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2023-05-30 07:19高玉勤
行政与法 2023年3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监管

摘      要: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6.1软件对2004-2021年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535篇CNKI中文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发现,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依据关键词聚类可将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分为慈善事业发展研究、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路径研究、慈善资源研究、社会服务研究、慈善法研究五大类;依据关键词突现图谱和关键词时区图谱,可得出当前我国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前沿是“精准扶贫”“合作治理”“社会救助”。未来可从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构建、研究领域的拓宽和研究内容的深化、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持续推进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

关  键  词:慈善组织治理;慈善组织监管;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3)03-0073-13

收稿日期:2022-10-09

作者简介:高玉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慈善教育、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慈善组织的治理和监督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ZD183。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的颁布,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的决心。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如“郭美美事件”、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的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遭遇之初的H省红十字会口罩事件、W市红十字会售卖捐赠蔬菜等慈善组织治理和监管不善的典型案例。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重要主体,也是发展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核心力量。[1]良好治理与有效监管是慈善组织坚守公益属性,树立和保持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抓手。在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对于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关注不断提升,研究边界不断扩张,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但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还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利用CiteSpace6.1软件对我国2004-2021年535篇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呈现该领域的学术版图、研究状况和热点趋势,厘清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的学术脉络,为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CiteSpace6.1软件作为研究工具,该软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2]本文运用CiteSpace6.1软件对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进行发文作者分析、发文机构分析、研究热点主题分析和研究前沿分析并借助Excel来辅助描述与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下简称CNKI),筛选日期为2022年4月11日。納入主题、标题、摘要中明确包含“慈善组织治理”“慈善组织监管”的相关中文期刊文献,因2004年之前CNKI中没有相关中文期刊文献,所以本文选择2004-2021年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根据以上筛查策略,共得到657篇期刊文献,剔除新闻报道、通讯等不具有科研特点的文献119篇,去除重复文献3篇,最终筛查出535篇适格文献作为本文的统计调查样本。

(三)参数设置

本文将筛选出的535篇适格文献的题名、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出版年份、期刊名称、页码等信息转换成CiteSpace6.1软件可运算的格式。将数据导入CiteSpace6.1软件,下文若无单独说明,各项参数按照以下设定:时间跨度为2004-2021,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为TOP30,Pruning勾选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其他参数为默认设置。节点类型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来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利用Burstness来绘制关键词突现图谱,Timezone View来绘制关键词时区图谱。

二、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

(一)文献年度分布分析

文献年度分布状况是某一主题的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向。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的文献年度分布动态中,第一篇研究性文献在2004年刊登,该文是美国学者阿伦·罗森鲍姆和上海行政学院教师赵勇合作撰写,探讨比较视野下建立有效的、民主的地方治理经验,其中提到在建立和加强地方治理运动的趋势下,要求政府与慈善组织协同工作。[3]由此可知,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自始就与政府协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2004-2009年,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文献每年始终处于个位数,6年内共发文23篇(见图1)。2008年,由于“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两次自然灾害,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呈现出繁荣态势。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各类基金会1531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62家;建立经常性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万个,初步形成了社会捐助网络。[4]2010-2015年,我国关于“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成果增长迅速,除2013年小幅回落之外,一直处于攀升趋势。2010年突破10篇,2011年突破20篇,2012年达到30篇,2014年突破40篇,2015年突破60篇,6年内文献总量达到212篇。2015年是《慈善法》颁布的前一年,受慈善立法持续缺位的影响,基于法制思维对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关注和诉求也达到了高潮,促使该领域发文数量达到峰值。2016-2019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呈现下降趋势,但研究还保持一定热度。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疫情期间H省红十字会事件的曝光,激起了学界对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热情,出现了该领域发文量的最高峰值68篇。2021年该领域发文数量为60篇,虽相比2020年有一定回落,但依旧保持较高的研究热度。

