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在逻辑

2023-05-30 10:48刘亨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

刘亨

摘   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主要体现在“六个维度”,即“力”的聚合、“好”的秉持、“质”的飞跃、“全”的覆盖、“和”的统一、“新”的问世。具体而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党和人民必须充分汇聚伟“力”,继续坚持和发展“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深度上的“质”飞跃、广度上的“全”覆盖、高度上的“和”统一,由此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2.003

文章编号:1009-6922(2023)02-22-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3-24这一论述为我们更好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中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也是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困难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一、“力”的聚合:实现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力与亿万人民创造伟力的相互迸发

强大的党的领导力和人民创造力是“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奥秘所在。毋庸置疑,回答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成功”的时代之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实现党的核心领导力与人民蓬勃创造力的高度统一。

(一)党的核心领导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坚持党的领导置于首位,是以大历史观对百年党史主题主线深刻探赜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既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党的百年不懈奋斗史是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放眼长远以系统化思维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首先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先后经历了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发展变化。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利于形成实现这一伟大蓝图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脚踏实地以清晰的战略安排科学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不仅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且有科学合理的战略安排。周恩来同志概括“两步走”的设想;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崭新起点;江泽民同志“新三步走”战略和胡锦涛同志“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则是串联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是探索和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基于百年来黨领导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下会取得最终胜利。

(二)人民的创造伟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依托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尊重人民实践主体性、认识主体性、价值主体性,是以唯物史观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不二法宝。首先,人民实践主体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伟力。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百年来,中国人民时刻追随党的脚步,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脚踏实地干事创业,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子之重、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国人民作为开拓历史伟业的主体力量,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步踏破荆棘之路。其次,人民价值主体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4]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关注作为“现实的个人”的全体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由此可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基点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最后,人民认识主体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力量。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党对人民需要的认识是推进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价值指向,也是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价值主体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凝聚社会共识和提振民族精神,依靠人民创造伟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好”的秉持:一以贯之地聚焦四个维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在中国催生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余年的不懈探索和宝贵经验明确回答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包括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现实路径、科学的行动指南、完善的制度保障、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经验证明,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6]所以,中国的问题要中国人民自己解决,中国道路也理应由中国人民自己选择。同时,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必须要走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特点、符合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2-23。大道至简,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继续奋进,为各国提供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催生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命题。与之相适应,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行稳致远指出了明确航向。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秉承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特质。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科学真理。时代前进的潮流永不停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精髓,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三)完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7]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中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架构起系统完善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彰显“百年大党”执政七十余年的独有制度优势。另一方面,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和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以制度优势的汇聚形成制度体系的强大源动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8]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轨迹相契合,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偕发展。“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兴起和意识形态的冲击,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富有永恒魅力并兼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起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符合、与硬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汇聚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引领力和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质”的飞跃:追求物质文明发展质量与精神文明发展品质的共同提升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着对质变执着追求的意蕴,具象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22要以全面、系统、辩证的观点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精神文明的发展必须以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物质文明作为必要前提,片面强调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时刻遵循二者协调发展的重大原则。

(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发展实现质的提升

追求高质量发展既蕴含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既契合中国实际,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维度,以寻求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物质生活条件高度发达、拥有高度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高水平创新能力为普遍旨归。与之相适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28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又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指导理念和发展逻辑。高质量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所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成果和最新表征,它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长呈现放缓态势,因此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实现经济总量质的稳定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与之相适应,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健性。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铸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质的辉煌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首先,精神生活的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必要范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西方文明一以贯之地强调物质文明而弱化精神文明,造成二者的绝对对立。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认识到精神的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0]123,致力于追求物质文明质量和精神文明品质的比翼双飞。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开。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1]目前,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要以高质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立足点,深化“两个结合”,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调动中国人民投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全”的覆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式现代化占据公平正义的制高点,追求经济正义和政治公正高度统一,稳步实现由先富到共富、由部分到整体的转变,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做大并分好社会主义的“蛋糕”,使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秉持政治公正的理念,“全过程”彰显了人民民主的人民性、广泛性、真实性,全面落实民主践行环节的全链条、民主规定领域的全方位、民主人民主体的全覆盖。

(一)中国式现代化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富足与精神充盈的重要标志。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凭借其人民性、真实性、合理性而独具优越性。其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1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解决社会突出的矛盾问题以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更好地兼顾效率和公平,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和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为民谋利、替民考虑中全面推进共同富裕。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3]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客观上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真实性。其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资本至上逻辑的产物,由此也必然导致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境况。因此,实现共同富裕要遵循一定的现实理性逻辑,既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也要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牢固的民意共识基础。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质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民主个人本位的根本性批判和超越。约翰·洛克关于自由政治的学说是以个人自由為源点和旨归,抽象发展和论证了个人权利,被奉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形态的金科玉律,其自然结果就是催生出自私自利者的市民社会。与之不同,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以人民本位为逻辑起点,主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强调立场上的人民性、维度上的全程性、方式上的协商性,最大程度保障人民创造力的激发、汇聚、实现。其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民主权利真真实实归人民享有,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其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建构过程的全面性。我国人民民主绝不是悬于梁上的观赏物,而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域和覆盖范围,体现在国家事务、经济发展、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同时人民全方位参与国家制度、宪法法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形态和对象化力量。其三,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方式的协商性。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体系的新范式。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与党的群众路线相辅相成,为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有机结合提供了更为广泛、真实、科学、有效的运行方式,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优势和价值旨趣。

