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珍
【摘要】以童话故事为载体,渗透幼儿德育,通过倾听感受和共情体验,展开交流探讨与反思评价,在活动中采取想象创造、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劳动实践等教育策略,引导幼儿在自娱、自探、自悟、自得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引导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黎族民间童话;渗透;幼儿德育;创新实践
幼儿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阶段,是幼儿启蒙的关键期,当前开展幼儿德育的目标是: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等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友爱、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德育应从情感入手,渗透在一日生活中,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一、黎族民间童话在幼儿德育中的价值
黎族民间童话是黎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内涵丰富,生活性、趣味性极强,是幼儿德育课程开发的一块鲜活、独特的教育资源,符合幼儿德育从情感入手,让幼儿感受倾听、共情体验的学习特点。
黎族童话故事中开山辟地的创世精神、智斗恶人的正直勇敢、田间劳作的乐观自信,体现了黎族人民勤劳朴实、乐观坚强、勇敢智慧的优秀品质,深深地吸引并感染着幼儿。那些讲述老牛教小姑娘织黎锦、猴子在树洞里酿米酒、老树爷爷救助小动物、狐狸送食物给穷困猎人的博爱故事……穿越历史长河,展现了黎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朴素的价值观。因此,以黎族民间童话为载体,渗透幼儿德育,是幼儿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
二、将黎族民间童话融入一日生活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道德教育
幼儿道德意识发展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体今后的成长发展,伴随着幼儿社会经验和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提高,将黎族民间童话融入一日生活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策略,通过倾听感受、交流探讨、游戏体验和劳动实践等方式开展品德教育,能有效引导幼儿在自娱、自探、自悟、自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1.灵活教育—在熏陶中感受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劳动是黎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黎族民间童话中每一个鲜活的故事人物,都拥有他的劳动属性和社会责任,他们上山打猎、下海捞鱼、织布种田……娓娓诉说着黎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发展历史,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倾听感受—勤劳的人最美。黎族先民根据海南自然生态环境培植出适于旱地种植的山兰稻种,一家煮饭,全村飘香,山兰稻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黎族人民。故事《山兰稻种》深刻揭示了只有劳动才能生存,劳动是幸福之源的生活哲理。主人公在寻找稻种过程中经历的千辛万苦,刀耕火种后稻米丰收的来之不易,深深打动着孩子们。听了山兰稻种的故事,教师结合贫困地区儿童吃不饱饭的事例,开展节约粮食的教育活动,使幼儿的体会更加深刻,从而自觉地将“节约”和“珍惜”落实在日常行为中。
(2)反思评价—懒惰的行为可耻。在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习惯了被关爱、被照顾,加之家长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导致当前不少青年有知识、有文化,却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因此,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幼儿施以劳动教育非常必要。故事《阿弟与红鲤鱼》以阿弟的勤劳能干与哥哥的懒惰自私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哥哥不爱劳动、不劳而获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反映了黎族人民以劳动为本的生活价值观。在故事活动中幼儿纷纷表达了对哥哥懒惰行为的不认同,教师顺势引导幼儿自我反思:“在家里会自己吃饭、穿衣服、收拾玩具吗?”“为什么在幼儿园可以自己做,回到家里就不愿意做了呢?”进而启发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勤劳能干的宝宝是最棒的。接着师生展开讨论:“我们还会做哪些事情?”“帮助父母和小伙伴做事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幼儿懂得勤劳诚实会收获幸福快乐,而懒惰自私将成为不受大家欢迎的人。
