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弑亲的行为逻辑与防治策略

2023-05-30 07:28王飞
行政与法 2023年3期
关键词:亲缘管教特质

摘     要:近年来,未成年人弑亲犯罪引起了社会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未成年人弑亲特征的基础上,依托抗逆力理论对36例公开报道的弑亲案件进行解析,发现未成年人弑亲的行为逻辑是:未成年人长期遭受亲缘风险要素冲击,外部保护要素持续缺位,保护要素联结弱化、异化,导致个人抗逆力特质瓦解,致使未成年人的自我效能感恶化为绝望无助状态,抑或因情绪越位而直接选择情绪型风险应对策略,最终将报复恶念付诸施加亲缘风险要素的亲人。基于此,可从杜绝衍生亲缘风险要素、巩固家校素质教育联盟、优化强化家庭成员联结、精心培育未成年人韧性等方面提升抗逆力进行防治。

关  键  词:未成年人;行为逻辑;抗逆力;弑亲

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3)03-0110-09

收稿日期:2022-05-15

作者简介:王飞,四川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犯罪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科规划2022年度一般项目“农村离散家庭抗逆力异化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C22B107。

一、问题的提出与样本说明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显示,在2017-2021年间,全国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涉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这两种严重暴力犯罪分别为19954人、17936人,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3.48%、30.76%。可见,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绝对数依然处于高位。弑亲行为主要是指杀害与行凶者有血亲或姻亲关系的亲人的犯罪行为。笔者通过网络检索,搜集了2000-2020年公开报道的36例未成年人弑亲案件(见下表),力图依托这些案件,厘清未成年人弑亲的特点与行为逻辑,探求该类犯罪的防治策略。

二、未成年人弑亲的特征

(一)作案人特征

⒈性别和年龄较为集中。在这36例未成年人弑亲案件中,8例为女性未成年人作案,28例为男性未成年人作案。可见,绝大部分是男性未成年人作案,女性未成年人弑亲案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弑亲未成年人的年龄分布为12岁2例、13岁8例、14岁6例、15岁8例、16岁5例、7例17岁。2017年以来发生的弑亲案中的未成年人的年龄是:2017年分别为17岁、14岁、13岁;2018年分别为14岁2例、12岁、13岁;2019年为13岁;2020年分别为13岁2例、15岁。可见,弑亲未成年人的年龄在近几年呈现低龄化趋势,与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趋势基本一致。

⒉个体标签两极并存。弑亲未成年人主要存在两类反差极大的标签:一类是残缺家庭、留守儿童、沉迷游戏、盗窃成瘾、性格内向、被父母打骂、隔代抚养与娇惯溺爱等负面标签;另一类是品学兼优、礼貌懂事、斯文乖巧等正面标签。通过网络检索熟悉作案人的亲友对这36例未成年人的评价①,除去1例不详外,熟人评价的主要情况是:8例沉迷游戏(网游)、9例沉迷网吧(网瘾)、6例偷钱、5例辍学、3例溺爱、3例贫穷、2例厌学、2例旷课、2例抽烟、2例成绩差、2例性格敏感(孤僻)、1例母子交流少;10例内向、6例成绩好(品学兼优、优等生)、2例胆小、3例礼貌(懂事、嘴甜)、1例乖巧、1例斯文、1例父子关系特好、1例非常优秀。通过分析这些未成年人的标签发现,既有人们眼中的“坏孩子”,也有令人意外的“好孩子”,还有部分未成年人同时具有“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标签。

⒊家庭结构功能不完善。笔者主要从父母是否离异、城乡居住情况、留守与否①、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分析弑亲未成年人的家庭结构及其功能状况。在“父母是否离异”方面,有2例情况不详,6例是单亲抚养,28例为双亲抚养。在“城乡居住情况”方面,7例情况不详,11例为居住在城市,18例为居住在农村。在“留守与否”方面,除去情况不详以及单亲家庭的案件,共有18例留守。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有12例不详,5例为非独生子女,19例为独生子女。此外,至少有7例案件的未成年人是隔代抚养。可见,绝大部分弑亲未成年人所处核心家庭结构完整,至少半数作案人身处家庭离散境地,大部分作案人是独生子女。尽管绝大部分人的家庭结构完整,但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可知,这些作案人的家庭功能不完善,未能保障其健康成长。

