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徐伟中
摘要:新課标十分重视“审美情趣”的培育。能鉴赏、会创造是一种高阶素养,而阅读与表达就是素养达成的路径。经典咏流传,素养做中达,这是新课标视域下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困境审美素养培育
“审美鉴赏与创造”系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应在具体的学习与实践中有梯度地培养学生这一素养,必须经历“文化自觉—文化修为—视野拓展”到“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鉴赏—萃取提炼”这一过程,最终创造美。
一、语文彰显审美价值——叫我如何不想她
先说汉字。汉字自发明之日起,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山”字,见字如面,让人一下子就生发出山峰突兀、山势连绵的荡胸生云之景象。
再说场景。走进“语文”,我们就进入了一个鲜活的时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风雪交加之中,回归的将士仰天哀鸣。“哀民生之多艰。”汨罗江畔,屈子扼腕太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大江之上,孟德慨然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之下,苏子愀然对江。可以说,语文用文字折射了中华历史,语文演绎了穿越时空的美丽。
还有无尽的想象。从盘古开天,到顽石落地,从夸父追日,到精卫填海,先人们心鹜八极,神游万仞,后世有过之无不及。思乡情切的周邦彦吟出“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李白长叹“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白居易梦想“生死相隔两渺茫,天上人间会相见”……语文,从想象出发,携一份情怀,掬一份浪漫,走向博大,走向厚重。
更有深广的情思。有什么语言能像汉语这样畅达又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愁”无形而有形,如何表达?李煜的简单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限的惆怅顿时跃然纸上。“癫狂”之至是什么状态?且看杜甫的“漫卷诗书喜欲狂”。张若虚吟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其宇宙意识迥绝而特异。最好教育是什么?“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就是理想的教育。语文,或博大,或深沉,或温情,或涵泳……
语文已植入我们的骨髓,渗透在我们血液里。她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二、审美教学困境——叫我如何不说她
但现实中的审美教育,长路漫漫。
割裂人文。语文的“人文性”割裂由来已久,中高考的功利化驱动又推波助澜,使语文教学也朝着“分数论”“模式化”迈进。“分数”成为决定“教”与“学”的首要条件,学生都希望收益“多快好省”,教师也就“顺势”而为。语文文章赏读,学生先是“机械拆分,大卸八块”,然后是“拼凑”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早读背诵,类似于“念经”,学生不去整体感受文章的风格,更不会思考和欣赏优美的词句。尤其是到了高三,从选择题到作文题,答题模式样样都有机械式的“一二三”。总之,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本来最应该拥有的人性化情感,完全被“模式化”代替。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学语文如同雕琢璞玉,需慢工,慢工出美玉。语文是一门工具,但语文更要高扬“人性之美”。
缺少体验。以高中写作教学为例。学生作文写不好,其原因在于“生活体验少”“阅读少”。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学—练”,学生缺少自主活动——“做”;校园生活中的学生缺乏实践性体验。生活如白开水,作文很难有“茶味”。语文在我们的牙牙学语中,化作了对新鲜世界的渴望;语文在我们的吃饭间,化作了殷殷的亲情;语文在我们的离别时,化作“无语凝噎”……语文来自生活,语文也是生活。
缺少阅读。“语文”天天见,“语文”看不见。所谓“语文”天天见,指的是语文与我们的生活自始至终难舍难分;所谓“语文”看不见,指的是学生除了上课和写作业,很少去触碰“语文”。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现状,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的二元背离。从现行的教学看,阅读鉴赏只在课堂中,将有限的几个文本翻来覆去。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独霸讲坛,学生被牵着鼻子走,走到什么程度,全靠造化。课下,学生热衷于刷题,课外阅读材料很少触碰,更别说自主阅读整本书了。另一种无意识,体现在生活中,令人担忧。那就是整本书阅读难上加难,刷微博、看资讯等压缩饼干式电子阅读成为年轻人的常态。更有甚者,将读书变成查书,阅读被检索取代。孩子们常说“没关系,回家百度”,成年人则是“我查查手机”。当今,阅读和修养完全相悖。也由此,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等方面的影响被隔离了,这是现代人阅读的通病。而语文给学生的恰恰是潜移默化的阅读体验,读之,思之,悟之,书卷气就出来了。
三、审美教学路径——与美同行
(一)“阅读+引领”,培养审美感知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目标如何达成?新课标强调,增加阅读量,强化表达与交流,可以培育学生审美情趣,可以提升鉴赏品位,进而去表现美、创造美。阅读文学作品首先感受到的是“美”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大多数文学作品又具有“美”的思想,给人以心灵启迪和浸润。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常常把自我意识投映到作品的接受过程中,由此产生文学作品新的意蕴。这“意蕴”里,有“体验之美”“鉴赏之美”,更有个体的“创造之美”。也因此,“阅读有无限之美”。语文老师讲授前必须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时,要充分把握文本所蕴含的审美要素,充分营造思维情境,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审美体验。如此,学生才能“由美向美”。