经过讨论,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生活自理、种植饲养和班级值日等活动时,他们的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提高,对同伴的劳动成果也会积极地评价和赞扬。
(3)交流探討—勇敢的精神可敬。生活在和平年代,争斗仿佛离我们非常遥远,孩子们在蜜罐里长大,想要什么父母基本都会满足,很少体会到挫折和困难的滋味,更加感受不到勇敢和担当的意义。《三月三的由来》讲述了勇敢的黎族小伙子亚银,为了解决旱灾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一个人跋山涉水寻找神鸟的故事。亚银翻过高山、蹚水过河,遇到了凶神恶煞的妖怪,它咬牙切齿地威胁亚银:“赶快把猎枪留下,给我回家去,不然,我就把你撕得粉碎!”这时孩子们非常担忧亚银的安全,教师抓住时机提问:“亚银应该怎么做呢?”幼儿意见不一,有的说应该保护自己赶快回家;有的说一定要坚持到底打败妖怪。亚银坚定地回答:“猎人的武器不能交出去,找不到神鸟我绝不回家!”他连续射箭,勇敢与妖怪对抗,把它打得落荒而逃。孩子们听后欢欣鼓舞,教师马上追问:“亚银为什么敢对妖怪说不,他不害怕吗?”幼儿七嘴八舌,“因为他勇敢”“因为他有射箭的本领”“他要保护乡亲们”“没有本领是无法打败妖怪的”……亚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保护乡亲的决心让小朋友们肃然起敬,勇敢和自信心在孩子们的心里悄悄萌芽,其正义感和是非观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延伸活动中,教师结合每周一升国旗活动开展国防教育,分享了国庆阅兵和军人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树立新时代的先进偶像,引导幼儿向身边的英雄学习,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4)品评赞扬—诚实的品质可贵。学前儿童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分不清真与假、对与错。他们的“说谎行为”也许只是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又或者是知道自己做错了,害怕责罚想要逃避。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既不能过于严苛地批评孩子,又不能对“说谎行为”视而不见,这时,用童话故事来解决问题再合适不过。
《哭刀鸟》讲述了小仙女帮助黎族兄弟寻找砍刀的故事。当小仙女从湖中捞出金刀、银刀和破刀时,弟弟亚连不要金刀银刀,只要自己的破刀,他说:“别人丢了刀,也会像我一样焦急,我虽然穷,但决不做贪心的老鼠!”他诚实的品德感动了小仙女,也为幼儿树立了榜样。可是,贪心的哥嫂知道后,不但不夸奖弟弟,还大骂亚连愚蠢,他们故意把破刀丢进湖中,又请小仙女帮忙打捞,就想得到金光闪闪的大金刀!可耻的撒谎行为惹怒了小仙女,她大声地批评哥嫂,并且严厉地惩罚了他们。
这个故事将弟弟的诚实可靠与哥哥的贪婪欺骗行为进行对比,帮助幼儿辨别是非对错,小仙女正直无私的态度也为幼儿做了正确的行为示范,引导幼儿明白:不是自己的东西,不经他人允许就拿取的行为是错误、可耻的。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解决办法:“如果不是自己的东西,很喜欢、很想得到,该怎么办呢?”引导幼儿懂得可以通过沟通协商争取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与伙伴轮流玩或者交换使用喜欢的物品,从中培养他们的共享意识,愿意与大家分享玩具和食物,体会共享的幸福快乐。
2.丰富教育策略—在共情中体验传统家文化的道德情操
黎族是个讲亲情的民族,有着以家为重的传统观念,家庭成员尊老爱幼、同甘共苦、相互关心、和睦相处。教师从传统“家”文化入手,以多种策略引导幼儿感知亲情、友情的温暖,体会家人的辛勤付出,感恩父母的养育恩情,学会责任担当,关爱家人朋友,萌发爱集体、爱家乡、爱劳动的高尚情感。
(1)想象创造—奇特兄弟助人为乐的故事。将故事《四兄弟》融入绘画活动,引导幼儿在想象创造中陶冶情操。绘画前,教师先通过讲述故事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让幼儿理解每个人天生就有优缺点,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成为有用的人。童话以夸张的手法和无穷的想象介绍了奇特四兄弟:大哥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奇闻趣事,讲给大家听;二弟个子很高,可以轻松帮助小伙伴摘到树上的果实;三弟力大无比,经常帮助乡邻干重活;老四哭起来泪流成河,可以帮助村寨浇田抗旱。他们不仅没有对自己的奇特之处感到自卑,反而运用自己的特殊本领助人为乐,刻画出四兄弟团结友爱、乐观自信的阳光形象。
教师与幼儿讨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你有哪些长处?能帮助大家做什么?”接着,拓展思维,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想象,说一说:“你想拥有什么神奇本领来帮助别人?”幼儿们有的想起了孙悟空、葫芦娃,说要帮助人们打败病毒、空运物资;有的想起了机器人、蝙蝠侠,说要带人们去太空探险、看看美丽的星球……教师请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陶冶了幼儿的道德情操,给了他们一个助人为乐的英雄梦。
