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在众多减排“工具”里,碳排放权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减排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因此成为全球减排的主流工具。
碳交易体系发轫于欧洲,并获得一系列成功实践。中国的碳市场建设自地方试点起步,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七省市启动碳交易地方试点工作,探索市场化节能减排路径,这标志着碳交易体系正式引入中国。彼时,对于中国碳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而言,无论是地方政府碳交易主管部门,还是企业及机构碳交易相关从业人员,如何参与到碳交易市场中来,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因此,加强碳市场相关能力建设,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成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当务之急。
破解人才短缺痛点 率先搭建碳交易培训产品线
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中国碳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推动者,自2008年成立以来先后为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碳交易提供交易支持、低碳咨询等各类服务,具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和实战经验。为做好碳交易培训这一碳市场能力建设的基础工作,北京绿色交易所率先谋划,积极研判政策走向,主动开展市场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政府碳市场管理人员、碳市场交易主体相关人员、碳交易相关咨询服务机构人员以及温室气体第三方审核机构人员等四类群体参与碳交易培训的意愿最为强烈,培训需求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及国家“双碳”政策、配额碳资产管理、信用碳资产开发和碳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
北京绿色交易所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积极研发培训产品和构建服务模式。2012年6月,北京绿色交易所与英国标准协会合作率先推出“ISO14064①/PAS2050②评估与核查员”专题培训课程,这成为北京绿色交易所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业务探索实践的开始;2013—2014年,随着国内试点碳市场的陆续启动交易,试点地区的培训需求日益增长,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此期间先后推出“碳交易与低碳管理”“碳交易实务”两个培训产品;2015年,随着试点碳市场逐步深入以及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纳入碳交易履约体系,市场对于培训的需求也在不断细分,为此北京绿色交易所又推出“碳金融实务”“林业碳汇管理”等新品课程,助力七省市试点碳市场发展;2015年底,为进一步探索面向社会大众的具有可持续性质的定期课程培训,北京绿色交易所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人社部教培中心”)推出“碳资产管理”“温室气体核算与核查”两个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以全新的课程设计、过硬的授课质量为市场提供了更高品质的培训内容,受到广泛认可。
在做好培训产品的同时,北京绿色交易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了服务于地方政府碳交易管理的地方能力建设培训、服务于企业特定需求的“私人订制”培训和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标准化定期课程培训,助力地方政府碳市场管理能力、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以及个体碳市场参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推动地方政府碳市场能力建设持续深入
政府是碳市场主要环节的参与者之一,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中央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碳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则,地方政府碳交易主管部门则在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以及碳配额分配、清缴与处罚等碳市场实施方面承担相应职能。作为一个自上而下推进的新鲜事物,碳交易对于地方政府的相关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出了全新考验。
2013年以来国内试点碳市场的陆续上线交易,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同时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2016年,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攻坚期,开展能力建设成为重点工作之一,各地陆续建立了碳市场能力建设中心。
为进一步发挥碳交易试点地区对非试点地区的帮扶作用,提高非试点地区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的能力,北京市与江西省确立了结对合作关系。作为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北京)中心的重要支撑单位,北京绿色交易所通过多种形式与江西省开展合作,分享碳市场建设经验,帮助江西省各级政府、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为参与全国碳市场做好充分准备。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江西省发改委”)是当时负责江西省碳交易相关事务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为做好2016年重点控排行业的数据报送工作,同时让发改系统碳交易各级管理人员和符合国家碳排放管控要求的企业管理人员了解熟悉碳交易业务,江西省发改委委托北京綠色交易所于2016年5月、6月和11月组织设计了三次碳交易能力培训服务。
2016年5月的培训对象为江西省发改系统碳交易各级管理人员,此次培训是北京绿色交易所为地方政府提供的第一次碳交易能力建设服务。北京绿色交易所高度重视此次培训,积极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培训计划编制、课程内容设计等准备工作,邀请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清华大学、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北京市节能监察大队和北京绿色交易所的专家组建讲师团队。为期两天的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国家涉碳政策宣讲,也有碳市场基础理论解析,还有北京试点碳市场管理运行经验分享,本次培训使江西省发改系统各级管理人员对碳交易体系设计和碳市场运行有了清晰深入的认识,达到预期效果。