(二)被害人特征

⒈被害刺激。未成年人弑亲的直接诱因中,除1例不详外,仅有3例案件的被害人没有与弑亲未成年人发生直接的言语和行为冲突,分别为2003年山西某市16岁男孩亲人灭门案(因入室盗窃谋财害命)、2010年河南某市15岁男孩奸杀姐姐案(受色情电影刺激)、2012年安徽某市15岁男孩弑母案(因母亲未按时做饭)。在其余案件中,被害人在遇害前均与未成年人产生了一定的言行冲突,有的被害人甚至有较为严重的言行过错,被害人多因未成年人的学习状况、染上不良行为、讨要钱财、同辈争执等因素,未能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反而施以“轻则唠叨指责、重则打骂禁闭”的不当方式进行管教,一定程度上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刺激。如在2019年江苏某市13岁男孩弑母案中,母亲当面把其子的宠物狗摔死,其粗暴管教行为强烈刺激其子并诱发作案。

⒉至亲为主。未成年人弑亲的作案对象以至亲为主,父母居多,尤以母亲最多。按照三代以内直系血亲的标准,将未成年人的至亲界定为父母、同胞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在36例弑亲案件中,有31例案件的被害人是至亲、5例是非至亲(仅3例的被害人全是非至親),14例只杀害母亲、5例只杀害父亲、7例同时杀害父亲和母亲(包括2例同时杀害弟弟)、3例同时杀害母亲和其他亲人(除同时杀害父亲外,3例同时杀害的亲人分别为外公、妹妹、三姨)、5例杀害了同胞兄弟姐妹,其余案件的被害人为祖父母等人。

(三)行凶行为特征

⒈作案诱因——管教失当。部分案件的主要诱因有两个及以上,除2例主要诱因不详、4例主要诱因与管教无关、6例与作案人的学习直接相关、6例与谋取或索要钱财相关外,其余案件的主要诱因均与长辈的管教密切相关。诱发弑亲的管教主要体现为管教过严、管教松散、管教粗暴三个方面,其中10例为管教过严、3例为管教松散、17例为管教粗暴。在管教粗暴的案件诱因中最为典型的有2例:1例是未成年人因被父母用铁链锁脚而怨恨父母、1例是未成年人要外出打工被拒绝且被母亲锁在家中两年多。有10例案件是因作案人沉迷网络游戏、抽烟、吸毒等行为,引发长辈严格管教或粗暴管教。

⒉作案时空——高度聚焦。未成年人弑亲行为几乎都是晚上(包括凌晨天明之前)在被害居所发生,绝大部分案件的行凶场景为:夜晚时分,作案人与被害人在居所因某些原因发生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在愤怒与怨恨等情绪支配下,行为人产生杀害被害人的恶念,并“就地取材”立即付诸恶行。由于部分低龄和女性未成年人施暴致死能力有限,因而他们便选择在其父母等人熟睡时行凶。除个别案件中行凶具体时间点不详,仅少数案例发生在白天或居所之外的时空:2001年贵州某市16岁姐妹毒害父母案中,孪生姐妹选择白天在食物中放入剧毒农药毒鼠强;2012年广州某区14岁女孩掐死堂弟案为白天行凶;2001年贵州某市16岁姐妹毒害父母案、2002年黑龙江某市16岁男孩弑母案、2012年湖南某县12岁男孩杀害姑姑等人案等案均为下午行凶。