(二)发文作者分析

某一研究领域的作者发文数量和合作情况能够较好呈现出该研究者在该研究领域内的贡献及影响力。运行CiteSpace6.1软件,得到了节点数为726,连接线为368,密度为0.0014的作者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节点最大的学者是徐家良,石国亮、朱健刚等学者位列其后,说明以上学者在该领域有较多的学术贡献(见图2)。在图谱中形成了以徐家良、石国亮、朱健刚为代表的较为显著的子网络结构。整体网络结构比较分散,各作者节点的连线较少,且多为二位学者之间的小规模合作,大部分作者为独立研究,表明我国学者在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的合作意识不足,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亟待加强。在作者发文方面,发文数量最多的是徐家良,发文数量为7篇,石国亮、朱健刚、王守杰、毕素华、胡小军等作者的发文数量也比较突出。整体而言,单个作者的集中发文量并不高,绝大多数作者在该领域的发文量仅1篇(见表1)。

(三)发文机构分析

运行CiteSpace6.1软件,得到了有526个节点,167个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012的机构共现知识图谱,结果显示,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的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的二级学院或研究院中,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节点较大,发文数量较多,表明这些机构在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领域学术智力贡献水平较高(见图3)。同时,由于各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了几个子网络结构,较为明显的是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为代表的子网络结构。整体上看,机构共现的节点连线较少,网络结构整体较松散,各机构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合作意识相对欠缺。结合CiteSpace6.1软件和Excel对该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进行整合分析,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机构发文量最多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发文数量也较为突出。总体来看,单个研究机构的集中发文水平并不高,大多数研究机构发文数量仅为1篇(见表2)。

三、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热点主题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运行CiteSpace6.1软件,得到节点数量为826,连接线数量为1636,网络密度为0.0048的关键词图谱。基于导出的关键词数据,可以绘制出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表(见表3)。中心度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在该领域内的地位越重要,学者的关注度越高。“慈善组织”“慈善事业”“慈善治理”“社会组织”“慈善法”这5个关键词中心度最高,说明其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地位和学者关注度相对较高。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高频关键词图谱的基础上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见图4),本研究共生成23个聚类(见表4)。根据聚类判断标准,一般认为,Q>0.3时,表明聚类效果明显,S>0.5时,表明聚类是合理的。本研究的关键词聚类Q=0.759,S=0.9226,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分析合理。通过对聚类进行分析和比较,可将形成的23个主要聚类分成5组进行编码。

第一组,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主要包括#0慈善组织、#1社会组织、#3慈善、#7慈善活动、#21慈善基金会、#30地方公益。近年来,我国对于慈善事业发展高度重视,《慈善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文件相继发布,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1)》指出“2020年,中国慈善事业因全民抗疫而表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5]我国学者对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探讨,如郑功成从《慈善法》实施以来的成效出发,认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整体滞后的局面并未得到真正改变,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配套政策支持不到位、行政部门缺乏协调等方面。[6]二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策略探究,如佘宇、焦东华认为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可从审慎监管、激励机制、治理结构、规范网络慈善、加大慈善捐赠的政策支持等方面展开。[7]三是论述中外慈善事业发展的比较与启示,如艾佳荔、魏珅对中美慈善文化、管理模式、组织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比较,认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应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推进管理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入手。[8]

第二组,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路径研究。主要包括#2社会治理、#5政府、#6治理能力、#9治理机制、#12嵌入合作、#14第三部门、#16自主治理、#18协同治理。我国学者在慈善组织治理路径研究视野上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9]这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治理思维方式。陈东利从新时代中国慈善以人为本、公平正义、道德责任等伦理特征出发,面对慈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探讨新时代慈善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路径。[10]二是慈善组织治理方法研究,如沈费伟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以浙北荻港村爱心基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法来深入挖掘得出农村慈善组织自主治理的培育逻辑与治理路径。[11]三是治理主体的关系研究,如朱健刚基于疫情环境下显示出的公共危机,指出不能仅依靠政府系统,还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可从志愿者、社区、公益组织和慈善基金会四个方面进行建设。[12]在慈善组织监管路径研究方面,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条例对慈善组织监管有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我国并未形成专门的慈善组织监管法规。我国学者针对慈善組织监管的路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国外慈善组织监管的经验研究,如潘乾、尹奎杰考察英国慈善组织监管的立法和制度建设,提出我国慈善组织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监管主体权责不清、自律机制不健全、公开制度不明晰和税收优惠政策作用甚微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英国慈善组织监管法律制度对我国提出了相应的借鉴建议。[13]二是对我国慈善组织监管的问题研究,如李长春认为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监管存在内部治理失控、外部监管失灵等核心问题。[14]三是对我国慈善组织监管的方法研究,如谢琼认为可从监管原则、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方法等多方面构建立体型慈善事业监管体系。[15]

