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类比迁移性历史解释的教学理解

2023-05-30 01:42刘诗君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城邦历史思想

刘诗君

类比和迁移是人们解释世界的方法,同样,也是解释历史的重要方法。人们认识历史和世界都是从已知出发,然后迁移到未知的世界,并形成了对新世界的看法。本文试将文艺复兴与中国战国时代进行类比,迁移解释出属于文艺复兴的历史真相及其价值。

一、课程意义: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类比迁移性解释的依据

类比是同质性事物之间的比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类比迁移,即在同质性概念或事物之间发生的正迁移性行为。人类的思维、情绪、认知都可发生迁移。孔子的《论语·述而》中讲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明确的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朱熹在补充四书之一《大学》中提出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他讲到“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1]

历史学是解释的科学,类比性解释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初中历史教材采用的是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史与世界史分册编写,突出历史时序性的同时也淡化了同一主题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习者构建完整、清晰、全面的历史知识结构。而历史迁移和类比可以将同一主题的内容相联系,将类似事件、概念、现象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构建更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理解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比不同的史料进行历史解释,使用类比迁移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能够对理解历史抽象概念有着很好的帮助效果,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内在逻辑进而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一是有利于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与方法论。通过对历史的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有助于探索历史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形成关于历史事物的更科学、全面的认识。二是有利于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与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与思维方式。通过历史的横纵向比较将历史的发展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下进行解释。三是有利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四是有利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迁移和类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掌握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新旧知识连接产生正面类比迁移,是落实历史解释的高效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用已经学到的历史解释类比迁移新的历史解释,帮助历史老师从思想动手能力上面解放学生,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每一个知识点的学科内部联系,完善历史结构,让学生培养良好的知识迁移类比能力,从而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在历史实践中,类比迁移也被改革家广泛运用。康有为将日、俄、德的改革历史类比中国的晚清改良,将中国历史的观点和尺度应用于研究欧洲、德国等的历史并发展成为中国的镜子,借此呼唤国人效仿西方,进行改良,建立近代君主立宪的制度。康有为认为,中國完全可以从他们的历史中学习到如何过渡到君主立宪制的经验。列宁的革命预见也是运用类比法的结果。他在研究了历史类比的一般性之后,列宁预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在俄国开启之后将逐渐扩展到全世界。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预见的科学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也应验了列宁的远见卓识。

二、实践举隅:以“文艺复兴”理解类比迁移性历史解释

我们把欧洲的文艺复兴类比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可以发现一些历史的真相及其价值。受地理决定论的史观影响,一般认为,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意大利拥有一条优越的海岸线,因为长期从事地中海经营贸易,在沟通东西方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很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又因比邻东罗马,可以吸收拜占庭帝国留下的古希腊民主和罗马法治精神的宝贵遗产。在学生的已知经验中,普遍认为文艺复兴时代是歌舞升平的,而事实上,直到十九世纪后半期,统一的意大利共和国还没有形成,金戈铁马、诸侯混战才是真相。千百年来,意大利半岛如同华夏春秋战国,城邦林立,城邦之间与内部充满党争、掠夺、阴谋,像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在各诸侯国之间游走,看得见的硝烟与看不见的鏖战并驾齐驱。15世纪前后,每个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有一位暂时雄起的专制君主[2]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艺复兴以璀璨的艺术成就掩盖了三百年间的种种罪恶。比如诸子百家思想让人们忽略了战国时期的杀伐征战,魏晋留下了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作,成功掩饰了魏晋时期的门阀恶斗。艺术发展再繁荣,也是因为背后的先进的物质文明在支撑。诸子百家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蓬勃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同样的是,16世纪前,意大利的城邦的经济之繁荣与社会生活的奢华时尚,远远领先于同时期欧洲国家。城邦君主几乎都热衷于教育、诗歌、艺术,争先恐后地聘请各地艺术家。众多十四行诗和大壁画其实都以城邦间争战的刀光剑影作为背景。彼得拉克、但丁、薄伽丘、乔特、马萨乔、安吉利科、弗朗切斯卡、曼塔纳……他们生活在13世纪到15世纪,皆为城邦君主的贵宾——也就像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背景下的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各国君主急需谋士,士阶层从此兴起,诸子百家思想解放——文艺复兴亦然。因为城邦间争战的需要,君主们不断追求兵强马壮,更追求国富民强。在崇尚智慧知识技能的氛围中,许多学者不再使用古老的知识来支持基督教会的神学。而是向往希腊罗马在创造这些知识时的世界样貌,并在教会系统之外进行创新。诸子百家的思想没有明确反对分封制甚至恢复周礼,可事实上却在配合着诸侯国争霸并推动着分封制的瓦解。儒家主张“仁”和民本思想,文艺复兴主张人文主义,开创人文学术研究传统,在教育方面“以培养人才为本”,树立文明规范。文艺复兴学者没有直接攻击基督教,他们的作品都以宗教生活为主,继续保有对宗教的虔诚。但他们的底层逻辑已经改变——“宗教是一个基本的存在,大体上说是好事或者说是必要的存在,但世界上值得关注的东西更多。宗教不应该把生活和思想的一切都钳制起来,这是教会的一贯宗旨。一旦这样的钳制被打破,欧洲的思维反而比过去更加大胆和开放,更加天马行空。”[3]

百家争鸣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为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的结果是,人们带着对宗教的信仰和对城邦君主的效忠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反传统的思想,而这些思想表面披着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天主教信仰的外衣,其人文精神实质却是确切地受到城邦君主们的接受并越走越远。欧洲思想家们本身也对文艺复兴带来的冲击感到震惊,而这种冲击并不是终局。它只是欧洲从神性走向理性,从古代走向近代的一个开始。

【注释】

[1][南宋]朱熹撰,张戎泽整理:《四书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第140页。

[2]如米兰的维斯孔蒂家族、维罗纳的斯卡利杰尔家族、曼托瓦的贡扎加家族、费拉拉的埃斯特家族,当然还有著名的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

[3][澳大利亚]约翰·赫斯特著,席玉苹译:《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2页。

猜你喜欢
城邦历史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雅典城邦的民众失去政治热情了吗?——从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32题谈起
不可复制的城市情感——从雅典城邦到世界容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