⒊激情作案——手段残暴。绝大部分弑亲未成年人在恐惧、怨恨、慌乱等情绪状态下,在作案场所随机选择刀斧棍棒等工具,为了发泄长期积压的怨恨而猛砍数十刀或连杀多人。除1例作案类型不详外,4例案件为预谋型作案,分别是2000年上海某区17岁女孩毒害父母案、2001年贵州某市16岁姐妹毒害父母案、2007年河北某市15岁女孩杀父案、2012年河南某市17岁男生弑母案,其余均为激情型作案。关于案件的作案手段,除2例作案手段不详、2例投毒、1例放火外,其余案件绝大部分都是在被害人居所用刀斧和棍棒等工具施害,19例为刀斧砍杀、6例为手掐勒脖子致死。较为残暴的是:1例刀砍20余刀、1例砍杀30多刀,1例囚禁母亲多日致其衰竭死亡。杀害多人的案件情况有:1例杀害姥姥爷爷奶奶叔叔叔母5人、4例杀害3人、8例杀害2人。此外,有1例未成年人奸杀姐姐是最为违背人伦的。

三、未成年人弑亲的行为逻辑

(一)理论工具——抗逆力

抗逆力是一种即使身陷明显的压力和困境中也不会发生犯罪等问题的品质或重新回到压力事件之前所能适应和胜任的能力,[1]是危险因素和保护要素相互影响的过程,[2]是能力、过程与结果的统一。[3]作案人的抗逆力是指在其生命历程中,整合社区和家庭的外部保护要素和个人抗逆力特质中的优势资源,有效应对风险要素的特质、能力、过程(关系)与结果。抗逆力具有特质、能力、过程(关系)与结果四重属性,其中,特质属性主要体现为个人的身体、技能、人格、情绪、认知、自我调适和自我效能感等个体抗逆力特质(内部保护要素)的交互作用;过程(关系)属性则体现为个人与家庭、学校、社区等外部保护要素间联结的交互作用与程度。抗逆力的特质和过程(关系)属性决定了能力与结果属性的水平。未成年人抗逆力的特质和过程(关系)属性的作用机理为:当未成年人遭遇风险要素冲击时,主要凭借家庭、学校的保护要素和个人的抗逆力特质来应对风险要素冲击,风险要素和保护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抗逆力的能力和结果水平。当未成年人遭受风险要素冲击后,抗逆力应对不利而处于危险域或瓦解域时,较易因情绪冲动或无助与绝望,选择情绪型风险应对策略而付诸暴力行为(见下图)。

(二)行为逻辑

⒈亲缘风险要素长期冲击。家庭保护要素恶逆变为亲缘风险要素,会对未成年人造成较大冲击,成为未成年人抗逆力溃败和弑亲行为的触发键。家庭保护要素作为未成年人最重要的外部保护要素,来自至亲的家庭保护要素对未成年人抗逆力演变及其个人成长极为重要。然而,正是这些来自至亲的不当言行举止,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亲缘风险要素冲击。通过梳理36例案件可知,弑亲未成年人作案前,主要遭受了家庭残缺、同辈争执、管教松散、管教过严和管教粗暴等亲缘风险要素冲击。家庭残缺主要表现为家庭结构松散破碎和家庭功能缺失、紊乱;同辈争执主要表现为同胞、表亲、堂亲等兄弟姐妹之间因争宠、玩耍等发生吵闹打骂等行为;管教不当主要表现为因学习成绩、不良行为、讨要钱财、同辈争执等长辈对未成年人进行管教时,采取了放任松散、过于严格或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在2018年湖南某市14岁女孩杀父案中,尽管该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考上了重点高中进入“火箭班”学习,但父亲对其要求过于严苛,向来听话、内向的她为排遣学习压力和父亲长期家暴她们母女造成的苦闷(风险要素冲击),开始玩手游和看动漫。后因补课引发争吵,母女俩再次被父亲打骂,于是该女生拿刀刺死父亲,该案中因父亲长期家暴和管教过严,形成了源自父亲的亲缘风险要素。

