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清
二十多年前,办公室里有个年逾五十的老同事,她上完课后就是呆呆地坐着,不看书不看报,当下班铃声响起时,她起身便走出办公室。
多年以后,我们中的一些人也效仿起了当初她的模样,只是不像当初她那样呆呆坐着等待下班铃声,而是打起了电脑游戏。
平时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他们也不思考,而是笑着跟同事说:“不会啊!啥也不爱学,你帮我弄一下。”
于他们而言,“不会”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年纪大的男同事,则兴起了“盘”核桃。除了上课,他们就拿刷子刷核桃,像是强迫症般,狠命地、疯狂地刷。看到新来的年轻人,他也是一样的话:“你们年轻同志多学点儿,我们老了,学不学都没用了!”
那么,人过了一定年纪,就真的“学什么都没用”了?
我想起了一句话:“何不炳烛乎!”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编的《说苑》,说的是晋平公问师旷:“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日出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学而不倦。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村子里有个年逾七十岁的老头,那些年兴起了学习外语的浪潮,广播里每天定时播放外语教学内容,他就天天抱着收音机学,或是一边走路一边听,或是坐在榆树下大声地朗读,或是干庄稼活的时候听着。有人称赞,有人鄙夷,有人质疑:“这么大岁数了,学它有什么用!”
“呵呵!”他笑了笑不回答。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只管自己学,不久之后,他还真的说得了一口流利的外语来。虽然没过几年他就去世了,但他认真学习的精神与热情却让我记忆颇深。
学习的快乐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学习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氛围。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学习好,给我们“增面子”,可“增面子”是相对的,作为家长,头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其实说的就是一个道理。我倒觉得“增面子”这件事应该是长久的,家长与孩子要保持永久的学习习惯,永远处于“看父敬子,看子敬父”的状态,这样,一家人才能进步。
我的母亲八十多岁了,没上过学,早年间家里孩子多,辛辛苦苦地把我们兄妹七个带大,又一刻没停地帮着我们把我们的孩子带大,忙忙碌碌中到了八十多岁的年纪。每次我去看她,她都让我教她几个字,几年下来,家里孩子的名字,她也认得了不少。有一次,侄女的孩子来,那孩子才六岁,在幼儿园学了几个字,母亲把自己的小本拿出来跟那孩子比赛识字,看着年龄相差近八十岁的曾祖母与曾孙子一起认真地读字,还真是有趣!
母亲还说,“再年轻点儿我也学车,以前家里没有车又没空学,现在想学了,有点晚了……”
时间不等人,荒废一天,人生就少一天,可有人却在一味地抱怨!
学习不分年龄,学无止境。古人师旷尚且能用“日出”“日中”“炳烛”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鼓励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而处于飞速发展的今天的我们呢?如果到了一定年纪就不再学习了,那被社会淘汰的日子也不远了。
学点自己喜欢的吧!讓生活过得充实、丰富、有韵味、有意义!学习并不是非得要得到些什么,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中随时随地出现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呈现瞬间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