(2)角色扮演—丑萌椰子壳找朋友的故事。《椰子壳》中拟人化的人物角色与重复性对话非常适宜开展角色游戏。主人公是一位渴望交朋友的南海小龙人,化成小小的椰子壳来到人间,被小伙伴们嘲笑和排斥:“黑黑的皮肤大大的头,走起路来像泥球!”这时候,妈妈对椰子壳的鼓励非常有教育意义,她温柔地拥抱着椰子壳说:“我们椰子壳一点都不丑,心地善良,又有礼貌,是个特别好的孩子。” 椰子壳在妈妈的鼓励下,尝试去认识新朋友,主动与小伙伴一起爬树摘椰子、下河摸鱼虾、田间抛泥球、光脚捉浪花……孩子们在自主扮演角色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亲身实践妈妈的话“只要你热情地与人交往,主动帮助别人,给他们带去欢乐,一定会交到好朋友的”。椰子壳最终用他的爱心和热情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丑萌椰子壳的励志成长故事,让孩子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不以貌取人、不嘲笑别人的短处、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教师结合当下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志愿者和普通人群体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引发幼儿讨论,感受正能量带给人们的支持和鼓励及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3)劳动实践—动植物家族患难与共的故事。《菩提树和乌鸦》的故事描述了旱灾来临时,慈祥的老树爷爷不顾自己年纪大了,强撑着逐渐衰弱的身体,坚持帮助每一位前来求助的小动物,把自己储存了几百年的水无私地分享给干渴的小伙伴,帮助动植物家族恢复生机和活力,一起渡过难关。孩子们通过大树爷爷和小动物之间充满情谊的对话,共情体会到“分享很重要,能给大家带来健康和幸福”的美好情感,培养了孩子的同理心,引导幼儿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理解大自然中相互依存的生存哲理。
活动后,教师适时引导幼儿到动植物角观察天气变化对它们的影响,关心动植物的生活成长。了解天气炎热时植物需要多“喝水”,阴雨天要少浇或不浇水。让孩子们定期清理植物的枯叶子、松土施肥,轮流给小动物喂食,打扫动物的粪便垃圾,观察记录动植物的成长。有了内心的感悟,孩子们把动植物当作生活中的伙伴,日常照管更加细心有爱,责任心也慢慢地增强了。
(4)游戏体验—父子同心舍己救人的故事。在故事《石头人》里,忠厚的阿爸派儿子阿南冒着生命危险出门为乡亲们寻找救命的糧食,展现了老父亲舍己为人的胸怀。救灾路上,善良的阿南又累又饿,却把仅有的一点儿粮食送给了乞讨的婆婆,体现了阿南正直无私、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当故事讲到阿南为了救快要饿死的乡亲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说出山洞藏粮的秘密,变成了石头人时,孩子们接受不了阿南的死讯,心里很难过。这时,教师说:“如果不说出秘密,乡亲们就没有粮吃,都会饿死的!”孩子们犹豫了、困惑了,教师继续追问:“阿南到底要不要说出秘密?”“是保守秘密自己活着,还是牺牲自己救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中,幼儿在潜意识里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奉献的意义。
教师根据故事中“打开山洞的咒语”创编了“石头人”游戏,幼儿手拉手站成一个圆圈,逆时针一边走一边念三遍口令:“石头山,石头门,我是石山守护神!石头山、石头门……”话音一落,大家便化身“石头人”一动不动站好,谁最先控制不住自己,即被罚下做裁判,游戏重新开始。幼儿在游戏中反复重温着故事情节,阿南不怕困难、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随之印刻在孩子的童心里。
总之,“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在黎族民间童话中渗透幼儿德育,在活动中渗透,在实践中体验、感受美德,升华情感,滋养心灵。教师的育人意识自然激发,幼儿的道德养成拔节而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润物无声地在幼儿心中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感,陶冶了儿童亲近自然、热爱劳动、珍惜成果的美好情操,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朴素的价值观,促进其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符桂花.黎族民间故事大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2]解筱杉,于红艳.幼儿园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5(03).
[3]杜伟,杨雪.论黎族民间童话的类型与特点[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4]秦虹.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J].幼儿教育,2012(02).
[5]郑富兴.幼儿园道德教育的组织困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
四五”研究课题“黎族民间童话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