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渊
摘 要: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先进分子,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以强烈的家国意识和革命情怀,为救亡图存奔走相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具有理论和历史的必然性,理论的必然性在于五四运动时期的先进分子自身的革命性,中华文化精神的民族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历史的必然性体现在国内和国际的变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环境,同时五四运动时期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对当时开辟革命道路,壮大工人阶级以及对现在启示当代社会主义道路,培养新时代青年人都有着深刻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140-04
在危难之际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树起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大旗,由中国进步的青年为先锋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扎根中国,传播并启蒙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也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1]。而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复杂环境中,为何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够行得通,只有中国产党才能带领人民走向胜利,这是在建党100周年开启新征程的今天仍需要思考的问题。“历史是必然中的偶然”,在五四运动这一剧烈变革的时期,中国先进分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选择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决定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时,各地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苦苦寻找并提出了很多救国的思想理论,比如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工读主义”“自由主义”等,而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政治环境,长此以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束缚,近代中国没有资本主义生长的土壤,而其他西方思想在中国各地经过实践和检验后,最终也都以失败告终,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社会现实状况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最佳的适用性,马克思理论以其先进性和科学性,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在严峻的环境和纷杂的理论思想中找到了唯一一条通往光明的路。
一、五四运动时期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选择的理论必然性
(一)中国先进分子的革命性
中国的先进分子是在民族和国家的危亡之际,走在时代的前列,为救亡图存而寻找出路的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爱国志士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去西方各国留学,如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同在日本流亡的陈独秀;青年学生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瞿秋白等,他们都有着很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论素养,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价值,并积极投身于解放人民、民族复兴的事业中,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济世救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心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改革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坚定的革命性。
(二)中华文化精神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同样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认同感。自古以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修齐治平”的天下理想,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家国情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五四运动时期的先进分子受到良好的经典文化教育,是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中成长成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对旧有的封建专制制度和文化糟粕的批判,而不是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否定,他们反而积极地探寻救亡图存之路,饱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济世救民的使命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操的体现。五四运动时期的先进分子继承了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心怀国家民族,以抵御外侮、人民幸福为己任,同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才走向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救亡图存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着的;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因此,只有在工业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人民群众中至少占有重要地位的地方,社会革命才有可能。”[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行动纲领和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南,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观以及“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论断,主张无产阶级拿起武器,为消除剥削解放人民而反抗压迫,建立政权,而当时的中国工人和农民群体规模大,并且马克思所构建的共产主义社会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契合性,构建了一个真正可以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容易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产生共鸣。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打破枷锁,反抗等级压迫,粉碎一切不公,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满足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和家国意识的文化心理,并且俄国十月革命的先例也用实践证明了在工业基础薄弱的落后农业国也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先进分子以自身先进的革命性,和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科学理论产生了理论上必然的联系,从而坚定地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道路。
二、五四运动时期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一)新文化运动的启蒙
欲要解放民众必先解放头脑,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因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以及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被奴役、被压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革命之后仍然没有自己的獨立主权,受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侵扰,并且没有发动最广大的民众,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导致了一定意义上的失败,最终革命果实遭到窃取,革命宣告失败,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将民主独立的思想深入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建立起一个人民自己的政党,真正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历史任务。陈独秀回国后,认为欲要改变社会,必先启蒙人的思想,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等杂志,旨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唤醒世人思想,反对被封建帝王扶植的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糟粕,与康有为等顽固派激烈斗争,成为拯救国家和民族,启迪教化民众的思想阵地。
