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安娜
红色档案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与党相关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社会、生态文明、外事等方面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1]。它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能为地方红色旅游开发提供最真实的凭证和最生动的素材,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区域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学界意识到了红色档案之于地方红色旅游的重要性。有的从产业链开发视角主张利用红色档案走“资源——服务——产品的长效发展之路”[2]。有的联系红色旅游的需求,主张档案馆要开办红色展览,开发红色作品和红色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形式和扩大宣传[3]。更多的学者聚焦于红色档案助力地方旅游的区域实践,如黄婷婷针对广西百色市的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的薄弱之处,提出要加强开发力度,提高对档案开发的认知,丰富开发形式,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并联合各部门协同整合档案资源[4]。杨杰以辽宁朝阳区的红色档案开发为例,强调要创新旅游模式、开发旅游产品、建立学教基地[5]。这些研究关注到了红色档案之于地方旅游的当代价值和实践路径,但缺乏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讨论红色档案赋能地方红色旅游的研究。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文旅融合发展。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从体制改革层面宣告了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格局的确立。2020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6]这既为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也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视。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要求“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7]因此,有必要整理总结红色档案赋能地方红色旅游的开发现状,剖析二者融合发展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突围路径,以期为促进红色档案深度开发,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旅融合时代红色档案赋能地方红色旅游的开发现状
(一)与基础业务相结合,夯实红色旅游文化根基
档案馆在开发利用红色档案时,多与馆内的基础业务结合起来,通过整合馆藏档案资源,提炼档案中的红色元素,为红色景点提供第一手史料、设计红色旅游线路和创作红色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红色旅游夯实了文化根基。
一是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为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提供史料支撑。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内的红船是根据一大会议安排游船的当事人王会悟的回忆仿制而成。溧水区档案馆挖掘利用百余件珍贵档案,牵头建设了景区“红色李巷”,几年来累计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8]。
二是调研馆藏档案资源,为开展特色红色旅游提供路线规划。沈阳市档案馆在调研沈阳抗战遗址遗迹和档案资源的基础上发布了《沈阳抗战文化旅游指南》[9]。浙江省档案馆与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联合制作的节目《跟着档案去旅行》也开辟了不少红色旅游路线[10],凸显了红色档案赋能地方紅色旅游的潜在价值。
三是提炼档案红色元素,为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提供文化产品。中央档案馆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的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在央视新闻微博的阅读量超4亿,今日头条推荐量超23亿,带动了一大批观众有意识地走进档案馆,开展红色之旅[11]。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的剧本杀《前夜》,富有鲜明的档案特色、地方特色和红色元素,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在休闲娱乐中深化了人们对当代青年责任的认知[12]。
(二)运用数字化与情境化,提升红色旅游体验感
在数字化浪潮下,部分红色旅游景点尝试推出了数字化服务,将严肃的历史内容与活泼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提高了地方红色旅游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其一,借助数字技术,让红色档案“活”起来。白洋淀文化苑雁翎队纪念馆和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运用声光电、三维动画立体成像等技术,将原本藏于档案中的故事具象化。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推出了VR/AR实体体验馆、红色文化裸眼3D产品和《红色福建星火传承》VR影片[13],以创新性的方式全景再现红色岁月,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其二,创设故事情境,让红色档案“趣”起来。上海市推出了五条红色线路,让游客摇身变为情报人员,在红色场馆找寻接头线索[14]。浙江的“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展厅将革命者的绝笔信以音频形式存于电话机中,当旅客拿起时便会自动播放,让他们深刻感受到革命者的革命理想。