同年6月和11月的培训对象为江西省重点排放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旨在让企业管理者了解碳交易、重视碳交易,为参与全国碳市场未雨绸缪。针对与第一次培训不同的受众,北京绿色交易所重新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课程,特邀北京试点碳市场参与企业现场说法、传经送宝,在强调政策之外更加注重实操性。
三次培训共计300余人参加,培训效果良好,北京绿色交易所碳市场能力建设服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受到江西省发改委的充分肯定。
截至2022年底,北京绿色交易所已累计为江西、河南、辽宁等八个省(区)和大连、南京、鞍山等12个市(州、地区)及河北雄安新区组织地方能力建设培训25场,培训人数超8000人。通过“迎进来、走出去”的服务模式,北京绿色交易所为非试点地区的碳市场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促进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有效提升
碳交易体系强调“抓大放小”,2013年开始的全国试点碳交易市场将石化、化工、电力等高排放行业纳入管控。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全国碳排交易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
在碳约束时代,碳排放权因其稀缺性而具有一定的财产属性,碳资产逐渐成为企业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后又一新型资产类型。对于上述重点排放行业的企业来说,碳资产如果管理得当,不仅可以减少企业运营成本,还可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并增加盈利。反之则可能造成碳资产流失,增加运营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石油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中央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在国内碳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下,不仅面临着技术层面节能减碳的压力,在企业碳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碳交易人才培养、企业低碳社会责任等层面也产生了新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参与碳交易市场、确保碳资产保值增值,中国石化首先从内部能力建设抓起,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委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对集团系统各个层级的碳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中国石化第一期碳交易高级培训班于2014年6月举办,北京绿色交易所积极研判企业需求,针对石化行业特点,编制培训方案并设计课程。在为期两天的培训里,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英国石油公司、兴业银行、毕马威等机构的多位专家重点围绕碳交易和碳金融两大模块进行授课,并特别组织了碳交易实战模拟。精心的组织安排、高质量的培训效果,受到中国石化的充分肯定。
2014—2017年,北京绿色交易所又陆续为中国石化组织设计了第二期碳交易高级培训班、碳资产管理处长班以及三期碳资产管理岗位能力培训班。六期培训共计700余人参加,为中国石化碳交易能力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石化只是北京绿色交易所服务企业碳市场能力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2022年底,北京绿色交易所已为中国石化、中国华电、海航集团、华润电力、中核集团、龙江森工等大型企业集团量身定制培训26场,为企业培养碳交易专业人才、有效利用市场手段管理碳资产、确保碳资产保值增值发挥了积极作用,助力企业在碳约束时代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助力个体碳市场参与能力全面提档
在服务地方政府和企业之外,服务广大社会个体也是北京绿色交易所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向。无论是各类涉碳机构的碳交易从业人员,还是一些减排项目业主以及其他相关个体,对碳交易相关内容的培训需求都十分旺盛。
事实上,北京绿色交易所自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伊始,就在积极探索面向社会大众具有可持续性的标准化定期培训课程。2015年北京绿色交易所联合人社部教培中心推出“碳资产管理”培训项目,使得“定期课程”成为现实,并从最初的两月一期、三月两期增加到一月一期。在人社部教培中心指导下,北京绿色交易所积极发挥自身碳交易平台经验优势和碳市场政策研究专业能力,不断优化课程模块、严格把控师资力量、持续创新授课方式,将该项培训打造成为国内碳交易人才培养的精品课程,获得市场广泛好评。
截至2022年底,北京绿色交易所共组织面向社会个体的定期课程118期,其中碳资产管理培训82期,累计有近1.5万名学员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得人社部教培中心颁发的“碳資产管理培训证书”以及北京绿色交易所颁发的“碳排放管理人才培训结业证书”,同时获得北京绿色交易所相关信息和业务咨询等服务。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截至2022年底,北京绿色交易所累计举办各类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169期,参加培训人数近三万人,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碳市场能力建设服务提供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以及“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相关人才需求将呈现井喷之势。未来,北京绿色交易所将持续深耕碳市场能力建设服务,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筑牢人才根基,助力碳市场有序发展运行。
注释:
①ISO14064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06年3月1日发布的一套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国际上最佳的温室气体资料和数据管理、汇报和验证模式。人们可以通过使用标准化的方法,计算和验证排放量数值,确保1吨二氧化碳的测量方式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
②PAS2050:中文全称《PAS 2050:2008 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 是由英国标准协会(BSI)于 2008年10月发布的全球首个产品碳足迹方法标准。目前在全球被企业广泛用来评价其商品和服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