第三组,慈善资源研究。主要包括#4公益创投、#11慈善信托、#13慈善捐赠、#17慈善资源。我国发布的多项报告文本对我国慈善资源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说明,如《2020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认为“我国慈善捐赠呈现出款物捐赠呈上升趋势、企业仍为重要捐赠主体、大量捐赠投入抗击疫情和脱贫攻坚领域等特点。”[16]《2021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认为“2021年慈善信托呈现发展平稳增长、涉及地域不断扩大、受托人持续增多……等特点。”[17]学者研究导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益创投,如李健、唐娟从我国地方参与公益创投的实践进行分析,认为我国政府参与公益创投的现状与问题,并探索政府参与公益创投的模式、机制与政策。[18]二是慈善信托,如徐家良、张圣认为央地和政社之间存在的制度逻辑冲突阻碍了慈善信托的创新发展,并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三方面主体来阐释多重制度逻辑内在冲突的有效调节方式。[19]三是慈善捐赠,史正保、王李娜从慈善组织、政府、捐赠人与受益人、社会等多主体出发对慈善捐赠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探讨了针对性策略。[20]

第四组,社会服务研究。主要包括#8志愿服务、#15社会责任、#19志愿失灵、#22慈善救助。《志愿服务条例》《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的发布为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服务发展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学者研究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志愿服务,主要考察志愿组织作用、志愿失灵等。如蔡静、孟晨、李辉对我国志愿组织从转型期、探索期到蓬勃期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其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到“政府支持”的良性转变。[21]二是社会责任,主要着眼于精准扶貧、乡村振兴等。如黄艺红、辜琳舒从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和现实困境出发,系统论述了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能性和可为性。[22]三是慈善救助。郑晓齐、宋忠伟认为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具有现实需求,论述了我国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存在的困境,并从制度、责任边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23]

第五组,慈善法研究。主要体现在聚类#10慈善法。我国《慈善法》于2016年3月16日通过,《慈善法》明确规定制定本法的原因和目的是“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24]学者对《慈善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慈善立法,如高志宏对我国慈善法律进行梳理,认为法律实施不到位和官民二重性是制约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强调通过完善慈善法治建设,推动慈善体制改革,规范慈善组织运作行为,助推我国慈善的现代转型。二是《慈善法》的立法意义,如褚松燕认为《慈善法》不只为慈善活动提供了基本的行为指引,更是在于提供了将传统与现代有效联结的公共价值实现路径。[25]三是《慈善法》对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构建作用,如胡小军基于《慈善法》的主要创新制度论述《慈善法》实施后,我国慈善组织监管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26]

四、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的前沿演进

运行Citespace6.1软件,γ设置为0.5,得到关键词突现图谱。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具有13个节点突现词,显示出该领域研究演进中的不同研究热点(见图5)。从关键词突现强度可知,2004年以来,我国研究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民政部门”,达到2.78,“民间组织”“精准扶贫”“监管机制”“网络募捐”“慈善治理”等关键词突现强度也较为突出。“精准扶贫”“合作治理”“社会救助”在近三年受到较大关注,成为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前沿。

