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
《空间社会逻辑寻绎》一书是广州大学胡潇教授的近作。这是他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结项成果获优秀评价之后历经几年数易其稿的思想结晶,因由其特别突出的学术质量,2021年被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生活空间变迁史为叙事场域,聚焦当代人类社会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的空间环境新变局,用唯物史观对空间秩序、空间场所与社会生活相互建构、彼此规定、共时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和诠释,40余万字的著述在展示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同时,也展示出一位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深厚的学术情怀和坚韧的学术担当。
首先,著作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空间现象的唯物史观论述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创新性阐发,深刻论述了社会实践与生存空间相互建构的原理;补白性地诠释了城乡空间结构是马克思界划人类社会形态的第三尺度,拓展了历史的空间社会学研究视野。其次,作者将生存空间结构、秩序置于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说明,从经济中心与外围关系的生成流变揭示其内在致因与趋势构成;依据当代通讯、交通高速化和技术服务“泛在化”现实,对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命题做出时代性新解释,深刻诠释了生产方式跨国家领土空间“脱域”建构的新态势,为奉行多边主义、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后现代合理处置,提供了理解的新思路。再次,着力拓展和深化空间社会逻辑在生活世界的多领域寻绎和阐发,对空间与政治关系做了历史的、不同场所的研究和叙述;专辟“空间正义”一章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指导思想给以马克思的空间哲学论证;对意识形态的空间形塑做了另辟蹊径的具体叙述;探讨了空间文化解读的主体性和历史性相统一的逻辑,深入揭示了栖居筑造的文化意趣与思想圭臬,阐释了场所精神的人文特质及其审视机理。最后,联系当代社会行为时空关系的机制转换,对空间实践及其思维跃迁引发社会认知变革做出了别具新见的解析,深化和彰显了历史辩证法的空间逻辑解码及当代解释力。在展示上述问题的“事物逻辑”之研究、揭示和对其进行“逻辑事务”的阐发中,作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研读,认真、细致、精准、创新性地阐释了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生存空间在物质生产推动下发展变迁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轨迹的论述;在社会实践与空间秩序建构、世界历史形态演替与城乡空间关系变迁、全球化与人类活动方式新空间格局、空间连续性及共享普世性与空间局域性及栖居特殊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空间正义、空间社会化生产的整体性及其部类特质、空间思维与社会认知相关性等重要问题,展开了经典与现实的深层对话、历史与逻辑的细致分析,透悟空间新现象,揭示当代空间实践新机制,贯通对现实生存空间问题的唯物史观审视,着力张扬马克思主义空间学说的时代解释力。
这本优秀学术著作折射出作者数年如一日的严肃认真的学术创新劳作。在开拓学术视野、创新研究方法、提升问题分析力和学理诠释水平等方面,作者有十分自觉的努力,不停歇地倒逼自己,“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对他而言,与其说是一种自觉,倒不如说是一种习惯。著作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观察和叙事圭臬,一以贯之于全书的问题论说中,但并未自闭于内,而是广开言路,实行相关学术的多边对话,认真考据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大师的空间学说,尤其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空间思想互鉴,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西美尔、列斐伏尔、卡斯特、詹明信、鲍德里亚、苏贾、哈维、萨克、芭什拉等人的空间社会哲学思想,是其所是,非其所非,透过经典作家与相关学者的深层对话,将问题的审视和探讨置于宽广而鲜活的历史与现实的商谈中。著作所涉内容相当丰富而具体,作者没有停滞于抽象、枯燥的空间学理诸家驰说的语录接龙和架空思辨中,空间的社会化解析及其逻辑寻绎所及,多方面深刻界入人类生存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及两者辩证关系,条分缕析地对空间社会化生产中发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象的形塑、赋义与释义,做出了多向度、多学科的揭示与诠释,但都未离唯物史观基线,展示了一种统分结合、纵横捭阖、驾驭复杂性问题的思想力量,以此实现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现象给出空间社会哲学的深刻审视和唯物史观叙述。著作探讨问题的多域性、复杂性,自然要求知识运用、方法采借的多样性。作者苦心孤诣但力避唯物史观的自言自语,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相关领域,积极动用和组织空间环境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景观学乃至建筑现象学、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等专门知识,科学地有机配置、冶于一炉、为我所用,服务于对问题多向度、深层次、高现实性的发掘与诠释。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问题域相关科学的互动和共进,实现空间实践的规律揭示与空间哲学的逻辑阐释之有机结合,实现学理探赜与实际问题解析的具体统一,殊为有益。凭此,著作在拓展学术视野、厚植学理基础的同时,增强了论述的系统性、深刻性和科学性,避免了单纯范式推导的苍白。
综观全书,对空间现象的社会—哲学研究系统、全面,视角独特,创新性突出;对现实生活关注锐敏、探讨深入,有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学风、功力;对国外空间研究理论、学派有多视域关注和科学考问,采撷精华引为参验,旁征博引增进论证的思想穿透力和内容的厚重性。从概念史的意义上看,著作延伸了唯物史观对当代人类空间实践的研究和阐释,努力走出康德、谢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空间问题论述中设置的单纯范式推演或精神现象学解读的围城,同时注意克服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学者某些误读马克思、又疏离空间哲学史的点截式空间社会学研究的逻辑断裂,这对于在当代意义上深化空间的哲学研究乃至拓展哲学研究的空间,无疑是一种积极耕耘和有益奉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