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支钰
【摘要】在“双新”“双减”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可与物理、生物、地理、音乐、政治、语文等学科交叉融合,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尝试。以历史跨学科校本课程“物理学史舞台剧”为例,探究讨论高中历史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缘由、课程建设案例及课程建设反思,从而深化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跨学科思维,拓展学科视野,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历史核心素养
跨学科即打破学科壁垒,有机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或方法进行研究和教育。历史跨学科教学主要指教师或师生通过聚焦于某一综合性教学主题,以历史学科为中心,立足于学科间的交叉点,有机整合历史学科与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教学资源和思维方式,开展跨学科合作,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围绕综合主题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复合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科教学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校本课程为引领和补充。校本课程是跨学科教学的重要实施路径之一。历史跨学科教学可从校本课程出发,以素养为导向,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通过重构课程内容,创建课堂内外、学科之间的有效链接,追求综合育人。
一、高中历史跨学科校本课程建设缘由
1.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双新”背景下的学科教学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每门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都围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求。跨学科教学依托校本课程,结合新课标,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提升智育水平,增强美育熏陶。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开展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调动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高中历史跨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为学生创造多元、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孕育学生的创造力与多样性,学生能打破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向深发展,发展高阶思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有意义的学习研究。
2.促进教师观念更新,创新教学方式,专业能力成长
历史教师在跨学科实践中需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与选择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具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实施与评价的能力。教师要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创新教学方式,学习、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探究合作。多学科教师聚焦于同一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切入点,教师们一起进行读书、研究、讨论、质疑,从而深入思考问题,出现新的想法,带来新的启发,这可以推动历史教师重新思考历史知识,整合教学内容,提升研究视野,丰富教学形式,全面理解历史学科,促进教师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专业素养的成长。
二、高中历史跨学科校本课程案例
本文以“物理学史舞台剧”为例,呈现历史跨学科校本课程的課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及课程反思。
1.课程目标
了解从古希腊到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知道物理学家取得的重大成果,概括科学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1)把物理学科的知识与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关注科学进步及重要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认识科学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巨大的推动作用;
(2)感悟科学巨匠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品质,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创新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3)了解新中国取得的伟大科技成就,培育家国情怀,具备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4)知道舞台剧创作的流程、要素及方法,提升、发挥表演才能、技术素养,加强实践能力,丰富学习过程,发展艺术素养,提高合作力、自信力及审美力,全方位激发潜能,促进全面发展。
2.课程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物理学史的发展历程。
本环节采取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和学生合作探究方法,主要围绕“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及阶段特征,主要物理学家成果、生平和治学方法,科学进步带来的影响”开展教学,内容大纲如下:
古希腊时期:科学精神的起源;
中古时期:西方不亮东方亮;
16、17世纪:近代科学革命;
哥白尼与托勒密“学术辩论”;
布鲁诺:“科学的殉难者”;
开普勒:“天空立法者”;
伽利略:“新时代的阿基米德”;
牛顿:“最后的魔术师”;
18、19世纪:工业革命与理性启蒙;
20世纪:科学与人类未来。
新中国科技成就:以“近代科学革命”内容为例,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围绕三个问题:
(1)问题:近代科学革命的时代背景(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地理大发现等方面思考)。
(2)近代科学诞生、发展的历程,物理学家的科学理论及治学方法(侧重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哥白尼“日心说”、布鲁诺“宗教异端”、第谷的天文观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近代物理学之父”、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等)。
(3)近代科学革命的影响(角度:改变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及推动思想解放等)。
设计意图:学生将物理学与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实现有关物理知识与历史知识的交汇贯通,打破学科壁垒,学生既了解了科学理论,也知道了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与趣味,为“物理学史舞台剧”的剧本创作和演出奠定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和学科精神。
第二环节:组建学生团队,分工排练。
学生依据兴趣、特长及课程需要主要分为:导演组、编剧组、演员组、舞蹈组、音乐组、技术组、道具组、场控组等。导演组是总负责,进行整体组织、协调与落实;编剧组负责编写剧本;演员组进行研习人物、表演练习;舞蹈组及音乐组根据专长编舞、演唱;技术组负责灯光、音响、舞台效果;道具组负责制作道具、采买服装和舞台布景;场控组负责后台调控等。
