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伍
“我几乎每天都要巡视一遍,看看有没有乱占耕地行为,这已经成了习惯。”初春时节的一天早上,沁阳市王召乡感化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牛四军一个人骑着电动车在村周边不停地转悠着。
“我得尽心尽责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制止发生的违法占地,要被追责问责的,一点也马虎不得。”他说道。
这是沁阳市实行“田长制”以来取得的成效,也是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沁阳市不断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意识,采取“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失职问责、全力尽责”等一系列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对永久基本农田、设施农业用地管理,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防死守耕地保护红线,竭尽全力守好丰盈“中原粮仓”责任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奋力扛起保卫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凝心聚合力 共铸“同心圆”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总人口53万人,现有耕地40.54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9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5.34万亩,保护率达87.17%。
2015年以来,沁阳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关于构建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关于联合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犯罪案件协调机制的意见》等文件,建立耕地保护绩效考核体系,将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纳入乡级绩效考核体系,实行月督察、年考核,对耕地保护成绩突出的乡(镇)、村通报表彰奖励。
此外,该市编织五级巡查网络,严格落实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将巡查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到村、到地块,层层抓落实。建立了自然资源、法院、检察、公安、监察五部门联动的自然资源违法犯罪案件协作机制,依法严厉查处违法占地和破坏耕地行为。纪检监察部门印发《沁阳市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进一步压实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
借力“云平台” “智慧”护耕地
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省自然资源厅调查监测云平台数据为基础,实时监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流向,对全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实行台账化管理,定期督促推进问题整改。
同时,切实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管理,完成全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并上报审查,利用下发的最新遥感影像对已入库补充耕地项目开展集中核查、举证,杜绝项目区种植园林木、撂荒等问题;加大重点项目保障力度,2022年,完成土地供应17宗面积3805.89亩,保障了沿太行高速、小浪底北岸灌区等重点项目用地。
2022年,沁阳市投入近1.9亿元实施完成1.4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涉及8个乡(镇)26个行政村,建设内容包括土壤改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和科技措施等。
深化体制改革 选好“监护人”
“不破不立,与时俱进。”沁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管人事的副局长侯旻介绍,原隶属于该局的9个基层所2022年有了新“婆家”,按照“人随编走”原则,该局60余名工作人员连同办公场地、巡查管护车辆等装备下沉到了乡(镇)。
2022年7月21日,沁阳市召开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市直派驻机构下放乡(镇)管理人员及资产移交工作会,包括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内的4个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一律下放实行属地管理,向9个乡(镇)正式递交人、财、物移交书,标志着沁阳市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沁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事教育科科长李艳介绍,沁阳市还整合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由过去需要协调执法部门解决问题,转变为以乡政府名义直接开展执法工作,解决了“属地管理”工作落实难问题,将大幅提升执法效能和基层治理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2021年,该市全面推行“田长”管理机制,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通过建立和推行市、乡、村三级“田长”体系,发挥田长制优势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创新探索建立“田长+检察长”“党建+田长”治理模式,不定期对本辖区内耕地保护进行动态巡查,形成“村村有田长、田田有人护”的强大保护网,为守好“饭碗田”选好“监护人”。(作者单位:沁阳市林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