综上所述,当前红色档案开发已迈出了稳健的一步。各地各部门做出的积极探索,不仅为地方发展红色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为进一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弘扬红色文化,宣扬红色文化精神提供了资源支撑。不过由于新兴数字技术在国内还未发展成熟,加之开发时经费、人力、资源等多重要素的综合影响,红色档案开发在技术性和体验感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文旅融合时代红色档案赋能地方红色旅游的多重困境
(一)思想观念有待革新
第一,对红色档案赋能地方文旅的认知浮于表面。有学者发现,红色档案在旅游开发中“仅起到简介式的浅层表达……更多情况下是即插即用的‘拿来主义……档案中的地方特色难以在资源关联中得到挖掘与展示,价值难以充分开发,阻碍提升文旅融合的综合效益。”[15]第二,缺乏市场和产品运营思维。当下红色档案的开发鲜少重视背调,没有全面了解游客诉求就盲目开发,导致游客参与度和黏度的双低。第三,专业性政策存在空白。当前相关的开发文件数量较少,不少都缺乏全面科学的论证和规划,尤其是对红色档案与地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方针、标准、评价体系等存在空白。
(二)专业人才队伍有待壮大
人才是实现红色档案与地方红色旅游深度融合的有力支撑。如何顺应文旅融合浪潮下对技术化、交互性、智能化、数字化的需求,深挖红色档案的文化精神内涵,找到档案与旅游融合的生发点,是摆在开发主体面前的一道大难题。这不仅需要具有专业性档案知识和旅游管理知识的开发智囊团,也需要既精通技术又尊重文化的技术后备军,还需要深谙数字媒体时代市场规律和营销策略的宣传冲锋队。遗憾的是,目前的开发主体往往以一个部门单兵作战或档案馆和文旅部门合作为主,没有引进和培养更多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也缺乏系统清晰的人才培养路径。
(三)产品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宽
现有的红色档案馆藏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但体现在地方红色旅游开发中的成果却只是冰山一角,且同质化严重。在开发广度上,地方红色旅游通常以政策性文件档案和实物档案为主要展陈对象,难以唤起游客的注意力和共情力。私人书信档案、日记档案、文化艺术档案等领域亟待开发。在开发深度上,存在三类问题:一是开发方式单一,精神内涵挖掘不够。虽已有部分地区引入了数字技术,但大都没有形成覆盖不同旅客需求的产品特色,传达红色档案的文化价值内涵效果弱。二是文创产品开发层次浅,创新性不足。不少红色档案文创产品还停留在直接移植红色档案元素到日常用品的模式,文化附加值不高。三是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或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相较于杭州的“宋城千古情”、桂林的“印象·刘三姐”等耳熟能详的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红色旅游尚未出现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案例。
三、文旅融合时代红色档案赋能地方红色旅游的突围路径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推动红色文旅开发理念“创新化”
首先,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思想认识。“文旅融合的本质是文化和旅游通过产品融合、业态生成、要素集聚,在共同市场中实现价值耦合。”[16]必须夯实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明晰地方红色文旅融什么、怎么融。在全面调研地方红色档案馆藏资源的基础上,明确哪些资源可以用、如何用,切实做好地方旅游开发的顶层设计。
其次,重视用户需求,扎实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旅游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休闲方式之一,红色旅游的定位和前景自然离不开对用户需求的关注和重视。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联系不同群体展开访谈等形式,了解不同旅客的需求和习惯爱好,打造旅客们的用户画像,以此来设计红色旅游项目的目标和形式,再有的放矢地寻找相应的红色档案资源予以整合。
最后,做好顶层设计,推进行政管理融合。红色档案助力地方红色旅游有赖于政策的完善和规范,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一方面,明晰红色档案的内涵和外延,出台红色档案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规划,建立稳定的开发机制和运转机制。另一方面,继续推进文化与旅游行政管理的融合进程,尤其是在日常管理、权责划分等细节处多发力,使中央和地方、各个机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
(二)推行项目负责制的模式,确保红色文旅开发团队“专业化”
引入项目负责制作为地方开发红色旅游的新型模式,以红色旅游开发为核心,从红色旅游项目中的实际需求和存在问题出发,围绕特定的主题来利用红色档案,并制定相应的宣传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实现一条龙的高效运作。这种模式以问题为导向,能把红色档案资源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项目,解决红色档案开发分散化、碎片化、无序化的开发现状,还能通过组建复合型的开发团队来建立合作共同体,实现行政管理机关、科学文化事业机构、高等院校、旅游企业、文化传媒公司的深度对接,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和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通过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业务培训、研学旅行等方式培育本土的文旅人才。尽管当前全国有开设旅游专业的学校数量较多,但真正了解本土文化、适应文旅融合形势的高质量人才不多。政府需与高校、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各级各类文旅人才培养体系,将培训业务覆盖规划、开发、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将课程业务覆盖文化创意、文化写作、文化展演等多个领域,打造既深谙本土文化,又紧跟文旅形势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坚守“内容为王,科技引领”的取向,促进红色文旅开发产品精品化
