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亚茹
摘 要: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重要论述,同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并论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论述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要做好思政课研究工作,需深入把握和领会思政课所蕴含的道理。文章从以下三部分来叙述:首先需准确把握该论述的丰富内涵;其次是把握“讲道理”对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要求;最后提出并明确思政课讲好道理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思政课;本质;讲道理;核心要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148-04
一、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论述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为思政课更好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思政课讲好道理提供了重要方向。思政课是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永葆学校重要底色的主要阵地[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重视思政教育发挥的作用。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对思政工作作出过重要部署。毛泽东领导并执行了“三湾改编”,将思政工作做到了第一线;邓小平指出国共产党从起根发芽时就从宣传工作做起,思政工作是克敌制胜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围绕思政课发表重要讲话,论述了思政课的新理念模式和新发展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发展提供了遵循。思政课被提升到全局性高度,有效改变了一些学校对思政课的模糊认识,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就是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
本质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与现象相对。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明确论述思政课的本质问题,该提法对今后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3]——理论上为之后研究思政课打开了新的空间,拓宽了研究领域;实践上对思政课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教学过程是本质与现象的结合,许多人只看到了思政课育人的表象,其实思政课更具有本质属性。思政课的本质可以从社会和教学本质来理解。前者指思政课要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后者指思政课本身是一门从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的课程。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体现了思政课从思想理论的维度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化,使学生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代汉语词典中,道理即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定性,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应站在历史的维度和思政课建设战略的高度理解道理。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看来,道即天道,它和天理概念可以互换,道和理在含义上相通。韩非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道理。韩非子指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道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和生成的根本动力。万理之所稽也,理是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事物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和理都是指事物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讲道理不是一般生活中的明理,应是从世界观的维度、从事物深层次的规律理解该科学内涵,从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悟该论述。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是道理的实指内容不同。前者是马克思主义道理,即对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道理;后者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发展等各个具体领域的规律之道理。马克思主义真理属于大道理,具体科学属于小道理。大道理统领小道理;小道理也丰富马克思主义大道理。学校要坚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用大道理指导小道理的学习研究和灵活运用。
二、准确把握“讲道理”对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要求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提法不仅是对思政课研究对象的精辟概括,也是对讲好思政课和做好思政工作提出的高层次要求。思政课的研究对象即道理,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是讲明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把这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仅需要教师用心教,更需要有能力教。
(一)學科知识丰富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座谈会上提到思政课涉及马哲、政经等多方面内容,教师须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对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教给学生一碗水,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想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师须不断充实自己。
思政课传播的是主流价值观,教师通过自身魅力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百年来中国的沧桑巨变,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艰辛历程。在此过程中既要有实有论,又要关照时代,进一步厚实理论素养及增强优秀传统的底蕴很重要。思政课老师应加强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知识传递上尽全力,达到培养更多人才的目标。
(二)科研能力要强
这是教师内在力量的表现。教师不仅要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重点的科研导向,还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4]。新时代教师的职责之一是提升科研能力。科研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强身之基,科研能力的提升事关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把握好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的辩证关系。在科研中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提高科研水平。教师须做好学术研究,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若无科研作为教师的立身之本,就难坚守阵地、实现自我全面发展。要争做能从事科学研究的“学问家”。同时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学生关切的时代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并思考问题、在启发中得出结论。
(三)要有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对培养人的问题思辨意识,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5]。培养教师的批判思维,可以提升课堂质量与效率,让学生学有所获。要求教师能准确理解事物的意义,分析新时代主流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能成为无产阶级的圣经,正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并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工人运动创建了理论体系。党的先驱者所树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在比较和选择中确立的。把马克思主义讲清楚,不仅要针对正面理论进行讲解,还要针对一些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在比较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坚持理论分析方法的主导地位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须把该方法作为主导地位。科技便利了教学,创新了授课方法。“思政课使用如互动案例,专题式教育和情景体验式等先进的方法。”[6]
翻转课堂,慕课在思政课中发挥着作用,增强了思政课的时效性。方法多种多样,但主导方法要依靠理论分析及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强大魅力去征服学生。道理作为对象,不仅有内容且有方法论要求。这一论述对思政课建设及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应认真学习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实现并推动思政课进步。
三、明确思政课讲好道理的方法
思政课讲好道理需多方发力共促发展。国家颁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遵循,为讲好道理保驾护航。要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需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原有基础上深化,做到四个相统一。
