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四相识一二

2023-05-30 07:57魏思孝
西湖 2023年3期
关键词:蒲松龄故居

吴永强,山东蒙阴人士,比我大一岁,今年三十八岁。他以笔名“老四”行走文坛——主要是诗歌界。在其不在场时,我们称呼他为老四。在场时,尊称四哥。而在微信群等书面语称呼上,就略带戏谑称其为,老主席——他是山东青年作家协会的副主席。这个称呼的开创者,为我们共同的老友乔洪涛。其他地方不知,起码在我们这个交友圈内,在彼此的称呼上,以某老或某主席代之,这和社会面上,动辄加上某总、某局、某主任的称呼还略有不同,在市侩之外,多了一层戏谑和调侃。进行溯源,则是,文化界对年长者,以姓氏后缀以“老”的惯例,巴老,茅老,莫不如此。可惜鲁迅还没活到岁数,只能是大先生。我们这些人尚且年轻,但不妨碍我们已经畅想老年的生活,先图嘴快。这种戏谑,自然也因关系熟络,才方便称呼,不然,双方都会尴尬:一、戏谑变成了恶意的嘲讽;二、对方也觉得自降身价。被称呼为“老”的人,也要称呼对方“老”,或对年轻者以“哥”代之。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2016年8月底,当时我刚出了《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为自己多年死水般的写作生涯激荡起了一点波纹。身为《齐鲁周刊》记者的老四,可以说是敏锐感受到我的存在,便提议要从济南来为我做一次采访。与后来面对频繁的各类采访不同,在当时,这对我来说,当然是一件隆重的事情。为了给这次采访披上一层隆重的外衣,老四提议把采访的地点放在蒲松龄故居。话说,我之前没有去过。相隔三十多公里的距离并不是一个障碍,主要是似乎也没有去的必要。实际上,故居作为后人建造的屋舍,除了墙上张贴的蒲公的生平,其余也没有什么可多看的。后来虽数次采风或是和外地友人参观过故居,但并没有掩盖我和老四的这次,我至今仍然记得在故居里面,茂盛的皂荚树下面,我们在石桌对坐,抽烟,聊天。采访的内容不重要,但如其所言,当真是一个象征性的时刻。后来,老四写了个短篇《归途》,六十三岁的蒲松龄在济南参加乡试,以及落榜回乡,直至死亡的这段经历。小说用考证的笔法,让我想起卡佛的《差事》里对契诃夫的描述。两者,同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在创作谈《蒲松龄助我一臂之力》中,老四写道:“《归途》摘取了蒲松龄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是虚构,也不是,各种成分杂糅。每个字都有来源吧,那些鬼狐和不存在的小人儿,自然来源于《聊斋志异》和地方志、笔记之类。有时候,小说比现实更真实,虚构的真实促发了现实的空瘪。”当时,我刚写完一篇用蒲松龄生平点缀的小说,比较之下,老四的《归途》比我的要更为出色,不轻薄且弥漫着一股人到暮年的感伤。文学巨匠即将陨落,令人为之动容。

我和老四的第一次接触,是2011年,在微博上。那时,我刚出了第一本小说《不明物》。老四向我咨询了下关于出版的事情。不久后,老四也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后大学时代》。我们这两本有关青春成长的小说,本身也没什么好说的。多年后,在荣乌高速上,我和老四以及李祯参加完万松浦书院的研学活动,返程的路上,借机说起这段往事。老四语焉不详且谈吐含糊的描述中,把初次交往理解为我当时对他写作上的指点,且态度谈不上友好,估计冒犯到了这个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了。对照我现在在乎和关照基层写作者的嘴脸,老四说,你变了,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我不由进行了一番自我的反思,这里面映照出的倒是老四的不计前嫌和宽厚,并在2015年,一列济南至杭州的动车上又发光发热了。而我至今,也把列车上的老四作为我文学道路上的贵人。时任山东文学院院长的刘强,顺手拿起某期刊物,在上面看到我的一篇小说《李烈的故事》,问在一旁的老四,是否认识魏思孝。后來,发生的事情顺理成章,让我进入了山东作协的视野,并由此引起地方的重视。我的顺应和融入,超过了老四的预期,我并没有如他口中所言,魏思孝,这个人,可能对文学体制不感兴趣。彼时,我在村子里,披着自由写作者的外衣,承受着养家糊口的压力,处在是否要继续写下去的关口。我把自己的这一个转变,归咎为生活的压力,对继续专业写作的追求。但不能埋没,老四起到的桥梁作用。这么说吧,身为山东知名文化记者的老四,几句美言还是有分量的。好了,感激色彩的叙述就到这里。

下面所说的,就是我和老四,这六七年间,频繁的交往,且顺利从略显见外的文友关系过渡到熟络的好友行列,概因我们有太多相聚的机会。作为山东省这一批“八〇后”的写作者,先是山东省作协高研班的同学,又一起入选张炜工作室的学员,成为山东省作协的签约作家。这几年,各类的学习、采风和研学活动,我们的足迹从青海、湖南到山东省内各地,这里还不包括有时的线下聚会,总之我们积累了不说是深厚,也是一段时间不见就内心泛起思念的情谊。这一情况对我这个深居简出、没有工作的人来说,要更为强烈。据我了解,老四自从毕业后,进入《齐鲁周刊》负责文化新闻版块,从记者到主任,对省内的文人多有交往和接触,且积累了很好的名声。因这工作条件的便利,省内十七地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从他的嘴里听到这有什么文友,不说他可以肆意横行,但他要有心再略微往前迈进一步,成为所谓的文学活动家还是大有可能的。和我不同,老四交友甚广,但从未与人有任何争执,性格宽厚,也难以从其嘴巴里听到某人的坏话,他总是站在比我们高一点的台阶上,出于对他人的理解,来评析某个人。这种胸怀,不说是有容乃大,也可以冠之为好人。