五、“和”的统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与世界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还是中国人的根脉所系、灵魂所在,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基因。中国式现代化既坚守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的价值理念,又恪守独立自主的立场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文明的外在助力,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的双重维度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两股动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以海纳百川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向度,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既是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考量,也是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和谐自然思想的回归。一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势必导致人与自然的绝对对立。因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50。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遵循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0]124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与自然对立的缺陷,追求经济发展效益和人民群众利益在目标价值层面的高度统一。三是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奋斗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致力于运用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2012年下降12.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25.5%;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全年优良天数比例上升6.3个百分点[14]。不仅如此,广大人民致力于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好家园,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原生的内在动力和可靠的资源保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基础更加稳固。

(二)中国式现代化以胸怀天下的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追本溯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包含并践行以胸怀天下、同舟共济、兼济天下的文明价值理念,亦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5]199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秉持立己达人和与世界同行的理念,在为世界谋大同中寻求自身发展,因此自然能够赢得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与认可。审时度势,纵观百年党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足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基于民族复兴的使命召唤和胸怀天下的大国担当。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理应将国家作为本体洞察当代国际发展格局,谋求自身独立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和谐统一。实践证明,闭关锁国的老路只会引来坚船利炮的沉重打击。当前中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外交战略和开放路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以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为合作共赢的出发点,以克服外在阻力和壮大自身实力为着眼点,以实现自身发展兼顾各国共同发展作为落脚点,把握发展机遇,赢得发展主动,汇聚内外力量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六、“新”的问世: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和成果归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书写着人类文明的新篇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阐明了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否定和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肇始于对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旧文明的批判和超越,凭借其人民性、发展性、正义性、包容性四重特点与以往一切文明形态区别开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和成果归结。

(一)主体之维: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守人民立场

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人民性。一方面,在私有制统治下的异化劳动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5]53。人类文明新形态则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与发展,消除支配和压迫人民的一切异己力量。质言之,公有制基础上的劳动不再是孤立地谋求生存发展的手段,而是属于“生活的第一需要”。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设想的人的多层级需要将得到充分满足,这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另一方面,资本家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铁的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乱象丛生的众多病根之一。私有制下资本的持续积累势必会导致财富不均的两极分化、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极度萎缩等。与西方走资本逻辑的现代化发展悖论相反,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是单纯狭隘地为了实现资本的自身增殖,而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并彻底消除两极分化,从而使财富最大程度地惠及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通过对症下药和靶向治疗除掉相对贫困的贫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二)辩证之维:人类文明新形态激活发展动力

人类文明新形态内生发展性,与暂时性的、自身矛盾着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不同,它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发展逻辑而独树一帜,走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子。首先,“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6]。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正是基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迫切之需。一昧地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将会趋向于真野蛮与伪文明的假繁荣,只有兼顾两者才是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新形态。其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7]这既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出于对未来长远发展的现实考量。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8]。西方式的现代化以造成无法弥补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单向度的物质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富有自然活力的生态文明形态。

(三)道义之维:人类文明新形态兼具正义包容

人类文明新形态独具正义性和包容性。西方式的现代化奉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走的是殖民掠夺式的非正义发家致富路;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一条独立自主且富有正义性、包容性的光明大道。首先,从发展路径层面凸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正义性特征。马克思用“罪恶血腥的殖民掠夺史”来形容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深刻地批判西方式现代化是靠不断掠夺的财富简单堆砌而发展起来的。相反,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究其本质,它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继承与革新的现代化,而不是文明的简单嫁接物或舶来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独立自主确定为“十个坚持”历史经验之一。以大历史观洞察党领导人民的百年不懈奋斗史可以发现,中国一以贯之地坚持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鲜明立场,独立自主地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国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其次,从发展理念维度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包容性特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发展理念,以其包容性的独特优势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某些西方国家企图混淆文明与文明形态两种概念,不遗余力地输出其所谓的文明,并称之为终极的文明形态,但其实质仅是众多文明形态的一种范式。实践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0]123。西方文明不是世界文明的唯一母版,世界上也并非仅存在西方现代化这一模版。各国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以开创独具一格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拓宽了实践路径,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是胸怀天下的全人类文明形态。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广博高深,“力”的聚合、“好”的秉持、“质”的飞跃、“全”的覆盖、“和”的统一、“新”的问世既是其六维形态的外现也是其内在本质的显现,展示了这一宏伟目标的领导力量、行动主体、实现路径、辩证思维、价值旨趣,六大维度之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彰显了独特且清晰的内在逻辑。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务必深刻领会和切实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理清其内在逻辑并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事业有序开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4.

[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7(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85.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9.

[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14]孙金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N].人民日报,2023-01-10(9).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國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77.

责任编辑:秦利民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