(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首要任务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同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印发,对加强思政课建设做出顶层设计,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要求。思政课应不断在改革创新方向发力,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为顺应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提供保障。思政课关系着教育的目的及对象问题。每个学生都有鲜明的特点,思政课因材施教,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助其养成学习习惯。在推动思政课改革时,要运用身边鲜活的案例,展现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伟大征程。學校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致力于加强探索授课模式、改革创新,打造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将每堂课都打造成有温度的一课,让每个人都学有所获。此外,还定期开展线上加线下理论大讲堂,讲授思政课,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时代新人。教育部应构建集体备课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通过上传优秀示范案例,在线直播备课等服务,促进共同进步。
(二)思政课讲好道理要做到四个相统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总书记高度重视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讲好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实现该目标要做到四个统一。
道与理统一。思政课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现代教育的目标是要有思想的人接受。要想说服人就得讲道理。思政课是讲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讲道理。尽管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违反了人类平等自由原则的罪恶,但马克思不是出于道义的愤怒,而是坚决同宗教政治进行批判。他认为应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批判,于是长达四十年研究《资本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在党领导下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其中有着深刻的哲理。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是最讲道理的。讲道理是道理统一的过程。人类思想活动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构成思想的维度,即道;二是反思思想的维度,即理[7]。两者结合形成道理。做到道理统一,形成更多原创性的中国理论。
讲与授统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这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思政课要武装学生,就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入脑入耳入心的目的。这蕴含着讲授统一,即宣传的过程。马克思说,做好宣传不简单,其中蕴含着宣和传统一。宣传自古就是政治传播行为,传不仅要讲,还要传达。讲授面对的客体是否接受,更体现在传达的效果和意义。只有做到讲授宣传统一,才能达到沟通心灵、激昂斗志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9]。
教与学统一。教育是人成才的决定因素,现代教育更是在平等民主的条件下进行的,现在主客体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更突出,教育过程更注重以理服人。思政课的对象是学生,教师要通过因材施教讲道理,完成知识的传递,引导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知与行统一。知即人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行指人的行为方法和行动。知行统一要求人们保持言行一致。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对教师而言,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自己首先应成为什么人。学生在思政课上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做人。这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影响人格。价值导向是思政课的基本问题,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词为经,举足为法。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等要求。这体现了教师知行合一的意义: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人的大先生。
(三)社会实践是讲好道理的有效方式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注重对实践的研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得以解决”[8]。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关注社会现实。社会实践的环境与要求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也与各国实践结合方能显示真理魅力。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看,我国生动地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中国的实践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继承和发展实践理论的基础上,攥写了《实践论》并强调实践的意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知识是基础前提,行是重点关键”[9]。社会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的手段,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的根基。
社会实践参与性强。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与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进行结合,生动地展示新鲜活泼的现实事例,紧扣时代脉搏,开展国情调研,借此获得主体自身的发展。学生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调动其积极性参与性以及创造性。实践课有特殊性,学生围绕特定主题,确定题目和对象,奔赴调研地区进行调研,攥写报告。社会实践对于教师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是很好的形式。
社会实践体验性强。社会实践重在体验,是情景体验式教学形式。通过红色纪念地教学,教师营造并调动氛围,融入该场景,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共建红色育人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弄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
社会实践生动性强。学生采访典型人物,用案例理解道理,社会实践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体会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参与和接受客观影响,提升参与并获得自身发展。让学生通过读写感悟增强认同感。
用实践方式讲好道理,关键在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奠定讲道理的理论基础。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明确实践目的及传授的道理。其次要参与实践,教师要了解社會和时代的发展,抓住时代脉搏讲好道理。当今处于两个大局时期,时代内容丰富,教师应将其融入思政课。最后善于总结可提高讲道理的真实效果。实践后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收获,把实践中的案例带到课堂,提高讲道理的真实效果,这是教师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实践后的总结与反思,也关系着下一次实践的质量。“讲道理”是推动当前学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为今后的思政课研究扩宽了方向。思政课要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教师要领会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论述,做到四个相统一,在创新思政课改革方式上、实践教学中深层次感受讲道理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 刘艳明,谢卓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纾解: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03):113-117.
[2]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新长征(党建版),2021(03):4-13.
[3] 刘建军. 如何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20(04).
[4] 胡建. 思政课教师应当成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J]. 党政干部论坛,2020(09):44-45.
[5] 张国艳. 批判性思维在思政课中的应用[J]. 现代交际,2019(17):22-23.
[6] 张艳红,张澍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之反思[J]. 教学与研究,2018(05):97-102.
[7] 孙正聿. 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一种哲学解释原则的自我阐释[J].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2009:3-30.
[8]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J].公安教育,2022(05):4-5.
(荐稿人:周守高,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