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欣 秦佳庚
摘 要: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思政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是高校思政课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是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的着力点,优化思政课教育评价的方向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助推器。推进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需遵循因时而进原则、同向同行原则、系统科学原则以及知行合一原则,采取明确一个目标、理清两个环境、规划三个阶段、制定四个标准、凝聚五个力量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2-0091-04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思政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是高校思政课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必由之路。混合式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具教学实施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过程的互动性。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是为实现高校各门思政课的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衔接与有效结合做出的相应教学改革探索,指导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實施。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着力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优化了思政课教育评价的方向,有力地助推了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是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的着力点
201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网络获取知识信息已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新常态。单纯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推动教学质量高效提升,必须适应、把握、引领这种新常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开展大学生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将线上与线下两个渠道的教学有机衔接、有效结合,将传统课堂与网络媒介高质量融合,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高校思政课整体改革创新必然需要通过具体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发挥合力与协同作用,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整体开拓创新。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是优化思政课教育评价的方向盘
2020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强化过程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单纯传统课堂教育评价已不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知识获取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通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一般性综合评价,更不足以对时代新人需要具备的思考力、执行力、合作力、创新力等特殊素质加以全面评价[1]。高校思政课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考核学生在线上与线下两个教学环境中的学习效果,侧重对学生的理论掌握、能力养成、价值观塑造展开全方位综合的过程式评价。高效发挥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线上评分与线下评价有机结合,有助于优化思政课教育评价方向。
(三)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助推器
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强调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在规模化教育方面优势显著,但在个性化培养方面则存在局限性。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则兼具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双重功能,既能充分利用线下实体课堂组织规模化教学,又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界限创设线上虚拟课堂开展个性化教学。混合式教学为全面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提供技术基础,延展了评价学生的依据。利用现代技术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助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也必然需要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总结与交流。在促进思政课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融合当中满足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与个性化能力培养需要。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遵循
原则是行动的重要遵循,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遵循,是科学高效地开展改革实践的必然要求。推进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需遵循因时而进原则、同向同行原则、系统科学原则以及知行合一原则。
(一)因时而进原则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因”理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因时而进要求审时度势、因时制宜,使行动紧跟时代步伐。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信息、获取资源的重要平台。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更成为架起师生在线沟通的关键桥梁,由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无缝衔接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应遵循因时而进原则,认识、适应数字化时代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需要,开展全方位探索与实践,把握、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与育人使命。
(二)同向同行原则
自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同向同行。2021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用同向同行说明当代中国青年与新时代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向同行要求各要素在实践中相互协调、彼此契合、相互支持、彼此协同;也要求各条战线、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相互协调、合力育人,还指思想政治教育与外在环境的相融相生、相互支持、彼此协同[2]。基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高质量培养需要,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应遵循同向同行原则,使线上与线下两个教学环境在教学目标达成、教学内容完成以及教学质量形成上有效匹配、相互促进,保证大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与可持续性。
(三)系统科学原则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系统一词主要用来说明如何看待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系统观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法论,是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遵循系统科学原则,应树立全局与大局观念,以整体把握局部,以局部推动整体。合理把握事物发展的整体性与构成事物整体的各部分发展,要求各部分集成力量有效推动事物整体运动[3]。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以整体教学高质量发展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各组成部分,以各组成部分发挥合力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应遵循系统科学原则,使改革各组成部分科学有效推动整体改革成效。
(四)知行合一原则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哲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知行合一。2013年,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用知行合一强调党员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王阳明的“诚意正心”“知行合一”勉励思政课教师要自觉修身修为,作为学为人的表率。知行合一要求不仅要知晓道理,还要践行道理,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应遵循知行合一原则,既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施教、引导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还要创造线上和线下条件引导高校大学生通过开展实践将知与行统一起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构建
路径是改革成功的必经之路,在遵循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下,需要构建系统改革路径,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包括明确一个目标、理清两个环境、规划三个阶段、制定四个标准、凝聚五个力量。具体路径建设机理如下图所示:
(一)明确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目标
目标决定改革路径的方向,构建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应确立统一明确的目标。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将其作为改革的统一目标。在遵循因时而进的原则下,具体改革统一目标下的子目标。改革子目标一般涵盖改革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价值目标,其中,改革知识目标方面应在把握原理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反映时代精神;改革能力目标方面应在掌握原理运用的基础上,面对并回应、解决时代重大问题;改革价值目标方面应在增强使命担当的基础上,践行并领悟时代新人的角色定位。认识、适应、把握、引领数字化时代思政课教学“新常态”,守正创新更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
