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实践类作业设计

2023-05-30 21:06:36孙萌刘璐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物双减历史

孙萌 刘璐

一、作业设计缘起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创新作业类型方式,要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作业。[1]同年7月,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双减”政策,进一步强调教师应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教师布置分层、弹性与个性化的作业。[2]

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定为初中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强调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3]文物是重要的史料,是历史的直接反映,以物证史是史料实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从文物中获得历史信息,让学生通过了解文物了解历史,甚至喜欢历史,是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系统地学习历史,课堂上所学的历史为他们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于历史的了解途径、学习方法和学习意义等体会不深。此外,初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多学生多才多艺,具有巨大潜能。如何针对初一年级学生设计有个性、有深度、有兴趣的历史作业?如何在历史作业中渗透历史学的核心素养?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作业设计

1.设计目的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提到历史,人们便会将其与“过去”“久远”等词汇联系到一起。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以“让我们共同感受历史”为主题,鼓励教师设计实践类的历史活动或作业。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受身边的历史,感受历史演进的脉搏。

在七年级上半学期期末,落脚于“制作文物,体会匠心”,我组教师设计了“一物阅千载,何至数千年——历史‘文物小制作”的作业活动,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学生运用已学方法深入了解一件文物,不仅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反映信息,更了解文物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动手制作文物,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之后进行分层作业,让学生为自己制作的文物撰写介绍词或感想,介绍词或感想包括三个部分:文物介绍、文物的历史背景、我的制作过程与方法。最后,学生规划优秀作品的展览,将他们制作的文物进行分类布展,了解博物馆布展的基本流程。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了解了文物从制作到进入博物馆的全过程,体会文物对于历史学习的作用。

本次作业设计通过制作文物来了解文物,增强学生对有关材料的搜集、阅读、整理,模拟历史探究的方法,了解史料的分类与作用,初步掌握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途径,了解文物史料的产生和流传。同时通过动手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体悟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初步认识和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意义。最后,部分对文物感兴趣的同学撰写文物介绍词,深入了解自己制作的文物,进而了解文物对历史学习的作用;部分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策划展览,了解文物从制作到展出的全过程,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2.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采用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表现性评价不仅是对某个学习领域、某方面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己有知识进行实践与表现能力的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记忆、认知能力,更关注非认知因素,如动手能力、资料搜集能力等,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必须自己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或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老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作品的材料创意度、还原度等进行评价。

“历史‘文物小制作”的作业,我们从学生的收获和发展出发,进行多元评价。我们衡量学生制作的“文物”是否优秀,不仅是看学生仿制得是否逼真,还看重学生制作的文物的复杂程度和创新程度。仿制“文物”逼真能够体现出学生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美好品质。制作工艺复杂的“文物”能够体现出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而一些学生利用看似平常的材料制作成逼真、有趣的历史文物,能够体现出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评价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的发展。

三、作业展示

1. 历史“文物”小制作

2. 活动展示

本次活动的最后成果是“何以中国——历史‘文物小制作展览”,并通过年级公众号进行宣传。学生通过参观展览,学习其他同学的作品,了解其他文物,并分享自己制作的经验心得。

四、作业反思

1. 学生感想

本次系列作业活动,学生们感触最深的是文物制作环节,大部分同学都体会到了当时工匠们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古代发达的文化艺术水平,为中国古人的智慧感到自豪。

为了做好文物,同学们认真分析了文物及其所處的时代。“这次活动我做的是北魏陶女乐俑其中的高歌陶俑,这些北魏女俑体现出了琴乐的生生不息、北魏时期琴乐的流行,说明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在制作前,我仔细观察了陶俑的服饰,她们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体现出了典型的胡汉民族交融。”学生们因为要制作文物,要观察细节,深入了解文物,进而了解时代,充实历史知识,深切理解史料实证的含义。

很多同学回忆了自己的制作过程,如学生制作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后回忆自己的尝试过程:“开始的时候想用冰棍儿棒来制作,但感觉材料不够天然……捡了很多干草和木棍等,但是屋顶的茅草去哪里寻找会更像更好呢?刚好想到三里河公园中的芦苇,但是公园的芦苇是用来观赏的不可以去破环。就在一筹莫展时,爸爸说在单位的湖边可以折芦苇花回来,这让我喜出望外。”这项活动,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 优点和经验

①活动目的明确。从设计之初,本次系列作业活动的整体目的就很明确:以了解和感受历史为核心进行作业构思、设计和实施,整体步骤和每一项工作的目的都比较明确。

②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识地强调认识文物、了解历史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凝练所学,在课堂外的作业活动中手动生成,将课堂所学落实于作业之中。

③作业分层。我们这次制作历史文物的作业针對的是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学生选择文物制作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中国古代的文物均可以制作。学生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制作难度选择想做的文物,无形中实现了分层。学生选择最多的、制作难度最小的比如战国货币、秦半两钱、五铢钱等;制作难度中等的比如鼎、汉代瓦当等;而制作难度高的文物,体现了学生独特的兴趣和鲜明的个性,例如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复原模型、青铜钺、杜虎符、汉代击鼓说唱俑、明代皇后凤冠、红船等。由兴趣出发,设置宽泛的选题范围,在巨大的选择空间中实现作业的分层。而且,较大的选择空间也增加了作业的弹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

3. 缺点和改进想法

①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级学生的引导。本次活动后半程更集中在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对于一些对此次作业不感兴趣的同学的引导做得不好,比如有些学生仅仅用纸板做几个半两钱就交了作业,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古人的钱都是这么一个一个的吗?秦代是半两,那之后的时代都叫什么呢?可不可以查查资料,看看后世的钱币都是怎么命名的?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钱币大概了解中国古代朝代顺序和重要年号。

②学生获得感: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优秀同学的介绍和体会仅用于展示介绍和公众号推送。下次可以让这些学生担任讲解员,介绍自己是如何查找资料了解文物细节,如何试图还原文物,通过制作文物又了解了哪些历史知识等等,通过他们的介绍可能会让更多同学对文物制作感兴趣。

【注释】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2021年4月12日。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7月24日。

[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5页。

猜你喜欢
文物双减历史
文物的栖息之地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5:46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文物的逝去
东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8
文物超有料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