关键词时区图谱是对某一研究主题中主要研究内容随着时间变化的反映,也是某一时段内研究趋势的重要指向。运行CiteSpace6.1软件,可以得到关键词时区图谱(见图6)。每个十字符号代表一个关键词,十字符号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关键词根据首次出现的时间而分布在不同的时区内。随着该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相关研究主题逐渐出现并演化。

本文在关键词突现图谱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时区图谱来分析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中研究热点随时间变化的演变趋势。

第一阶段是基础发展时期(2004-2010年)。该时期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处于初始起步阶段,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纲要(2006-2010)》明确指出:“我国慈善事业正处于一个关键发展时期,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的慈善意识、慈善规模、慈善组织、捐赠机制、法律制度等方面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和完善。”[2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湖南省募捐条例》的出台也表现出我国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从关键词突现图谱中可以看出研究前沿是“民间组织”“慈善机构”“美国”,结合关键词时区图谱,可以看出此阶段的关键词较为杂乱,聚焦程度较低。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研究导向是民间组织责任与作用、民间慈善组织困境、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对美国等国外慈善机构的研究等。如谢红认为民间组织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依据是现代治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路径之一是慈善救助;[28]高鉴国通过论述美国慈善捐赠的外部监管机制,阐释了外部监督的首要前提和有效路径。[29]

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时期(2011-2018年)。这一阶段学界对该领域的关注视野逐渐广泛,发文量相比上一阶段有了较大增长。针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多项法律政策文本也在这一阶段相继出台和发布,如《慈善法》《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纲要(2011-2015)》《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志愿服务记录办法》等。该阶段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的前沿集中在“慈善机构”“美国”“监管机制”“启示”“民政部门”“社区慈善”“慈善活动”“精准扶贫”“网络募捐”“慈善治理”“合作治理”,这些突现词也与政策背景相吻合。在研究内容方面,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慈善法、社会治理、协同治理、治理结构、国外慈善组织经验、公信力、政府监管等方面展开。如董蕾红、李宝军认为,完善的政府监管保障了英美等国家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慈善组织政府监管的制度设计策略。[30]卢永彬、徐家良、卫玮在社会资本的视角下提出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是合法性、慈善文化、社会网络等。[31]

第三个阶段是新时期(2019-2021年)。该阶段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前沿集中在“精准扶贫”“合作治理”“社会救助”。《“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多项政策文件为这一阶段的慈善组织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指导,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这一阶段的研究导向主要是慈善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乡村振兴、三次分配、慈善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如李哲、唐福杰、袁淳、郝闻汉在“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H省抗疫的背景下,以H省受援地慈善组织接受和发放抗疫款物的信息披露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关系的空间溢出效应。[32]陈东利、张剑文认为区块链技术是解决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的重要现代化治理手段,可以通过赋能三次分配来提高慈善活动的效率,促进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33]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CiteSpace6.1软件对2004-2021年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的535篇中文期刊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在发文数量方面,2004-2009年发文量较少,处于个位数;2010-2015年发文数量快速增长,之后的发文数量处于波动起伏状态。在发文作者方面,目前徐家良、石国亮、朱健刚在该领域的学术成果较多,但单个作者的集中发文量不高,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网络结构呈现较大的分散性。在发文机构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是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较为突出的阵地,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为首的网络结构在机构合作中比较突出,但机构合作网络整体较为分散。从我國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热点主题来看,“慈善组织”“慈善事业”“慈善治理”“社会组织”“慈善法”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依据关键词聚类,本文将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慈善事业发展研究、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路径研究、慈善资源研究、社会服务研究、慈善法研究。在研究演进方面,基于关键词突现图谱和关键词时区图谱,可将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04-2010年的基础发展时期、2011-2018年的快速发展时期、2019-2021年的新时期,并得出当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是“精准扶贫”“合作治理”“社会救助”。

