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雯琴 陈叔玉
摘要:2021年3~8月对永州市4个地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黄鳝胃瘤线虫新田县感染率最高(45.61%),冷水滩区次之(36.74%),东安县第3(36.11%),宁远县最低(21.43%);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以冷水滩区最高(3.74),东安县次之(1.75),新田縣第3(1.69),宁远县最低(1.00)。黄鳝新棘衣棘头虫冷水滩区感染率最高(1.96%),东安县次之(1.67%),新田县和宁远县未发现感染;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东安县最高(2.00),冷水滩区次之(1.44)。根据统计可以得出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率为36.99%,感染强度为3.02条/尾;单尾黄鳝感染胃瘤线虫最多为5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较严重。而永州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1.69%,感染强度为1.58条/尾;单尾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最多也只有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的数目较少,感染不太严重。
关键词:黄鳝;新棘衣棘头虫;胃瘤线虫;寄生虫;永州
中图分类号:S941.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永州地区黄鳝新棘衣棘头虫遗传特异性研究”(课题编号:20C1856);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健康养殖与营养调控研究中心科研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谢雯琴(1985-),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E-mail:287808079@qq.com。
黄鳝俗称鳝鱼、长鱼、“无鳞公子”,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产品之一。全国黄鳝养殖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西、湖南、安徽一带。黄鳝很容易感染寄生虫,种类多样[1]。据文献报道,已有22种寄生于黄鳝的寄生虫在国内报道[2]。有研究表明胃瘤线虫、新棘衣棘头虫等寄生虫对黄鳝有较高的感染率,并且在许多地区都有感染[3-8]。
胃瘤线虫属线虫纲、嘴刺目、胃瘤线虫属线虫,中间宿主主要是鱼类,常见的有黄鳝和鲶鱼。胃瘤线虫通常寄生于中间宿主的肌肉和腹腔部位,终末宿主为肉鸭、捕食鱼的鸟类(如朱鹤)。胃瘤线虫在黄鳝的中肠寄生,致使黄鳝出现营养不良和消瘦等症状,最终导致死亡[3]。棘头虫,属于无脊椎动物、棘头动物门。每种棘头虫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寄生,并且寄生的动物不一样[9]。新棘衣棘头虫又名隐藏新棘虫,该虫在黄鳝肠道内寄生,多悬挂于肠壁,引起病鳝肠壁损伤发炎,或因大量寄生而引起肠梗阻、肠穿孔[10]。寄生严重时可导致病鱼摄食下降,鱼体消瘦,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引起鱼的死亡。这两种寄生虫不仅影响黄鳝的生长,而且影响其营养价值,给黄鳝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此次研究针对湖南省永州市黄鳝体内的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进行感染情况调查,从而了解该地区的这两种寄生虫的流行状况和趋势,为当地人工养殖黄鳝提供准确的寄生虫防治提供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21年3~8月分别在湖南省永州市的冷水滩区、宁远县、东安县、新田县4个地区采集黄鳝,采集地点集中在上述各地的农贸市场、餐馆、养殖基地和农田。每个点随机抽取样本,各地共采集了711尾黄鳝。其中,冷水滩区460尾、宁远县14尾、东安县180尾、新田县57尾。
1.2 主要试验试剂
70%酒精、生理盐水。
1.3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手术刀、手术剪、通肠刀、镊子、小瓶子、1.5mL离心管、10mL离心管、记号笔、标签纸、收纳箱、手套、口罩等。
1.4 方法
1.4.1 寄生虫样品收集
一小部分黄鳝是购买带回实验室暂养一到两天,每天换水一到两次,然后在2~3天内解剖完毕。解剖时,先将头斩断,然后用手术刀沿腹中线划开黄鳝,再用镊子把肠道挑取出来,最后剪开肠道仔细检查其内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的寄生情况、虫体数目并做好记录。
大部分黄鳝是在农贸市场现杀,然后剪开肠道,收集肠道内的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并记录数目,收集时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每条寄生虫,再放入事先装有的70%酒精的样本瓶,带回实验室进行后续操作。
1.4.2 寄生虫种类鉴定
鉴定方法为形态学鉴定,一般鉴定首先需将收集的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固定,再用生理盐水洗净寄生虫粘附的污物,再在小烧杯中倒入酒精加热,寄生虫放入已加热至一定温度的酒精中,并固定。要研究寄生虫的形态时,就不需要制作成装片,以方便摆动寄生虫。此次研究为了快速记录黄鳝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数量,故直接眼观判断寄生虫种类。
2 结果
2.1 胃瘤线虫感染情况
对采集的黄鳝胃瘤线虫进行统计,发现湖南省永州市黄鳝胃瘤线虫感染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可知:永州市冷水滩区的黄鳝胃瘤线虫的感染强度最高,为3.74条/尾,宁远县的黄鳝胃瘤线虫的感染强度最低,为1.00条/尾。再来看感染率方面,胃瘤线虫感染率最高的是新田县,为45.61%,宁远县的感染率最低,为21.43%。此外在永州四个地区中,单尾黄鳝的胃瘤线虫最大感染数是54条。
根据结果,可以计算出湖南省永州市黄鳝胃瘤线虫的感染强度为3.02条/尾,黄鳝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36.99%。
2.2 新棘衣棘头虫感染情况
对采集的黄鳝新棘衣棘头虫进行统计,发现湖南省永州市新棘衣棘头虫感染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可知:永州市冷水滩区的黄鳝新棘衣棘头虫感染强度最高,为1.96条/尾,东安县次之,为1.67条/尾,宁远县和新田县并未发现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冷水滩区的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最高,为1.96%。单尾黄鳝的新棘衣棘头虫最大感染数是4条。