⒉学校保护要素持续失位。学校保护要素和家庭保护要素作为未成年人重要的外部保护要素,二者构成了未成年人抵御风险要素的两道防线。然而,当未成年人面对亲缘风险要素冲击时,学校保护要素因时空所限会显得“力所不及”。如在2020年四川某市13岁男孩弑母案中,该男孩的父亲于7年前病逝,其母为养育好他,辛苦挣钱在城里购房,把孩子从农村带到城市。因担心孩子受委屈,其母选择不再婚恋,专心照顾孩子。[4]该男孩的父亲病逝使其家庭结构破碎,此后母亲把他看得太重且对其管教严格,在居家上网课期间,母子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该男孩杀害了母亲。可见,该男孩因家庭破碎致其家庭功能紊乱,母亲管教严格而学校未能有效介入,学校和家庭保护要素持续失位无法抵御亲缘风险要素冲击。

⒊保护要素联结弱化、异化。若要有效抵御亲缘风险要素冲击,需要保护要素之间的联结紧密、有效。学校保护要素、家庭保护要素和未成年人三者之间通过信念体系、组织结构和沟通过程等方式实现紧密、有效联结。保护要素之间联结的组织结构的建构较为容易,构筑信念体系和畅通高质量沟通过程相对较难,信念体系与沟通过程易形同虚设,如若三方无法搭建高度认可且严格遵守的信念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畅通三方高效的沟通过程,保护要素联结便较易趋向弱化与异化。学校保护要素与未成年人联结弱化与异化,分别体现为素质教育目标迷失、应试教育导向突出;家庭保护要素与未成年人联结弱化与异化,主要体现为轻则家庭结构松散与功能缺失、重则直接恶逆变为风险要素冲击未成年人。保护要素联结弱化、异化,致使未成年人抗逆力特质趋于恶化。在2018年山西某市14岁男孩杀父母案中,该男孩5岁前是留守儿童,由外婆养育,极受宠溺而缺乏管教。父母接回身边抚养后,管教相对外婆更加严格,该男孩辍学后结交了社会朋友,父母担心其染毒而限制他的自由,驅使其曾怀恨在心产生两次杀父冲动并多次勒母亲脖子要钱。该男生的父亲是煤矿工人,经常不在身边,两人缺乏沟通;他初一就不想上学了,父母先后又让他去一个技术学校和一个私立学校读书,他都是只上了几天就不去了。[5]在此案中,该男孩由于辍学与学校保护要素断绝且家庭保护要素弱化、异化。

⒋个人抗逆力特质崩溃——效能绝望与情绪越位。亲缘风险要素击溃外部保护要素后,保护要素联结弱化与异化,此时主要依靠未成年人的抗逆力特质抵御风险要素冲击。在未成年人的抗逆力特质结构中,身体尚在发育成长中,生理变化会造成其心理起伏较大;大部分未成年人仍在学校学习,其应对风险要素冲击的技能较为有限;未成年人的人格处于形成中,尚未稳定;认知主要包括风险认知、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三个方面,未成年人较易出现认知偏差甚至偏执等状况;面对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情绪较易出现大幅波动;在动员内外部优质资源应对风险要素冲击后,需要进行自我调适,若自我调适成功,其自我效能感则会习得性积极和充满希望;若自我调适失败,其自我效能感则会呈现无助与绝望状态。此外,风险应对策略主要包括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任务型策略和加剧问题的情绪型策略。

较之于其他特质,身体、技能、人格相对稳定,抗逆力特质结构及其作用机理通常有两条理路:第一条理路是“身体、技能、人格→情绪→认知→自我调适→自我效能→风险应对策略”;第二条理路是“身体、技能、人格→情绪→风险应对策略”。第一条理路的具体过程为未成年人面对风险要素冲击时,其身体、技能、人格无法有效应对风险要素,其情绪容易呈现恐惧与憎恨等状态,致其高估风险要素的威胁性与破坏力,低估自己进行应对的资源与可能,进而自我调适失败,自我效能感呈现无助与绝望状态,抗逆力被击溃瓦解,最终选择情绪型风险应对策略,杀害施加亲缘风险要素的亲人。第二条理路的具体过程为未成年人直接面对风险要素冲击时,其身体、技能、人格无法有效应对风险要素,其情绪容易呈现恐惧、憎恨等状态,在极度恐惧、憎恨的情绪支配下,越过认知、自我调适和自我效能感,直接选择情绪型风险应对策略而杀害亲人。在未成年人预谋型弑亲案件中,其抗逆力特质结构与作用机理是按照第一条理路演进的。在未成年人激情型弑亲案件中,抗逆力特质存在两条理路演进的情况:长期因家庭残缺、同辈争执、不当管教等压抑而弑亲的未成年人的抗逆力特質属于第一条作用理路;短时间内受到风险要素刺激引起情绪急剧变化而作案的未成年人的抗逆力特质属于第二条演进理路。

