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生成、鲜明特质与实践路径

2023-05-30 10:48汝雅娟
行政与法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比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有自身的生成逻辑,蕴含了独到的特殊品质和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向世界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3)03-0001-09

收稿日期:2022-12-12

作者简介:汝雅娟,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质及时代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ZXYB07。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生成

基本上,现代化国家的形成最初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原发内生型,如英国、法国、美国等;第二种是后发外生型,如日本、韩国等。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既不是原发内生的,也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复制和移植,不依附于其他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融合民族文化特征,顺应历史发展进程,通过自我努力不断探索而找到的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源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其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化”的概念,但其把自資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以来的经济社会形态称为“现代社会”。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客观公正地评价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既肯定了其进步性,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世界范围内少数特权阶级的现代化,财产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生产劳动产品却不占有产品。马克思指出,“资本”从其诞生之日起“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肮脏的血”,资产阶级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导致贫富差距巨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科学预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观察人类社会的历史,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人类社会形态的完结。“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就是自己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资本主义制度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再次,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经过对东方社会的考察后,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俄国农村公社保存完好,不受资本主义规律支配,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存在。因此,他们提出俄国社会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即跨越“卡夫丁峡谷”。但这种跨越是有条件的,因为当时俄国生产力相对落后,物质基础薄弱,凭借自身力量很难完成物质基础的快速积累,必须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推动的世界历史大潮,通过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与世界进行互动连结。这一思想以新的视角为东方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源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与生生不息的精神得以穿越千年而不灭,滋养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基因,二者在价值理念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合理内核。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国土面积广大,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加之悠久的历史,千百年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巨大的人口规模。除此之外,重农思想与人丁兴旺的文化传统也是历代统治者重视人口,鼓励生育的重要原因。一个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要迈向现代化之路,注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自古以来共同富裕始终是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大同世界,强调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构想,是中华民族对共同富裕最为质朴的表达。这种文化传统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华文化能够辩证看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一方面,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在利益与道义面前主张“舍利取义”;另一方面,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利益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指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种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形成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认为天、地、人三者构成了世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样的自然观深深刻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反对盲目征服自然,主张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自然观上,提倡“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看作浑然一体;在社会观上,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国家观上,强调协和万邦,共同发展。中华民族不会倚仗军队进行军事占领和不平等贸易,而是真正的和平交流之旅。这注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会像一些西方国家一样富则称霸,强则侵略,而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源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3]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开辟出来的,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展开实践活动的,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基。

第一阶段:被动接受(1840-1949)。回溯历史,近代的中国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将现代化思想拒之门外,发展速度缓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掠夺资源,倾销商品,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了一段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苦难历史。受此重创,国人开始觉醒。为了挽救危难之中的清政府,人们开始了西学之路,开始尝试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中国式的社会变革。1911年辛亥革命以暴力手段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中国引入近代化的发展轨道。这次革命是想通过资本主义道路走上现代化道路,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有强敌入侵,内有军阀混战,最终没能如愿。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现代化新的领导主体诞生,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始了现代化探索之旅。虽然很多推进现代化的实践都在根据地没有推向全國,但是在找准方向、明确道路上依然是巨大的进步。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外有强敌入侵,内有战乱频仍,为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人们不得已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及制度,被迫接受现代化的传入。

第二阶段:主动求变(1949-1978)。成立伊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山河狼藉,百废待兴。长年战乱,导致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国民党残余势力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妄图夺取全国政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并不看好,处处排挤打压新中国。面对这样严峻而又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主动探索的现代化历程。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发展主要是以苏联为师,学习和模仿苏联模式的同时结合本国实际,在实践中探索现代化的发展之路。1954年党中央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此时对现代化形成了基本构想。196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对现代化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尽阐述,强调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超越世界先进国家。1975年第四届人大提出要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20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点发生了战略转移,要求共产党人从革命斗争的哲学思维中跳出来,调整为社会建设思维模式,打破一些束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领导人民一次次尝试,在摸索中前进,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第三阶段:整体发展(1978-201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确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提供了理论先导,也为中国现代化翻开了崭新一页。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说,我们要建的四个现代化,不是你们那样的现代化,而是“小康之家”。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全面展开改革开放政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党的十六大充实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明确了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后,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科学教育水平、精神文化水平、民主参与水平、和谐社会水平等各个具体领域内的发展水平。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更加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并在此前“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加入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发展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现代化道路已经步入正轨,进入多角度全方位的快速整体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超越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在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锐意前行,将生态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勾勒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实现由“建设”到“建成”的跨越式转变,体现出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心。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命题的出现,都向世界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踏上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全新选择。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质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相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而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表达,是体现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强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规律,而这个特殊规律又在世界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样本意义,能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它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而言的,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核心要素。在领导力量上,西方国家推行多党制,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中国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才能走得对、走得通、走得稳、走得好,才能行稳致远。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在历史方位上,现代化发端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最早始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时间的发展,西方现代化模式基本形成,优势与弊端均已显现。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被迫走上的现代化道路,起步较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开始主动求新求变。中国不能亦步亦趋地走别人的老路,必须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奋斗目标上,西方的现代化实行私有制,是资本、利润驱动的现代化,是少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以人民利益为根本遵循,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总体战略上,西方现代化国家利用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通过自身影响力居高临下地干涉他国事务。中国式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新征程的战略步骤,谋篇布局实现奋斗目标,走上现代化强国之路。在推动力量上,西方现代化的推动力采取的是暴力、掠夺的手段,完成现代化的原始积累。他们对外侵略扩张,对内欺压民众剥夺他们的生产资料,掠夺资源聚集财富。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对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全依靠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向前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具有鲜明特质的现代化道路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近代中国无数先进政党和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均以失败告终,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百年党史验证了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的避风港、踌躇困顿时的领路人,拥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政治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超大型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大、市场广阔。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带来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相对艰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灿烂光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激活华夏文明与时俱进,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数量比进入现代化国家人口总量还多,这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从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人口众多的先天条件,变不利为有利,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了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中国国土面积广,人口规模巨大,具有超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拥有超大的市场规模,是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这是中国经济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是其他经济体不具备的。庞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规避了来自外部的风险,回旋空间大,保证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既是现代化的主体,又是现代化活动的对象。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极目标。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协调发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类需要至少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内容,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更加注重其协调性,更加突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特殊群体的富裕,而是涉及14亿人口的全民富裕。但这种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而是一种科学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勤劳致富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强调的是机会公平,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平均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实就是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共同富裕就是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国家迈向现代化道路不可规避的问题。西方现代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过度重视资本扩张,忽略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过度开发使得资源浪费等现象频繁发生,导致生态失衡,被迫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吸收了西方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坚决摒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解决了西方国家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正确看待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视域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个包含着深刻辩证关系的重大命题,从矛盾属性看,其实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就“现代化”的概念来说,其主要反映的是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马克思在分析西方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的基础上,指出现代化应从社会变革的整体性、社会变迁的全球性和新文明的出现三个维度进行理解,指出工业化、市场化、民主与法治化三条主线是工业化以来的现代化国家不可回避的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适时推进了工业化、市场化、民主与法治化建设并始终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1953年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了系统化推进工业化的脚步,1954年通过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一部宪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之后开启了全面法治化进程,党的二十大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变革整体性,整体布局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涵盖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它们并非独立的五个方面,而是息息相关的统一整体。中国式现代化中社会变迁的全球性影响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与合作领域,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分享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彼此在共建共享中獲得了现代化发展的红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了应对环境问题的系列绿色倡议与政策,应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与单边主义的价值规范,构建了新型国际关系与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整个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体现现代化的共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样本意义,能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因为这条路是中国“自己的路”而非“别人的路”,它体现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三、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5]“两个结合”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已历百年风霜,任凭时光洗礼和实践打磨,依旧熠熠生辉活力四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就是“两个结合”的产物,认真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