第一,拓宽红色档案开发边界,打造多要素融合的综合服务体系。文旅融合强调复合型产品,其突出代表是以同一个文化主题为核心的集吃、住、行、游、购、娱、养、情等要素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政府应找准开发着力点,打造集疗养度假、生态观光、爱国教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形成区域内的红色景点辐射和文化产业联动。档案馆也应比照图书馆、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文化服务,优化馆内空间,开展多种活动,满足游客的文化休闲需求。
第二,运用新兴数字人文技术,形成多价值融合的红色档案叙事。数字人文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的协同性、跨领域、跨学科的新型研究模式。地方开发者可借助大数据捕捉和研判游客的需求偏好,高效整合多机构保管、多载体承载的红色档案,并运用人工智能、VR/AR虚拟现实技术将庞大的档案资源可视化、可感化,将充盈的人文精神与更直观的叙事形式相结合,让游客沉浸式地感受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念。
第三,挖掘红色档案文化内涵,创建多产品融合的优质红色品牌。产品融合是将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的价值链进行解构与重组,融合生成一种新型产品。红色档案开发应以文旅融合为基本点,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着力点,以营销为手段,丰富讲述红色档案故事的内容和形式,创建具有区域影响力乃至全国影响力的红色品牌。可学习苏州将丝绸档案打造为城市文化名片和山东潍坊将风筝档案融入地方发展的做法,通过挖掘档案的特色內涵,举办区域大型文旅活动,善借热点顺势营销,发布包含动画、影像、H5等形式的推文,推出动漫、短视频等形式的IP作品,打造吸引年轻人的IP形象,不断强化红色档案在地方发展中的符号效应。
参考文献:
[1]郑慧,农扬宇.红色档案:认知、交集与辨析[J].档案管理,2021(4):19-21.
[2] 程巧.红色档案的开发与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兰台世界,2009(20):34-35.
[3] 钦娟,王伟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给我国档案馆的启示[J].机电兵船档案,2006(4):13-14.
[4] 黄婷婷.文化旅游视角下广西百色市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
[5] 杨杰.档案资源助力红色旅游品牌建设[J].兰台世界,2022(6):80-82+8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2-12-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7]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EB/OL].(2021-02-20)[2022-1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2/20/content_5587874.htm.
[8] 陈向阳.奋力谱写江苏档案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EB/OL].(2020-11-16)[2022-12-20].http://www.zgdazxw.com.cn/news/2020-11/16/content_313926.htm.
[9]中国档案报.沈阳市档案馆聚集“文化+”新动能助力文商旅融合[EB/OL].(2021-12-29)[2022-12-20].https://www.saac.gov.cn/daj/c100186/202112/d3dc070e7e4c40e6b0a88697afe1be3e.shtml.
[10] 李辉.挖掘档案红色根脉提升文旅价值引领[J].档案与建设,2022(5):58-59.
[11] 此数据来自2022年7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张斌教授在“第五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上的专题报告《新时代红色档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12] 倪怡雯.中共一大红色文创:“带得走的红色文化符号”[EB/OL].(2021-11-05)[2022-12-20].http://www.ctnews.com.cn/spzb/content/2021-11/05/content_114626.html.
[13] 鄭晓丹,张立庆,林先昌,冯川叶.福建红色文化网上展示馆上线暨福建红色文化VR/AR实体体验馆启动[EB/OL].(2016-12-15)[2022-12-20].http://pt.fjsen.com/xw/2016-12/15/content_18843023.htm.
[14] 黄霄羽,柴耀鸿.国内外案例视角探讨档案助力文化旅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档案与建设,2019(11):37-41.
[15] 周林兴,张笑玮.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赋能文旅融合研究[J].档案管理,2022(3):34-38.
[16]王秀伟:从交互到共生:文旅融合的结构维度、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5):29-36.
作者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