(二)研究展望

⒈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构建。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贯穿于社会建设,积蕴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新时代如何构建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以赋能社会建设,对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领域的研究者是一项重大考验。结合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该领域在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方面还需做出以下努力。第一,加强研究队伍建设。目前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学者相对较少,学者的集中发文水平较低,学者研究网络还未形成。因此,我国学术界需要适当加强该领域的研究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兼具数量与质量的研究队伍。第二,突破机构和学科界限。一是突破机构界限,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的发文机构合作较少,整体网络结构较松散,未来应加强该领域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比较紧密的机构合作网络;二是突破学科界限,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涉及公共管理、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应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合作,引入多种学科的资源与方法,推动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化。

⒉研究领域的拓宽和研究内容的深化。目前,我国对于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主题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较为明晰的研究主题脉络,学者研究的深度存在不足,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较少。结合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和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我国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领域的拓宽和研究内容的深化可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加强慈善组织治理方法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慈善组织治理方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针对某一具体案例的特殊研究、在法制背景下探讨慈善组织治理方案、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探讨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慈善组织的内部体系建设等方面。总体来看,研究聚焦程度低,分散性强,未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方法及路径研究,较多研究是从即时性的现实问题出发,缺乏理论基础和可持续性现实价值。慈善组织得到良好治理是其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在慈善组织治理方法的研究上,一是要挖掘理论基础,筑牢慈善组织治理方法研究的理论根基;二是要关注慈善组织治理方法的普遍和价值持续性问题,深入探究慈善组织治理普遍问题的解决路径。第二,拓展慈善组织监管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慈善组织监管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集中在国外的借鉴研究、协同监管、政府监管以及针对某一具体领域的监管体系研究等方面,研究内容分散,成果较少,缺乏案例研究,研究体系的构建存在较大的不足。有效监管是预防慈善组织失灵,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选择。因此,在慈善组织监管研究方面,一是要更多关注慈善组织监管研究领域,开阔研究视野,拓宽研究内容的广度;二是要在研究领域广度的基础上,聚焦实际问题,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路径建设;三是要加强比较研究,挖掘国外慈善组织监管的优秀经验,探索中国慈善组织监管的特色发展道路。第三,加深慈善法研究。我国学者关于慈善法的研究多集中在2015-2018年,研究内容集中在慈善立法、《慈善法》的公共价值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研究成果少,研究热度难以保持。虽然近年来我国针对慈善组织的持续发展相继颁布法律和规范条例,但我国慈善事业起步较晚,发展形势复杂,学界有必要加强对慈善法的研究。本文认为我国对慈善法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突破:一是加强慈善立法的研究,借鉴国外慈善法律的优秀经验,依据中国现实环境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趋势,就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的实际问题对完善慈善法律和条例提出针对性建议;二是加强对现有慈善法律的研究,深入挖掘现有慈善法律的公共价值,明晰其对现有慈善组织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深入探讨慈善组织的未来跟进措施,为慈善组织在法律语境下更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第四,注重对地方慈善事业发展的研究。我国目前对地方慈善事业发展的研究多是针对某一地区的特殊研究,研究区域分散,对于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建设的普遍性支持还存在较大不足。我国幅员辽阔,区域情况差异较大,近年来我国多地针对区域情况颁布了慈善事业发展的相关条例。因此,为促进慈善事业协调发展,强化各地慈善组织的良好治理与监管,需要加强对地方慈善事业发展的研究。一是要加强对各地区慈善事业政策的研究,在国家慈善事业方针的坚强领导下,有效借鉴各地区慈善事业政策,营造慈善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要加强对慈善事业发展典型地区、典型案例的研究,从典型中挖掘普遍价值,促进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良好范式的形成。第五,深化前沿领域研究。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慈善组织在扶贫、社会救助中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作用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精准扶贫、合作治理、社会救助等社会关切问题的研究热度较高,但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精准扶贫、合作治理、社会救助是建设和谐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必要点,学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为慈善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⒊创新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正确的研究方法是研究结果有效与可信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针对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多是单一的文本分析、思辨探讨和案例分析,缺乏明确的数据支撑。因此,学界应积极创新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的研究方法。一是加强比较研究,借鉴国内外慈善组织建设优秀经验,立足地区实践,针对性解决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问题;二是促进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结合,引入实证研究,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并结合访谈、叙事、现象学等多種质性研究方法,提高慈善组织治理与监管机制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参考文献】

[1]高志宏.再论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重塑[J].政法论丛,2020,(2):59-68.

