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推出了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重要战略举措,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朋友圈”不断扩大。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双重冲击,我国政府推出一揽子行之有效的稳住外贸基本盘的政策,使得我国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展现了中国外贸强大的发展韧劲。202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万亿美元,服务贸易突破8000亿美元。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同时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充斥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受美元升值、欧洲能源危机、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滑,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难度加大。在这种形势下,一是要学思践悟、细思笃行,做服务外贸企业的“孺子牛”,将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与谋划商务发展工作结合起来,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促进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二是要扑下身子,深挖细钻,做服务外贸企业的“老黄牛”。要认真研究国家外贸政策,把握政策导向,培养具备专业思维、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三专”干部,走向基层,多跟外贸企业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第一时间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担当好外贸企业的“娘家人”;三是知重负重,知责担责,做服务外贸企业的“拓荒牛”。作为新时代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愿意担当、敢于担当的意识,还必须具备善于担当的能力。要坚持外贸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在建功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再创佳绩。
“守正”与“创新”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守正”才能坚守本心,不迷失发展方向,不犯根本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守正”可以保证我们不犯根本性错误,不会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创新”则可以消除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阻碍,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中国外贸高速发展,既得益于对外开放这一重要法宝,又得益于开放倒逼改革这一发展利器。目前,受国际政治局势动荡、欧美能源紧张、欧元贬值等因素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形势严峻,开放型经济迎来了创新发展和战略调整叠加的窗口期。国家适时推出《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等多个文件,跨境电商逐步成为推动外贸稳定运行的新生力量。
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就是要求我们打破固有的传统外贸发展模式,构建新的对外开放发展格局,扩大外贸企业的“朋友圈”,使外贸企业充满“国际范”。
首先,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触动外贸经济发展的总开关。各级商务部门要着眼未来,跳出当地看当地,立足全球彰显作为,力争走在新发展格局前列;立足中国找准定位,力争走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的前列;立足本地寻找自身比较优势,力争走在增强外向型经济创新发展的前列。
二是以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激发外贸经济发展的新活力。要聚焦服务水平,以“优政”为目标,优化机构设置,优化组织保障,优化服务制度,在壮大对外开放队伍方面迈出新步伐;与此同时,聚焦外贸规模,以“扩容”为目标,育主体,强质量,防风险,建平台,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上探索新模式。
三是以更加开放的平台载体提升外贸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对外招商工作是壮大外贸经济主体队伍、增强外贸发展活力的重要一环,要聚焦外贸潜能,以“强基”为目标,健全“链长制”招商、关键主体招商、重点区域招商、核心产业招商,围绕本地特色分析适合当地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做好招商项目库基础建設,编制当地招商引资负面清单、重点及优势产业链招商引资目录,梳理重点招引项目“白名单”和“两高”“三废”项目招引黑名单,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上跑出“加速度”。
受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影响,我国外贸高速增长的背后也依然存在着出口产品“高量低质”、部分制造业“低端锁定”的尴尬局面。《“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贸易创新发展为动力,统筹贸易发展与安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就要求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外贸要培育质量和数量并重的新竞争优势,发展外贸进出口新动能,实现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当前,疫情依然在多国多地蔓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需求低迷,国际油价波动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汇率波动,诸多不利因素叠加影响,稳外贸压力加大。我们必须要科学研判,统筹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创新外贸发展模式,拓宽国际市场渠道,加快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推动外贸进出口向好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强大的韧劲既得益于国家有力的外贸政策“组合拳”,也跟中国制造业的强大竞争力密切相关。那么,接下来如何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呢?
一是优化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促进外贸企业在动能转换上攻坚突破。鼓励传统产业融入数字生态,加快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在更大力度、更高水平上实施升级改造。抓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围绕高端前沿产业,谋划一批信息技术、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项目,争取上级政策,扩大工业投入。鼓励企业“抱团发展”,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企业的协作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在业界的带动作用,打造产业基地,实现产业高效聚集、企业协同配合、产业互融共生的发展格局。
二是优化提升资源要素保障,促进外贸企业在抱团发展上攻坚突破。深化民营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实现“要素跟着项目走”。对外贸企业实行梯次培育、分类引导,引导大型外贸企业联合金融、科研等机构以及当地高校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成立创新共同体,引导中小外贸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成为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等,推动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传统企业“改天换地”。
三是优化提升数字赋能发展,促进外贸企业在用足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攻坚突破。以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指导企业运用5G应用场景、大数据平台、云展会、跨境电商等多种方式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应用、共建互联网平台,建成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将人工智能作为提升优势产业的新突破点。
四是优化提升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在助力提高企业“走出去”水平上攻坚突破。及时关注外贸行业遭受国际贸易摩擦情况,及时地、分门别类地向企业推送贸易预警信息,提醒外贸企业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组织企业参加行业无损害抗辩,强化应诉企业国际诉讼,有效提高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能力。
稳定的国内循环使国内消费结构更加优化,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攀升;同时对外资有更强的吸引力,促进国际循环质量和动力的提高。稳定的国际循环则可以促进国内企业生产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先进的国际技术理念可以使我国外贸企业开拓国际视野,激发我国外贸企业的创造活力,同时使外贸企业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分工。
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广阔的消费市场,有着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高度发展的数字经济也为“中国制造”逐步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和支撑。这些都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打下良好基础,有效激发了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活力,使对外开放队伍不断壮大。2022年1月至10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48.48万家,较2021年同期增加3.3万家;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外贸总值由2021年的36%上升至2022年的50.4%。
但是,外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部分核心技术依赖外国、国际“单边主义”、国内消费市场还不够大等不利影响。同时,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能源需求激增与能源供给无法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许多行业出现原料短缺、价格升高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胀压力和债务压力。另外,印度、巴西等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疫情走势导致复苏不确定、全球海运不畅等,也是加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重要因素。
坚持内外融合促进,壮大国内国际“双循环”,就要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稳步提升国际大循环的质量,推动国内国际大循环的联动发展。
一是要破解供给侧约束效应,驱动高质量供给。企业、个人、市场都是社会投资主体,要以更深层次、更全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盘活社会投资活力,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要深度挖掘消费潜力,创造高质量需求。创新并丰富各地商贸活动形式,激发当地特色,发展夜间经济;改造当地商业街区等大型商业设施,实现购物消费一体化、一条龙;推进电商镇、电商村打造,送政策进社区,系统性提升电商基础,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消费格局。三是要升级产业链价值链,使国际循环更具“韧性”。鼓励外贸企业以品牌化战略作为抢占国际市场的总抓手,引导外贸企业发挥自身创造力和自身产品优势,加快境外商标、专利注册和产品认证步伐,培育大量的国际自主品牌,以品牌影响力作为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走出以往靠低端价格取胜的竞争怪圈。鼓励企业多元化布局国际市场,鼓励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走出去”,促進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进出口,扩大服务进出口规模,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利津县商务发展和投资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