(二)理清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两个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行为实施的场所,思政课的传统教学环境涵盖线下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以及社会实践基地等。混合式教学环境既包含传统教学环境,又涵盖线上虚拟课堂。线上虚拟课堂即线上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两种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效果来讲各有优势,也都存在不足。传统教学环境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与作为教学客体的学生面对面实施理论教学与互动,开展翻转课堂活动与社会实践,教学氛围感浓厚,沉浸式教学效果凸显。但传统教学环境也有其局限性,最为突出的是宏观层面疫情防控中的线下教学中断;微观层面,线下传统教学环境受制于时间与形式限制,并且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线上虚拟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需要通过教学平台学习已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线上教学平台完成并提交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制作翻转课堂任务视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和写作能力。但线上虚拟教学环境无法满足沉浸式教学需要,屏对屏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障碍,尤其对于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教学实施效果将受明显影响。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应在遵循同向同行的原则下,为达成统一目标,理清线上与线下两个教学环境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发挥两个教学环境的优势。最为关键的是线下面对面传统课堂的教学环境与线上屏对屏网络课堂的教学环境要实现有机衔接、灵活切换。
(三)规划混合式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
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是在特定教学环境下实施教学行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中,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把握教学整体与具体教学阶段的关系。由于教学环境的差异决定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差别,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规划好教学过程。在遵循系统科学原则下,应将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与线上线下两个教学环境有机匹配。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及课后任务三个阶段,看重课前准备,注重课中教学,着重课后任务。课前准备由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料、学生学习线上资料并准备线上或线下课堂展示来实现。课堂展示包括自学自讲、翻转课堂作品等,以小组形式实施,培養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个性化发展能力。课前准备为课中教学提供充足准备,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起重要影响作用。课中教学通过线上直播课堂或线下传统课堂实施学生团队展示、教师对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精讲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答疑来完成。通过课中教学实现学生对课前准备的巩固、对理论内容的系统把握以及对团队展示的检验。课后任务通过学生在线上完成作业提交、教师在线上完成作业评阅来实现。通过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及课后任务三个阶段的系统集成式教学过程,实现整体混合式教学效率最大化与教学效果最优化。
(四)制定混合式教學评价的四个标准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挥棒,教学评价是否合理依赖于科学的标准制定。过程式评价注重教学整体过程中的学习评价,能更全方位地评估教学客体在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学习效果。高校思政课采取过程式评价,构成标准包括平时成绩、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期末考试,都应充分体现到线上与线下考核中。平时成绩重点考查学生在线上线下课堂的出勤情况、参与线上与线下互动情况、课后线上任务完成情况、线上与线下参与理论知识考核情况等;素质拓展重点考查学生在线上、线下自学自讲与翻转课堂展示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社会实践重点考查学生在线上、线下运用思政课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应在遵循知行合一原则下,既重点通过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双重标准考核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又重点通过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双重标准考核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通用实践能力。
(五)凝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五个力量
改革需要发挥各方力量,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发挥思政课建设各方面合力作用,包括学校、学院、教研室、教师及大学生。学校统筹领导,把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与大局,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制度依据、政策支持与技术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实施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学院,应整体谋划各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方向,为各门思政课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引领与专业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具体安排,为本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可操作性指引与计划指南。教师是做好各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实施主体,为各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创新思路与详细方案。大学生是推进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助手,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反馈意见并促进改革方案的修改与完善。
五个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协同作用,遵循因时而进原则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顺应疫情防控需要、响应强国建设需要;遵循同向同行原则把控改革先机,严控改革去向,掌控改革成效;遵循系统科学原则贯通教学改革理念、疏通教学改革过程、畅通教学改革评价;遵循知行合一原则统揽改革大局、统一改革思路、统筹改革管理。通过五个力量协同作用、发挥合力共同推动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系统、高效改革。
——————————
参考文献:
〔1〕刘紫玉.个性化视角下大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1:176.
〔2〕沈壮海.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168.
〔3〕杜仕菊,程明月.系统观念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3):51. (责任编辑 王大奎)
Analysis of the Reform of the Mode of Mix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Xin-xin, QIN Jia-geng
(College of Marxism,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
Abstract: Adhering to pioneering and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top ten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the CPC in its centennial struggl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key course to educate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train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constantly develop and innovate.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reform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reform. The reform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focus of implemen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new era, optimizing the steering wheel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need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the principle of working together, the principle of systematic sci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take the path of defining one goal, clarifying two environments, planning three stages, formulating four standards, and gathering five forc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de of Mixed Teaching; Reform
收稿日期:2022-10-25
作者简介:陈欣欣(1985-),女,蒙古族,博士,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秦佳庚(1995-),男,汉族,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建筑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SZ202228);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课题“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在大中小学的一体化应用研究”(JJKH20210311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