[2]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王贤文等著.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12-13,27.

[3](美)阿伦·罗森鲍姆,赵勇.比较视野中的分权:建立有效的、民主的地方治理的一些经验[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2):106-111.

[4]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mca.gov.cn/accessory/2009310160957.doc

[5]杨团,朱健刚著.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

[6]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成效、问题与制度完善[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6):57.

[7]佘宇,焦东华.加快发展中国慈善事业的思路和建议[J].发展研究,2021,(12):47.

[8]艾佳荔,魏珅.慈善事业:中美差异及其启示[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4.

[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

[10]陈东利.新时代慈善治理现代化发展路径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45.

[11]沈费伟.农村慈善组织自主治理的培育逻辑与创新路径——以浙北荻港村爱心基金为例[J].学会,2020,(4):20,23.

[12]朱健刚.疫情催生韧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J].探索与争鸣,2020,(4):216.

[13]潘乾,尹奎杰.英国慈善组织监管法律制度及其借鉴[J].行政论坛,2014,(1):96-100.

[14]李长春.论中国慈善组织的监管[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59-61.

[15]谢琼.立体监管: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理性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4):73-77.

[16]2020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EB/OL].中国慈善联合会网,http://www.charityalliance.org.cn/news/14363.jhtml.

[17]2021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tbd/202201/20220100039415.shtml.

[18]李健,唐娟.政府参与公益创投:模式、机制与政策[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1):60-68.

[19]徐家良,张圣.关联、冲突与调节:慈善信托实践中的多重制度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21,(1):59-65.

[20]史正保,王李娜.试析我国慈善捐赠资金的监管[J].开发研究,2011,(3):148-152.

[21]蔡静,孟晨,李辉.我国志愿组织产生的历史演进及转型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6,39.

[22]黄艺红,辜琳舒.从“精准扶贫”到“美丽乡村”: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69-78.

[23]郑晓齐,宋忠伟.我国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论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4):104-111.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http://xxgk.mca.gov.cn:8011/gdnps/pc/content.jsp?id=12779&mtype=1.

[25]褚松燕.慈善法的公共价值倡导及其实现路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73.

[26]胡小军.《慈善法》实施后慈善组织监管机制构建的挑战与因应[J].学术探索,2018,(4):70-75.

[27]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EB/OL].枣庄市市中区慈善总会网,http://www.szcszh.org.cn/showN.asp?id=212.

[28]谢红.民间组织参与化解社会矛盾路径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5.

[29]高鉴国.美国慈善捐赠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中国的启示[J].探索与争鸣,2010,(7):67-70.

[30]董蕾红,李宝军.论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77,81.

[31]盧永彬,徐家良,卫玮.社会资本视角下慈善组织公信力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2):81.

[32]李哲,唐福杰,袁淳,郝闻汉.“一省包一市”模式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空间溢出影响:基于突发疫情期间抗疫款物信息披露的文本分析[J].管理评论,2020,(12):263.

[33]陈东利,张剑文.区块链技术赋能三次分配:慈善治理公平与效率的现代化表达[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63-74.

(责任编辑:王正桥)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Governance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n China

——Based on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CNKI Literature from 2004 to 2021

Gao Yuqin

Abstract:Using CNKI as data source,CiteSpace6.1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535 Chinese articles on the governance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from 2004 to 2021.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no close cooperation network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governance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n China.According to the keyword clustering,the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charity development research,charity governance and supervision path research,charity resources research,social service research,and charity law research.According to the keyword emergence atlas and keyword time zone atla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latest research frontiers in this field in China are“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cooperative governance”and“social assistance”.In the future,the research on governance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n China can be continuously promote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the expansion of research fields and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content,and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governance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supervision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CiteSpace;visual analysis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慈善监管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