前期团队全体成员配合编剧组创编、研习剧本,中后期整体排练、调整磨合。
设计意图:学生能大致了解舞台剧创作的主要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培养学生的编创力、表达力和实践力,在排练中也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另外,在编写剧本和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到了科学家探索的幸福与艰辛,深入了解物理知识和历史知识,体会科学精神,激发潜能,促进全面发展。
第三环节:物理学史舞台剧“谭静塔的奇幻之旅”汇演。
设计意图:学生以原创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了物理学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历史学科和物理学科的学习,开发创造潜能,丰富学习形式,发挥主体作用,张扬个性,乐于表达,培养自信心、审美力、品格力及探究力,激励自我并完善自我,追求真理,不断探索。
3.课程评价
课程评價分为两个维度: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具体评价标准分为两个方面:
(1)各学生工作团队的完成度。如导演组:调控组织合理有序,协调不同见解;编剧组:剧本内容流畅完整,主线清晰,立意高远,有创意;演员组、舞蹈组及音乐组:演员表演生动,大方自信,有感染力;技术组:营造舞台气氛,创造表演环境;道具组:舞台设计精美、布置合理;场控组:维持幕后秩序,安排演员的出场和退场。
(2)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排练及演出团队间、学生间的合作、配合与沟通。
4.课程反思
(1)提升学生历史、物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能。物理学史舞台剧《谭静塔的奇幻之旅》一经上映,获得市、学校广泛关注,媒体对此进行报道、采访。第二次展演在三亚市“全民学外语”活动组织下,将历史、物理与英语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舞台剧以全英文方式演出,广受好评。
“物理学史舞台剧”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师生通过创作一位学生穿越时空,看到了一位位物理大师,将物理学史的发展脉络呈现出来,最后展望了新中国的航天成就。学生通过舞台剧的形式,以通俗轻快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内容领略了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新中国的航天成就,获得极大成就感。舞台剧的编写及演绎将历史学科和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也有助于理解跨学科知识,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趣味性和新意。
(2)培养学生理性精神与人文情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学教育中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物理学史舞台剧的编写、演出则是将科学知识、人物故事、治学方法、时代背景四线交织,将历史学科与物理学科交叉融合。学生在本门课程中不仅了解到严肃的科学发展史,同时也体会到历史进程中生动活泼的细节,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潜力和批判性思维,掌握科学的方法,理性对待科学,沟通科学与人文,发展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三、高中历史跨学科校本课程实践反思
1.探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跨学科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
历史跨学科教学主要以“问题导向”推动交叉性、整体性、深层次研究。师生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从不同角度提出切入点、质疑、探索及讨论,确定研究主题,制定探究路径,在不同学科、不同见解之间进行交流互动,从而激发新的想法,创新与整合教学、学习内容,为认识问题提供跨学科视角。
以校本课程“物理学史舞台剧”为例,虽然历史学科和物理学科都涉及到物理的相关内容,但学生处于孤立的学习状态,物理学科的学习中仅了解物理公式及定律,历史学科的学习中仅知道古希腊的城邦制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历史背景,未能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因此本门课程以“物理学史发展”为主题,将历史学科和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与创新,以史带论,以舞台剧的形式轻松快乐地让学生对于科学的发展历程有全面的认知。
历史跨学科教学不仅推动学科间的融通,同时向学生传达创新探究精神。在跨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层次认识历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处于主动地位,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已知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探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跨学科校本课程的内容建设
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容、综括的一个学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到,课程设计与其他高中课程的关联: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历史学科关注多方面的问题,与相邻学科有密切的交汇,如历史教材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完善,历史跨学科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情、校情,拓宽课程形式,优化知识体系,丰富课程内容,灵活且开放地落实核心素养。历史跨学科教学不是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简单叠加或拼盘,教学内容的选择的主要依据为:
(1)满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
(2)体现时代性和学术性,了解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引入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如近年来新冠病毒影响了全人类的生产生活,笔者对此进行思考,开设选修课“疾病、人类与历史”:通过梳理改变人类历史和世界格局的9场大瘟疫,从人类与疾病相互影响的新角度了解人类历史,培养跨学科思维,认识到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中的作用,培育家国情怀。
(3)借鉴国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案例。跨学科教学可借鉴芬兰“项目式”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4)遵循学情,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
历史跨学科教学体现了历史课堂的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历史跨学科教学并不是抹平学科特点,而是将各个学科的特征充分发挥和拓展,学生受到其他学科启发,开阔思路,对分散、割裂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具有全面、批判的认识,了解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蕴含的多元因素,也以跨学科视野理解不同学科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以更加丰富、立体的视角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林露,贺迎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N].人民日报,2016‐09‐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跨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H20211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