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宁 范龙云
摘要:党的历史是重要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史所具有的资政育人作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相切合。将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进行深度融合,是新形势下推进思政课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从价值意蕴来看,能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个人理想信念,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涵养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从目前教学来看,思政课教学方法与载体形式较为单一,部分学生对党史知识掌握程度和对历史的认同与理解存在个体差异。党史教育有效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技术创新、拓宽实践平台及完善评价机制这五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党史教育;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2-0021-04
立足建党百年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双重背景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开展高校党史教育,是步入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必要举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忠于党、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去接力完成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孕育地,要把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堂体系研究进行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工作,使学生在学习总结中不断传承党史,深刻体悟党史学习意义,以实在的获得感、多元的体验感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行稳致远,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1.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党史教育和思政课在教育目标上有一定的契合性,那就是立德树人。立德,寓指突出德育为先;树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两者都倡导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采用正面教育方式来引导人、塑造和发展人。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要深刻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更重要。党史作为中国大地特有的文化产物,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将党史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育的全过程,深入挖掘党史中的理论价值、精神价值和时代价值,可以用党的初心、成就与未来追求打好“立德树人”的基础,促进学生从党的追求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从党的光辉中汲取精神滋养和经验智慧,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自觉担负起民族复兴重任。
2.坚定个人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政党理想信念坚定,就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的百年历史,从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并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伟力。所以,要充分挖掘党史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使新时代青年能够掌握科学理论,并在理论中筑牢理想信念,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高校必须担负起应有的政治责任,把青年学生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使学生坚决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青年学生应结合党史教育系统而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实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读史、学史、思史过程中筑牢信仰之基。
3.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要举措
在社会思潮网络化过程中,一些不良思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影响。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理性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比较模糊。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对历史进行碎片化、主观化的错误解读,容易动摇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会对部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方向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正当其时、十分必要。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和研究历史,引导大学生用历史眼光看待历史问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理论辨析能力。其次,讓大学生深刻理解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着初心与使命,认识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内心认同国家的制度、道路和文化,可以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4.涵养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砥砺爱国之志
红色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追求,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红色精神有效嵌入思政课,加深精神谱系的内涵解读来涵育大学生,有利于持续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只有厘清党史的发展脉络、主题、本质等,才能更全面、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巨大牺牲,才能更加深刻地感悟党的领导优势与特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引导大学生赓续“先辈精神”,用“先辈精神”滋养初心、坚定信念、淬炼灵魂,不断厚植家国情怀,自觉将青春“小我”融入时代“大我”。
1.高校思政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达到思想、理念和情感的认同。但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并没有关注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在思想观念等层面的时代性变化,仍然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采用“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进行抽象的道德讲述,导致学生的学习游离于生活之外,对党史的关注度不高。例如,个别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内容时,只是一味地讲、灌,让学生背结论,没有通过“教材+具体案例”进行有效说明,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党史只来源于书本,无法对接现实生活。这样的教学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与历史联系起来,没有把抽象的事件具体化,很难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大学生对党史知识了解程度有差异
首先,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党史知识的掌握水平存在差异。大多数党员学生对党史的掌握相对全面,而高校中基数较大的其他学生对党史了解得则相对局限,尤其是对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与基本理论等理解不深,认为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缺乏自主学习此类知识的意愿和动力。其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党史的兴趣程度也存在差别。文科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时期通过个人意愿选择学习政、史学科,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对党史内容掌握得比较扎实。而理科专业的学生由于在中学时期缺少对政、史学科的深入学习,没有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撑,进入大学后容易对党史学习重视不够、积极性不足,这会直接影响到党史学习教育效果,无法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
3.高校党史教学载体形式单一
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发展现状来看,首先,教育教学话语体系不够完善,学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图式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及学生聆听接受,话语主体相对权威,客体比较被动。其次,教育教学科技手段单一,教学形式仅限于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存在脱节现象。最后,党史教育没有充分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尤其是校内传播渠道单一,没有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动起来,创新意识缺乏,吸引力不足。
1.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党性修养
思政课堂是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线下主阵地,思政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思政教师只有深度学习党史知识,让自己成为党史文化的忠实拥护者和坚定传播者,才能真正肩负起大学生思想“指路人”的职责。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把党史教育内容有效嵌入教学全过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起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把学党史、强信念与强教学、育新人融会贯通,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其次,思政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课堂掌控和驾驭能力,做到随机应变。要牢固掌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理论知识,做到将时事政策渗透于思政课堂,培养学生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解读能力,以及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看待社会现象并能从中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教师还要言传身教地带动学生,给学生做正确的引导,用青年话语、时代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2.课堂教学: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特性
