画牛》一文中有“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文中有两个多音字,一个是“好”,一个是“数”。下文有“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可以看出杜处士是多么喜欢书画,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好”是“喜欢”的意思,应读四声。“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杜处士所珍藏的书画不单单只有一件,而是很多,所以用“百”来计数。因此,“数”是“计数”的意思,应读三声。

2.读出韵律。针对文言文特点,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最终达到背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读出文章句子结构。例如:在《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谁?

生:两小儿。

师:神态怎样?

生:笑。

师:干什么?

生:曰。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这样的句法停顿,真实再现两个孩子的天真可爱,仿佛看到了得意的孩子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又如《杨氏之子》一文中。

师:谁?

生:儿(杨氏之子)。

师:怎么样?

生:应声答曰。

师:什么?

生:孔雀。

师:怎么样?

生:是。

师:是什么?

生:禽。

师:哪的禽?

生:夫子家。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清楚句子的几个要素,就把句子结构读得清清楚楚了,也读出句子的抑扬顿挫,展现出韵律美。

接着,读出文章结构层次。《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一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是总述,后面三句话是围绕着“甚聪慧”来写的,是分述,用具体事例来写杨氏之子是如何招待客人孔君平,又是怎样应答孔君平,凸显出杨氏之子的聪敏。所以,在“甚聪慧”后面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停顿,余音绕梁,使读者进入想象。再比如《铁杵成针》是成语故事,要读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全文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是介绍李白居住的环境,为故事的发生做了铺垫。第二句是介绍李白没有完成学业,离去了,这是故事的起因。第三、四句是故事的经过,李白经过小溪,看到老妇人在磨铁棒,这是故事的经过。第五句是李白被老妇人的精神所感动,回去完成学业,这是故事的结局。在朗读的时候,通过停顿将故事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读出来,也就是将文章的结构读出来,层次更清晰了,更好体现出先人的智慧。

然后,读出文言文特色。《铁杵成针》一文中,“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世传”是领起词,要有一个短暂的拖音,强调这是一个传说,引起读者注意。《古人谈读书》一文中,“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盖”也是一个领起词,在“盖”字后面应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告诉读者读书应有的态度。还有《自相矛盾》一文中,出现了三个“也”,都在句末。“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这两个“也”,语调高扬,读出卖矛盾之人的得意与自豪,“其人弗能应也。”语调下沉,读出人们的嘲讽、鄙视。

最后,读出语境重音。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要读成重音,突出情感的力量。《伯牙鼓琴》一文中,因为伯牙认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無足/复为鼓琴者。”最能表现伯牙心情的词语就是“破琴绝弦”,将“破琴绝弦”读得悲壮一些,高亢一些,充分展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因此,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语调、韵律、节奏,做到气断声连,体会出文言文特殊的表达方式,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现出文言文的 “言”的深厚,“文”的智慧,体会先人的情感,来探寻文言文的文化意味,展现出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三)知人论世走进历史,升华文化自信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6]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要做到“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不仅仅是要“知”文中人物的相关生平和思想,也要“论”作者的创作立场、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而了解文本背后的真正意蕴。

首先,“知”作者其人。五上《古人谈读书》一课,其中一则选自《曾文正公全集》,课前搜集曾国藩及其著作《曾文正公家书》。了解到曾氏家族向来以耕读传家,提倡耕读之本,重视读书。在曾氏家族中有崇尚读书优良家风,他认为“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读书的目的应该是学习做人,而不是求名追利,读书求学是修身明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蕴含着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曾国藩家书中还体现出了曾国藩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这也是重要的文化之一,了解曾国藩其人,探究曾国藩其书,使学生更好体会、运用读书的方法,感受读书方法,促进学生感悟文言文,提高阅读质量,极大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其次,“论”创作立场、创作背景,厚重铺垫。在教学三下《守株待兔》一文时,课文是节选,课中适时导入《韩非子·五蠹》原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主张治国方法应随时代而发生相应的变革,新时代的圣人不羡慕远古时代,不效法永恒不变的常规,而是要研究当代的实际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来告诫韩国统治者,还想用先王的政治来治理当代的民众,也就像守株待兔一样可笑。原文的呈现,还原韩非子创作背景和主要思想,这样学生就不会仅仅局限在寓言故事本身揭示的道理: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带领学生了解创作立场、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所以,“知人论世”必须与文本内容相契合,与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相融合,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走进悠久的历史,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升华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四)多种形式促进思维,践行文化自信

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学习文言文,实质上是体认他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文学是其表现形式,语言的锤炼和章法考究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7]文言文所蕴含的志与道,以及古人的思维方式都属于文化的内涵体系。

部编版教材有不少蕴含古人思维方式的选文。在四下《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教学中,学生通过萤火虫和油灯的对比,发现都具有发光的特点,都可以用来照明,从而体会到车胤的聪明和勤勉;李白亲眼所见一位老妇人,欲用一根铁棒来磨成针,这需要巨大的毅力,李白深受启发,由她及己,幡然醒悟。通过类比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书戴嵩画牛》一课为例。《书戴嵩画牛》是一篇散文,选自《东坡题跋·卷五》,这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斗牛图》写的题跋,按照故事的叙述顺序,可以分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尾声,结构层次清晰。按照文章的表达方法,将文本结构进行分类,分为描写、叙事;将叙事再进行细化,层次更清晰,一是牧童观画,二是苏轼抒发情感“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通过梳理文章的结构,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这样,通过比较、分析、概括文言文的篇章结构,感受到文言文内在的逻辑美,学生的形象思维、类比思维、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提升,体会到先人的聪明智慧,践行了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践行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促进文化自觉。

参考文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王荣生.文言文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4]王荣生.文言文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

[6]崔钟雷.论语孟子[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382.

[7]王荣生.文言文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1.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创新研究”(批准号:2022YB113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文言文教学策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