根据结果,可以计算出湖南省永州市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强度为1.58条/尾,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1.69%。
2.3 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混合感染情况
两种寄生虫共感染黄鳝情况并不常见。在调查的711尾黄鳝中,只有3尾存在两种寄生虫共同感染现象,感染率为0.42%。
3 分析与讨论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人员发表了关于黄鳝寄生虫的文章,研究了不同黄鳝寄生虫的种类差异等。查阅文献的结果显示,在水资源丰富、水产丰富的中原和南方地区存在较高的感染率,但其他地区的相关报道少。报道过黄鳝寄生虫感染的地区主要有四川、江苏、豫北、海南等地,且感染寄生虫有种类差异[5]。黄鳝的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也随地区不同而不同。根据文献显示,在国内被报道的22种黄鳝寄生虫的种类中胃瘤线虫、新棘衣棘头虫等寄生虫对黄鳝有较高的感染率,并且在许多地区都有感染[3-8]。因此本次研究便对湖南省永州市黄鳝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感染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对湖南省永州市4个地区共计711尾黄鳝体内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发现:胃瘤线虫感染率最高的是新田县,为45.61%,宁远县最低,为21.43%。造成感染率有如此大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与地域、气候、养殖技术及用药预防等原因有关。
黄鳝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感染寄生虫,一种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被黄鳝吞食了,如鱼类、桡足类;另一种是寄生虫虫卵被其吞食。比如黄鳝因吞食新棘衣棘头虫的中间宿主剑水蚤、毛细线虫的虫卵而感染相应寄生虫[4]。寄生虫进入黄鳝体内后,就寄生在其体内的消化道、肌肉[11]等部位。比如地域差异,不同地方周围环境不同,环境可以影响寄生虫的宿主。可以确定的是胃瘤线虫的终末宿主是水鸟,而我们都知道水鸟喜欢栖息在湿地等地,当水鸟感染了胃瘤线虫,它将排出含有胃瘤线虫的虫卵粪便,当这些粪便进入水中,将污染水体,并感染中间宿主,这便导致大量的黄鳝感染了胃瘤线虫,使感染率升高。我们了解到2020年永州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总量就已经达到6个,居全省之最。所以,永州有许多水鸟栖息在此,给胃瘤线虫感染创造了条件。还有可能是当地人工饲养黄鳝的过程中,未能正确使用驱虫药物等进行疾病预防,导致胃瘤线虫感染率高。
而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在采样的四个地区,只有两个地方发现了黄鳝新棘衣棘头虫感染,并且感染率最高的永州市冷水滩区也只达到了1.96%。若从地域方面分析,新棘衣棘头虫的中间宿主是桡足类的剑水蚤,这些剑水蚤喜欢在淡水中生活,分布于池塘、湖泊。我们采集的四个地方,可能是采集点的淡水湖较少,所以新棘衣棘头虫缺少中间宿主,不能感染黄鳝。又或者与小型鱼虾类、水生昆虫等逐渐在黄鳝食物组成中占主要地位,含新棘衣棘头虫的剑水蚤和水生寡毛类等中间宿主摄食比例降低有关。并且我们可以看出相较于胃瘤线虫,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极低,这些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四个地区统计出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率为36.99%;永州黄鳝胃瘤线虫的感染强度为3.02条/尾;单尾黄鳝感染胃瘤线虫最多为54条,综合结果表明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较严重。而永州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1.69%;感染强度为1.58条/尾;单尾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最多为也只有4条,综合表明永州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的数目较少,感染不太严重。在进行黄鳝的人工养殖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寄生虫驱杀,驱杀的重点是黄鳝体内寄生虫的优势种和常见种。此外,还可以通过驱杀黄鳝体内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剑水蚤、田螺、小杂鱼等而达到预防黄鳝寄生虫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靖锐,陈肖潇,黄邦亮,等.中国大陆地区黄鳝寄生虫及人体致病研究现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9:777-782.
[2]溫安祥,杨光友,张同富.四川黄鳝寄生虫的初步调查[J].四川动物,2000,19(1):22-23.
[3]李建忠.汨罗市黄鳝胃瘤线虫病感染情况调查与分析[J].当代畜禽养殖业,2020,(09):53.
[4]李莉,朱庆红,石灵,等.豫北地区黄鳝寄生虫感染情况初步调查[J].河南农业科学,2008,405(2):137-138.
[5]王文彬,曾伯平.海南黄鳝体内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感染初报[J].四川动物,2006,25(3):539-542.
[6]潘庭双,江河,胡王,等.安徽黄鳝体内寄生虫调查的初步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4,3:63-67.
[7]彭彬,陈晓利,阳光友,等.四川省黄鳝体内寄生蠕虫感染状况调查[J].动物医学进展,2014,12:164-167.
[8]杨代勤,陈芳,苏应兵,等.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8,11:1331-1333.
[9]张剑英,邱兆祉,丁雪娟,等.鱼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0-160.
[10]杨代勤,阮国良,刘家芳,等.阿维菌素对黄鳝及棘头虫的毒性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9(8):1973-1975.
[11]王智,曾伯平,王文彬.黄鳝体内寄生虫生态位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2):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