四、防治未成年人弑亲的策略

(一)杜绝衍生亲缘风险要素

健全核心家庭功能,适时科学管教子女。亲缘风险要素多由家庭残缺和管教不当所致,要杜绝衍生亲缘风险要素应从亲缘风险要素的源头着手。较多弑亲未成年人是单亲抚养抑或有留守经历,即便是家庭结构完整、双亲共同抚养的未成年人,若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关系较为紧张,则难以有效发挥未成年人核心家庭的养育功能。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家庭功能的运转。[6]通过梳理这些案件中弑亲未成年人父母的标签发现,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个人性格的特征:性格偏执、脾气暴躁;自己的品性修养:表里不一、言行相悖;抚养孩子的方法:生而不养、放任自流;爱惜孩子的程度:娇惯宠溺、乏爱可陈;管教孩子的方式:过度苛责、管教失当;孩子争执的处理方式:不管不问、有失公允。因此,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克服并改掉自身缺点,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具体而言,未成年人的父母应更新家庭教育理念;避免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尤其要克服暴躁脾气和偏执性格;自觉提升个人品行修养,避免表里不一和言行不一致;肩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避免隔代抚养、宽松“放养”、过严“圈养”孩子;要让孩子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避免蛮横无理和恃宠骄纵;对于家里孩子间的争执吵闹,应公平、公正处理,避免长期偏袒有错的孩子。父母应通过健全核心家庭功能,适时科学适当管理和教育子女,避免因家庭教育缺陷而衍生亲缘风险要素。

(二)巩固家校素质教育联盟

家校双方应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发展,巩固家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抗逆力培养的教育联盟,重视学生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学校应避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将学校和家庭打造为学生抵御风险要素冲击的牢固防线。从合作的意识、内容、机制、方式、渠道、参与度等方面,巩固家校素质教育联盟。第一,应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增强家校双方的合作意识。第二,应消除家校双方在学生素质教育合作沟通中存在的误解与障碍,厘清二者在素质教育合作中的职责定位与关系——促进学生全时空、全面发展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丰富家校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和抗逆力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内容,优化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环境。第三,健全家校沟通培养监测机制,搭建家校网络沟通平台,完善家校共育组织架构与制度规范,以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为抓手,创新素质教育家校共育举措。第四,拓宽家校合作方式,健全线上线下共融合作形式,拓宽互动交流渠道。第五,提升家校合作参与度,促进其发挥教育联盟合力作用。第六,加强家校监测、帮助学生化解挫折逆境,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优化、强化家庭成员联结

任何人都有犯罪的倾向,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行为,当这种联系薄弱或者破裂时,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7]笔者认为,可从未成年人的家庭信念体系、结构模式、沟通过程三个方面优化与强化家庭成员联结。一是筑牢家庭信念体系。信念体系是家庭功能的核心,能为炼造家庭抗逆力提供强大动力。信念体系主要由价值观、信仰、态度、偏见、假设等组成,家庭的信念与行动会相互作用,家庭成员的行动及其后果会进一步强化信念体系。家庭会通过共有的信念体系,发展出自己特有的认同感,每个家庭共有的信念都植根于相应的文化价值观中并受其所处社会地位和成长经验影响。依托家庭规范、认同和仪式等,通过为逆境创造意义、克服逆境以及展望正面来强化家庭信念体系。二是更新家庭结构模式。因家庭结构缺陷等因素导致一些未成年人的家庭规则失效、沟通阻断、言行对抗、情感隔阻、信任缺失,原本其家庭是有能力与有责任养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但由于其父母没有维持健全家庭结构和无法发挥家庭功能而使其家庭最终成为“问题”家庭。家庭结构模式由内外部各种规范维持,受到文化和信念体系影响。父母是核心家庭的设计师,设计家庭结构、角色、规则和奠定基石,抚育、引导、保护好未成年人,需要形成强有力的家庭领导者,构筑平等平衡互惠的家庭伙伴关系。三是畅通家庭沟通过程。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传递信仰、交流信息、增进情感、消除误解、化解问题,通过适时、适当、适度诚挚的家庭成员间沟通,可以拓宽增强与发挥家庭功能的渠道。