(一)回望历史,总结“两个结合”的百年经验

首先,“两个结合”强调中国主体。第一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观点立足于中国实际,聚焦中国现实问题,探寻中国道路。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相结合。第一个结合是在实践、实际、实用层面的结合,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运用。第二个结合是在精神、价值、理论、理念层面的结合,是从思想上丰富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两个结合”始终强调中国这个主体,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基于国情,依靠中国人民来完成。其次,“两个结合”突出问题导向。“两个结合”由“一个结合”发展而来,“一个结合”涵盖“两个结合”的思想内涵。中国具体实际既包含当代的实际问题,也包含产生这些实际问题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根基。由于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饱受列强欺凌,民族独立与解放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历史课题,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更倾向于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且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中一刻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滋养。当今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用中国式的话语表达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故事,实现在精神、价值、理论、理念层面的引领作用,所以第二个结合被凸显出来。再次,“两个结合”注重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毛泽东同志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将其与近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走向胜利。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基因紧密相连,用“实事求是”的中国式话语精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改革开放后,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国情,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了社会主义学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站稳人民立场,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情,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握大局,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马克思主义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二)立足现实,寻求“两个结合”的正确方式

首先,立足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在“两个结合”中实现了中国化,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具有国土面积广、人口基数大、少数民族多、地域色彩浓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诞生在不同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必须打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之间的理论与实践鸿沟。其次,把握时代特征。当代中国正处于“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特殊历史时期。一方面,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格局面临重新洗牌。从经济总量上看,发展中国家发展势头迅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力量对比上看,美国一家独大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世界朝着多极格局发展,力量对比也来越发均衡;从科技创新上看,科技变革的力量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开启崭新的世界秩序格局;从现代化发展模式上看,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不再是唯一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让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新的可能,提供了新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之中。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既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又有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可以说,面临的难题前所未有。因此,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次,创新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多年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华传统文化有些内容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被忽视。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思潮纷纷涌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而备受质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重新发挥作用,焕发生机与活力。以解决时代课题、回应人民期待为使命,肩负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在结合方式上要注意处理好主次关系,创新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大放光彩。

(三)展望未来,推进“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6]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目的是解决现代化实践道路上的现实问题,回应人民的期待。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许下的承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其一,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基本立足点。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要义。中国式现代化不牺牲国家利益依附其他现代化国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独立自主创新突破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自立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前提,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科学性的体现。其二,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方向。守正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原则性问题上保持政治清醒,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是要紧跟时代步伐,解决时代问题,引领时代发展。以敢为天下先的政治勇气,以新时代新发展的理论成果,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其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7]中国正处于“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特殊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现代化征程上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和未知挑戰,只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开创现代化发展新局面。其四,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坚持系统观念要求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系统的眼光,而非静止的、片面的、零散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五,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情怀。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分析中国与世界关系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判断,既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滋养,也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担当,更来自于解决时代问题的历史自觉。要求立足本国实际又放眼世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回应世界人民的关切,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原则,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參考文献】

[1][2]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2,40.

[3-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27,23,17,20.

(责任编辑:王正桥)

The Historical Generatio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Path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Ru Yajuan

Abstract:The central task of the CPC is to unite and lea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building a stro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achieve the second century goal,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Compared with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of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ollows the general law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orld modernization.At the same time,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its own generation logic,which contains unique special quality and practice path.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proved the diversity of modernization paths to the world and provide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solutions.

Key words:Marxism;modernization;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