酒,一向是诗人的标配,对于老四,也不例外。谈到写印象记,老四特意叮嘱我,尽量少写喝酒。少写,不是不写。实际上,我不喝酒,在各类活动例行晚饭结束后,他们出去喝酒聚会的场合下,我基本不去。去,我也没看到老四酒后失态的时刻,他最大的变化,是酒后话多一点,也可以参与到争执中,能表达下不同意见。不喝酒时,老四有不同意见,也不会说,最多嘴巴微张,又合上。一定是要等到喝酒时,才能把这些话说出来。中午小酌两三瓶,晚上放开喝。抹不开面子,犹豫不决,小到在活动时请假,大到为此后的职业谋划。有年冬天,老四突然在夜里给我打来电话,和我讨论下他的工作问题。纸媒式微,周刊不办了,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应该何去何从,是否要全职写作。我当然是劝说他领着遣散费,先在家里体验下全职写作的艰苦生活。后来,老四在家赋闲些日子,如今在某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这是后话。总之,一个犹豫不决的好人,是老四最为中肯的评价。大概只有在酒后,他才会内心松弛下,但又绝对不会到失去理智的程度。

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些年,自己越来越依赖酒精。但随之而来的是,在诗歌创作上的精进。有年,他写了首诗《妓妻》,其大胆和冒进,让我印象深刻,但并不适合在这里摘抄一二。近些年的诗作,在其公众号“诗档案”中都可查。其中有一首长诗《烈女故事集》,是老四梳理清代的三版《蒙阴县志》,读到“烈女”部分,以诗歌的形式进行集中呈现,展现过去的女性生态。读后,我为之感慨良久。这几年,老家蒙阴,以及他如今住所不远、开窗可见的华不注山,频繁出现在他的诗中。对于一个诗歌阅读者,我缺乏系统分析,只是读来,由衷喜欢老四的诗,并多次面对面,说他诗写得越来越好,起码是山东“八〇后”写诗最好的,在国内也实属一流。听到这话,老四坐在一旁,有些羞怯地说,也不能这么说。但笑意已在嘴角。我又说,其实,你自己也这么认为的,但你不好意思承认。他莞尔一笑,列举有哪些写得好的诗人。我打断,别说别人,你就说你自己写得好不好吧。老四终于嗯了一声。

为了写印象记,我搜刮从见面至今六年间的交往点滴,我们出现在各类活动的合影中,也包括入住的房间,外面的小饭馆,沿途景点。一些地点,我已经忘记,只能凭借照片来找回记忆。活动多半无趣,最兴奋的点也就落在能和老四等一帮好友见面,说点近况。文学谈得不多,更多的是困惑和渐入中年后的不堪。笑谈也罢,哀叹也好,总之,我们见证彼此的痕迹。这么多年,除去生活中的朋友,这些频繁见面(一年总有那么几次)的文友,便占据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如前两天,我们从烟台龙口回来,临分别之际,我说,今年我们应该还能再见面的。中途,在荣乌高速上,我对老四说,你给我写首诗吧,里面有我的名字就行。到了晚上,他在返回济南的动车上,把诗写了出来。(我逐字打出来,附在文末。)以上,我所写的老四,也大多流于表面。但他平日那张严肃的面孔,伴随着我们相处的点滴,已经融入到记忆中。随口说几个我们相聚的地点,蒲松龄故居,岳阳楼,雨中的洞庭湖,成都小饭馆,青海玉树的大草原,烟台鲁東大学外面的夜摊,龙口初冬的海边,东营女娲娘娘雕像前,蒙阴云蒙湖边,济南长清徐志摩坠山处……

附:

淄博北站

老四(吴永强)

太阳和蓝天陪我一路

从龙口穿越齐国

抵达这个古老国度的首都

魏思孝和李祯开车离去

汇入古都崭新的楼宇

去完成和我一样的下半生

许多年前第一次到淄博

住在十八元一晚的旅馆

面试失败,大风刮乱破棉絮

更多时候来找朋友

蒲松龄家的紫藤架上挂满了

我的眼睛。有一次去殡仪馆

送别杜立明,眼睛蒙上黑色

离开后专程告诉聊斋先生

一个作家正在去跟他相会

有一次去姜太公的城池

战马奔腾在所有人的梦里

唯有今天,我没进城

对着城市的方向看了又看

许多人正在离去

我不是最后一个也不是

唯一心怀坦荡的寂寞者

这么多年与时间擦肩而过

淄博为和我告别

让平原上的楼群投来目光

猜你喜欢
蒲松龄故居
卫立煌故居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蒲松龄
魂兮归来返故居
走避那些作家的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蒲松龄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