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在中考备考过程中,专题复习必不可少,因为其有助于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揭示历史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但是由于专题复习涉及的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课堂容量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要比常规课堂高得多,也导致专题复习的实施效果常常不如人意。为此,笔者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并结合执教课例《近代以来中国人的逐梦之旅——近现代中国救国梦、兴国梦、强国梦的探索与实践》,浅谈新课标下专题复习课程历史解释的特点。
一、历史长时段认识下教学主题的确立
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大家布罗代尔认为:“长时段是社会科学在整个时间长河中共同从事观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河道。”[1]他认为长时段是各种结构和结构群的稳定和极少变动的历史,因而在该理论中,“结构”被认为是把握和解释一切历史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长时段的结构最重要、真正的是社会形态,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走过的历程说明了每一个形成的社会形态都是一个长时段: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发政治、思想文化结构的变革,最终作用于社会形态的变化。站在这一理论基础的角度去确立教学主题,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 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2]由此可见,长时段的大历史观对正确认识当今中国社会建设、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归根结底,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的救国探索之所以会失败,根源在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畸形的社会形态下,近代中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严重脱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之下受到重挫,并随之逐步解体,全新的生产方式对中国的传统经济形态产生巨大影响,然而,生产力提高了却还不足以扭转固有生产关系的落后性。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崭新的社会形态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能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国家的经济也随之慢慢发展起来。本课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长时段理论基础上,以“梦”为针,以“救国、兴国、强国”为线,串连起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种种尝试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从个人梦到阶层梦,升华到一个时代的梦,展示出一幅规模宏大且壮烈的近现代中国发展历史画卷。此外,就课程内容而言,若只谈农民阶层的反抗与中国近代化探索,不足以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与先进性。反之,若只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而抹去前人探索实践的种种痕迹,则无视了前人对无产阶级的催生作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阶层虽未能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却使中国在千锤百炼中孕育出了新的思想,新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革命局面呈现出勃勃生机。因此,基于历史长时段认识的角度去确立教学主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大概念统整下课程内容框架的建构
新课标指出: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大概念或是重大歷史现象本身,也可以是树立学生历史价值观的途径。历史课堂中,实施大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建立,同时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的现实背景之下,贯彻大概念的专题复习更是有助于学生的科学备考。因此,教师要以大概念为基础,构建复习专题的内容框架,细挖具有育人价值的教学主题,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前提下,围绕大概念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环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中国近现代史,其本质是一段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在本课例中,笔者以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小概念为抓手,在“中华民族百年复兴”这一大概念下开展教学设计,构建课程内容框架——“梦之缘起”“艰难追梦”“何以圆梦”。
第一部分“梦之缘起”,笔者利用时间轴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困境,交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之梦从何起,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新课标提出,“要突出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规划,学会学习。”[3]于是在第二部分“艰难追梦”,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基于一轮复习进行知识树的绘制,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出近代以来社会各阶层的探索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同时补充相关史料并追问:他们的梦实现了吗?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学生结合材料讨论分析得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一定程度都有其局限性,无法实现人们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这样,历史的车轮便把这一重担交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课堂顺理成章进入第三部分“何以圆梦”,进一步解答“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三、历史实践检验的现实优先解释原则
新课标中提到:“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4],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一致。历史解释的现实优先性也恰好在于我们所有的历史认识都是在历史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历史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真理性正在于它是历史本体、历史实践与历史解释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已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这一历史认识也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富强的实践探索中得出来的。
本课例中,笔者以关键词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回顾了自中共成立以来的一系列关键性大事,并在梳理历史事实的过程中向学生抛出问题:为何过去社会各阶层未能实现的“梦”,中共却能完成呢?随后可引领学生结合中共的革命与建设历程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自身,同时在斗争中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认真汲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共产党员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基层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始终同人民群众在一起,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为人民群众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基于以上史实,学生生成“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历史认识。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出学生对个人梦想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注释】
[1][法]费尔南·布洛代尔著、承中译:《历史和社会科学: 长时段》,《史学理论》1987 年第 3 期,第103页。布罗代尔此文最初发表于 1965 年。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3/31/c_1127274518.htm,2021年2月20日。
[3] [4]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6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