(四)精心培育未成年人的韧性

应优化未成年人的身体、技能、人格、情绪、认知、自我调适和自我效能感等个体抗逆力特质,改进抗逆力特质交互作用理路,规避情绪越位型作用理路,避免自我效能感坠入无助与绝望状态,习得性提升自我调适与自我效能感。身体、技能、人格和情绪需要长期炼造,可通过家校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加以炼造,通过培养积极人格、养成乐观心态,促进其积极评价与应对生活和学习中遭遇的各类挫折和逆境。认知、自我调适和自我效能感等特质可通过拓展训练分步骤进行阶段性培育。要打破以往只关注未成年人“问题”的惯性思维,挖掘未成年人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学会接受他人非议,乐观自信面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分歧与争执。关注自我调适,促其提升自我效能感。在亲友的帮助下,明确个人目标和人生理想;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勤思善学、不畏挫折、顽强坚毅,练就自立、自强、自信的性格,学会掌控情绪。挖掘自我潜能,提升自我效能。与自我效能感聯系紧密的因素主要有自信、希望、化解问题的技能等。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其自我管理与自我调节能力通常都较好,其希望感和成就感较高。自我效能感与抗逆力交互促进,提升自我效能感便能促进其优化互益各个抗逆力特质。通过拓展训练锻炼韧性,引入体验式拓展训练课程与抗逆力培训相结合,培养未成年人克服困难的能力与毅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沟通和人际交往,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N.Garmezy.Children in Poverty:Resilience Despite Risk. Psychiatry,1993:56.

[2]M.Rutter,Geek Environment Interdependence,Developmental Science,2007,(1):12-18.

[3]S.S.Luthar,Annotation:Methodological and Conceptual Issues in Research on Childhood Resilience,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3,(4):441-453.

[4]眉山一名“胆小”的13岁男孩:为何因琐事就杀害36岁的亲生母亲,根源何在?[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76069706_113767.

[5]14岁男孩挥刀刺死父亲、刺伤母亲!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了我们什么?[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97729895_100183359.

[6]Trio.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at SMKN 4 Pekanbaru[J].Jurnal Psikologi Pendidikan & Konseling,2017,(3):21-26.

[7](美)特拉维斯·赫希.少年犯罪原因探讨[M].吴宗宪,程振强,等,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4.

(责任编辑:刘  涵)

The Behavior Logic and Prevention Strategy

of Juvenile Kill Relatives

——An Analysis of 36 Cases Based on Resilience

Wang Fei

Abstract:In recent years,juvenile“kill relatives”crime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and academi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uvenile kill relatives,this paper analyzes 36 publicly reported cases of killing relativ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ress tolerance,and finds that the logic of juvenile kill relatives behavior is as follows:Minors suffer from the impact of kin risk factors for a long time,the continuous absence of external protective factors,the weakening or alienation of protective factors connection,leading to the collapse of individual resilience traits,resulting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self-efficacy into a state of despair and helplessness,or directly choose emotional risk coping strategies due to emotional offside,and finally put the evil thoughts of revenge into relatives who apply kin risk factors.Based on this,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an be carried out by eliminating the derivative kin risk factors,consolidating the home-school quality education alliance,optimiz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amily members,and carefully cultivating the resilience of minors.

Key words:juveniles;behavior logic;resilience;kill relatives

猜你喜欢
亲缘管教特质
谷子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及其利用研究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中心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菊科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小白菜种质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RAP 和SSR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