教师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强调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积极教育视角对学生进行科学、动态分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知识诉求,有针对性地分析引导,强化互动交流,注重育人价值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对于对党史有一定了解的党员学生,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讨论、辩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基数较大的团员学生,教师要强化基本理论知识教学,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表达观点,在课堂上进行有效输出。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制定不同的培育目标,并结合其课程特点及思维方法,挖掘、利用好课程思政元素,让党史知识以轻松的形式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特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平时互动和实践学习中增强学生深度学习的获得感,有效推动党史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3.技术创新:借力新媒体平台有效整合资源
大学生是新媒体忠实的使用者,高校可以借此契机,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加强互联网教育载体建设,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有效合作。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学会借助新媒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课本教材为导向,通过翻转课堂、慕课、微视频等新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后可以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官方抖音账号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表达来帮助学生持续巩固党史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可以综合运用AR、VR等前沿技术进行实景课堂“沉浸式”体验,还原真实历史场景,学生戴上VR眼镜,眼前就可以浮现出革命先辈的英雄壮举,切实感受革命精神。还可以运用益智类小程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的政治信念,培养学生的政治头脑,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內传统媒介手段如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并结合漫画传播、歌曲传唱等,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加强党史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联系,实现线上线下双重教育,达到教育效果的翻倍。利用新媒体加强党史教育平台建设,丰富并活化党史教育实践形式,可以让党史内容立体、多维地呈现出来,让党史学习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深入人心。
4.实践平台:拓宽实践研学大课堂
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是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教师在思政课堂党史教育中要坚持以实践为导向,用活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把红色文化的价值内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连结起来,将其转化为鲜活的、生动的思政课教学素材,体现红色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首先,要积极构建校内实践平台。要结合实地情况建设党史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党史教育课堂实践。其一,高校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学科背景,将党史教育与校史文化传承相贯通,将校史作为现实“教材”融入百年党史,形成特色教育。其二,高校可以通过情景剧、知识互动问答、成果汇报等形式,开展党团主题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党史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深刻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其次,要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平台。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地域特点,结合党史教育内容开展大学生寒暑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通过图片、实物和故事身临其境地感悟革命精神,实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四平市被称为英雄城,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打卡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了解“四战四平”的历史,参观烈士陵园感受先烈的壮志豪情,聆听塔子山战斗遗址背后的党史故事。要通过实践活动追寻红色记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强大精神动力。
5.评价体系:贯穿思政工作全过程
党史教育精准融入思政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评价体系的完善。评价制度是考量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实际效果和党史教育资源有效运行情况的重要制度保证。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史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用多种评价手段来提升党史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思想政治课中的党史教育而言,高校不应只注重学生的最终卷面成绩,更应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階段性成长情况,应当以学生的实际反馈及满意度为重要参考内容。同时,还要把教师参与课程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奖评优的重要内容。要完善相关绩效考核制度,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开展评价,做好日常管理,加强督导与落实,促进高校师生自发自觉行动起来,确保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能够走深走实。
总之,高校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党史教育是有着历史学属性的政治教育,要用好讲活百年党史这部珍贵的“教科书”,做到真学真信真用。要充分挖掘党史学习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体系建设中的时代价值,带领新时代青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始终坚定信念跟党走。高校要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观察、分析世界,把握时代发展规律,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要将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精准融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培育政治认同,不断强化政治素质,增强使命担当意识,接好民族复兴接力棒,做新时代的中国好青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2020.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3]张聪.党史教育: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使命[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02).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 2020(17).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6]刘玲,韩美群.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21(04).
Thinking about the Way of Integrating the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Li Shuangning, Fan Longyun
(School of Marxism,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1, 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is an important and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The role of Party history in supporting the government and educating people is in line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undertaken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practical need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 syste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implication, it can better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 personal ideals and beliefs, resist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cultivate the patriotic feelings of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current teaching point of view,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carrier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re relatively single, and some students hav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ir mastery of the Party history knowledge and their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The effective embedding of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from fiv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optimizing classroom teaching,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roadening the practice platform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