新文化运动对于迷信观念、封建纲常伦理及宗法制度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了猛烈的炮击,这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轩然大波,中国的先进分子无不积极投身,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个“闹钟”警醒世人,唤起了中国广大人民对国家命运的重视,在中国各地展开了先进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实地试验。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本主义显露出了其固有的弊端,俄国的十月革命也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使中国出现了一部分对资本主义革命产生怀疑的先进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他们对西方的失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试验,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的先进分子对于西方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及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思考,但多番的努力却都以失败告终,毛泽东说过:“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3]中国先进分子的领头人李大钊先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思考,意识到了一味地照搬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是不可取的,中国应当探索出更适合在自己土壤中生长的思想制度,学习更加先进科学的思想理论,这也使得李大钊同志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五四运动正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进行的,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内有军阀割据统治,外有帝国主义殖民压迫,推翻了封建帝制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甚至不如从前,人民渴望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中国的先进分子也认识到了人民解放不能只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而1919年4月巴黎和会的屈辱条约彻底暴露了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软弱和贪婪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五四运动不仅局限于学生,而是同时发动了工人、商人等社会广大的人民群众,形成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运动,人民群众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强烈愤怒,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一系列维护国家主权的口号和要求,表现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人民的关注重心也从反对封建军阀,旧思想、旧道德,转移到了对社会的改革问题上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3]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民的自觉性,使人民认识到一味地妥协求让和抱有幻想,只能继续遭受屈辱的压迫,若要站起来,必要先打破和粉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应当跳出桎梏,独立解放,从事实的教训认识到了对帝国主义不能抱有幻想,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想有出路就必须要发动广大的民众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造,马克思主义成了在中国不可抗拒的浪潮,是时代必然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科学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选择,而中国的先进分子及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准确把握,也使得马克思主义被中国革命选择,成为现实参考的榜样。俄国苏维埃政府在十月革命后,对华宣布废除沙俄时期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的条约,放弃在华的所有特权,并且会对中国人民的解放和革命施以援手,这与辛亥革命不敢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宣示主权独立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俄国的十月革命不仅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还架起了一座被压迫民族反抗帝国主义、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桥梁,这使得中国的先进分子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拨开了革命道路上的迷雾,看到了先进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创办了大批的刊物,并组织创建了研究学会,使得社会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涌现了比如毛泽东同志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五四运动时期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选择的实践意义
(一)开辟了共产主义革命道路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发动广大的工人阶级,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自1920年起,中国的诸多先进分子在全国各地都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的党组织,这些组织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核心,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夕积极的发动并领导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以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消除剥削为目标,渐渐地赢得了广大无产阶级的拥护,从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发动了无产阶级,使人民群众真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中国的先进分子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研究组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解读,翻译并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使其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唤起人民大众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开了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4],也使得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中国的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近代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迫切寻求着解放的出路,而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密切联系,也使得工人階级的革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五四运动期间,学生的爱国运动遭到北洋政府的无情镇压,在腐朽政府无视民众疾苦,对外软弱丧权的形势下,激起了以工人阶级罢工为首的全国各地的爱国运动,在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工人运动的目的也由改善生活、提高工资,转变为了社会革命、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上来,最终形成了推翻军阀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建立人民的政权的革命目的,五四运动时期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大的提升了工人阶级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工人阶级意识到了自身肩负的伟大使命而进行伟大斗争。
(三)启示了当代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近代历史上诸多以救国救民为目的的政党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源就是没有找到真正适合国情的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不断的實践和学习中认识到,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必须要有一个坚定的领导阶级,而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最坚定的革命团体,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正是五四运动使得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了唯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得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四运动时期的工人运动深刻的解释和阐明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所以,在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应当加强对“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的教育,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精神。
四、结语
从新文化运动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内忧外患之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奋斗的远大理想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的体现,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初心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包含着不忘革命精神这个重大命题。”[5]五四运动的革命先辈在动荡黑暗的社会敢于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作斗争,为争取主权独立,民族存亡而奔走相告,还成立了人民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五四运动时期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选择的必然性,为当下“两个一百年”交汇开启社会主义新征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的青年运动的主题方向和使命,发扬五四精神,为新时代青年人树立了远大理想,指引新时代青年人秉持革命先辈的意志,胸怀祖国和人民,勇担时代责任,砥砺奋斗书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人民网.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9-04-30.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7.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7-658+1471.
[4] 王铎臻. 五四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22.
[5] 习近平. 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荐稿人:张发钦,广西科技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