例如,教学《氓》,该文主人公的情感以及主题都是比较复杂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首先,必须让学生提前阅读感知。进而,教师要为学生引出有一定梯度的“阅读思考话题”,由此来引领学生阅读鉴赏。其次,不妨让学生就“思考话题”进行对话式的讨论,在交流中形成有质量的鉴赏结论。笔者在教学中就有这样的体会。第一步让学生初读文本,提问“《氓》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哀怨之情。第二步提醒学生再次阅读,有学生体会到“这里还有爱情的甘与苦”。第三步讨论,有学生说“表现出一种决绝的刚烈”,还有人说“透着人生的苍凉与无奈”。学生在反复品味、思考和交流之下,审美感知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情境+任务驱动”,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新课标一共设计了18个任务群,它们融在语文必修+选修教学内容中。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群本身是教学内容,也是习得路径。这个路径不同于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读写训练,它是通过任务的方式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审美鉴赏”学习任务群整合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组织了若干学习项目,在大单元视域下,突出“情境相随+任务驱动”式学习。因此,在具体教学中,需设置一定“情境”走进文本,以此来孵化学生审美意识的胚胎,把握文本“优美”的语言,再加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在体验和表达中,建塑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可谓横绝千古,前人更是美赞“孤篇压全唐”,后人讀之叹之赞之,痴之醉之仰之。如何将该鉴赏课上出不同于以往的效果呢?一堂优质课给了笔者很好地启示。
情境相随。课前,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在悠扬的乐声里,师生身心澄净,诗情画意弥漫课堂。
任务驱动。导入“飞花令”游戏:学生接龙说出带有“长江”的诗。
“情境+任务”。课中的听读环节,老师设置了思考题“找出11个直接出现‘月的句子,并分类”;感受环节——美读诗歌,品月之美;鉴赏环节——情读诗歌,赏月之情;探究环节——理读诗歌,探月之理;升华环节——师生作诗分享,托月寄情思。每一个环节,或图片或音乐伴随,在情境中落实“任务”。
美的情境、有趣的任务,整堂课有听、有读、有赏、有析、有评、有作,师生情感共同升华,还能够使学生在鉴赏、体验、思考、交流中有了理解,生了感悟,充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读赏与表达的能力。这些环节以“任务”贯穿,配合以恰当的“情境”,以情入理,以理结情,诗有美,课有味。
(三)“活动+信息技术”,培养审美情趣
情趣是人类感知事物时获得的快意,是因体验到美而生发的心理愉悦,与人类的审美愿望是同向而行的。情趣驱动审美,审美又带动情趣提升。语文老师须根据语文学科特征,合理化营造审美情境,并通过有效措施提升个体审美品质,让学生能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基于良好的阅读情趣,再加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审美就能发生,情趣就可延展。
语文学科,朗读活动是唤醒审美意识、陶冶审美情趣的首选途径。央视《朗读者》节目给人很多启示:它让朗读者与受听者都体会到了“美”,朗读者也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审美世界。统编新教材课文的选择也正是循着这个思路。我们读《沁园春·长沙》,会激发起对“青春价值”的思考;读《故都的秋》,会体会到北国的“悲凉”,还会感受到江南的“恬淡”;读沈从文的《边城》,会置身于美丽的湘西……朗读使人的审美意识被唤醒。
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多种多样的教学环境。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众多语文老师也开始尝试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整合,一大批新颖的教学方法、新型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使课程教学如虎添翼,课堂妙然生趣。
例如,一堂《红烛》公开课。诗中,闻一多先生将“红烛”塑造成了具有象征意味的审美形象,也成了学生审美意识的观照。执教老师为了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感悟“红烛”唯美而又感人的审美意象,上课前,关上教室的灯,拉起窗帘,手持一支点燃的红色“蜡烛”,学生一下子把关注点聚焦到火光中,老师请学生自由地表述刚才的感受。接下来,老师进一步设境,利用多媒体放映“黑夜里的烛火,纵使黑暗无边,也无法湮没暗夜里的那一抹光”的片段,老师请学生自由地表达观后体验。这无疑强化了学生对“红烛”的印象。朗读环节,老师指导学生大声朗读全诗,有效抓住“红烛”这个物体特征,用朗读来贴近学生的心灵,使本来有年代感的诗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堂课最突出之处是,老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唤知移情”,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
活动不仅可以在课内开展,还可以走向课外。例如,笔者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培育目标达成之研究”市级课题研究中,就组织了一次“寻芳春意语你相遇”文学采风活动,其中包括线上查阅资料和阅读“描绘春天的诗文”“海子诗歌”活动,“回归自然,感受春的律动,感悟我们的文学人生”活动,“寻觅海子足迹,从诗歌中感受生命的真谛”活动,现场诗朗诵,摄影,线上体会分享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体验生活,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诗意。线上查阅,线下走访,线上交流,线下展示,激发了学生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融入文章中,享受美的感受。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的。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