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筱文 单鑫 刘静 马茹 祝振淼 潘思颖
摘 要:缠花是盛开在指尖上的传统艺术,属于民俗礼仪和装饰艺术品,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的簪花习俗,源于北宋,盛于明朝,辉煌于清朝。它吸收各种艺术精髓,融合了各种工艺特色,开创出高雅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样式。本文将介绍缠花的文化渊源、发展、现状,剖析缠花的制作过程,从题材的花样、色彩的表现以及材质的选用上进行研究,结合现代设计进行创新,期望能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传统艺术;缠花;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缠花起源于簪花,是古代头饰的一种。古人喜欢大自然又喜欢体会四季变迁,所以将情感化成了对花卉的热爱,创造出了一种美丽且永不凋零的花卉——缠花。缠花的创作内容主要是以自然界的花鸟鱼虫果等作为灵感来源,缠花可以做出任何花型,根据四季变换,可以应时应景地佩戴不同的缠花,比如春天佩戴桃花、牡丹,秋天佩戴金桂、菊花。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把它们供奉于博物馆,而是让这些技艺流传,融入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唤起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一、缠花的文化渊源
(一)发展的历史脉络
缠花源自我国的簪花习俗,早在《春帖子词·皇后阁十首》中,北宋文人宋祁就曾写道:“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这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缠花一词的文字描述。
宋朝男子簪花盛行(图1、图2),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等级的体现,也是种心灵的寄托。宋代宫廷不仅对簪花的等级有规定,而且还有很严格的礼仪流程。
而那些被装饰在男子头上的鲜花又称“生花”,虽然美艳又香气迷人,但停留时间短暂,因此宋人便研究出了“像生花”,顾名思义,就是像鲜花一样的假花。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缠花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是缠花的盛行阶段,此阶段多用作头花发簪供女子佩戴。收藏于博物院中的点翠球梅纹头花(图3)、点翠荷花纹头花(图4),都是清代的发簪且采用缠花工艺制成。
(二)獨特的审美价值
缠花的美,在它蕴含的匠人精神,它在不同的光线下都可以产生细腻柔美的光泽(图5)。
缠花可以用四字来总结:“小”“巧”“精”“活”。“小”是指缠花的体量小;“巧”是指缠花的构思含意深远;“精”是指缠花的工艺技艺精细;“活”则指缠花艺术作品表现灵活。
(三)深刻的文化寓意
缠花的含意深远,基本运用在人的出生、婚嫁、拜寿、治丧四个阶段的相关风俗活动中,贯穿于人的一生。如今,这种手工制品作为礼物送出,仍然有相应的分量。
如小孩“洗三朝”“抓周”时期,缠上一些小老虎头、小蝙蝠、小花缝在鞋帽上,寓意前途似锦、有福有禄(图6);用彩色丝线绕于毛笔和墨上,寓意“一长二大”“读书晋学”(图7)。
缠花在婚事上亦有广泛运用:在礼盒中装上缠了喜庆纹样的十条铜丝和十朵漂亮的花,谐“十全十美”;一串串缠好的桂圆,表示“团团圆圆”;红枣与花生缠在一块,代表“早生贵子”;连婚床的帐沿上都要点缀上“喜鹊咏梅”“恩哥戏菊”“鹭子戏莲”“蝴蝶闹金瓜”“凤戏牡丹”等来增添欢快喜庆的氛围。
每逢到了长辈的寿诞,在寿礼中也少不了使用缠花,说是花亦是字,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金玉满堂”“福禄双全”等祝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莲蓬代表多子,牡丹象征富贵,葫芦传达福禄。此外,还有组合的形式,如“百事如意”是采用柿子和百合这两种寓意的组合。
(四)不同的缠花流派
国内缠花主要分为三大流派:湖北英山缠花、台湾客家缠花和闽南地区的“春仔花”。英山缠花传承人陈广英和台湾缠花传承人曾国棻的代表作品精美绝伦(图8、图9、图10)。
闽南地域把缠花叫作“吉花”,也叫“春仔花”(图11)。根据用途以及当地风俗习惯,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用在新婚之时,在结婚当天新娘需要给婆婆回礼一朵缠花,称为“婆婆花”(图12),是由一朵开了口的缎花和一朵普通缎花组成。佩戴方式也十分讲究,先将普通缎花别入开口缎花内,再一起插入发髻。缎花代表新娘,开口缎花代表婆婆,寓意婆媳关系和睦,同嘴同声持家。
第二种用于祝愿,一般为老人的“寿花”和孩子的“孩童花”。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孩童花”才可以用红、金以外的其他颜色,因为花样丰富,颜色艳丽,最为符合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
第三种则是丧事中使用的“答礼花”。
最后按整体造型可分为两种:“双花”主要用于喜事,“单花”一般供丧事使用。
二、缠花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的状况
近现代以来,缠花作为传统手工艺,其继承发展与推广受到了较大的阻碍,社会上认识和掌握此类工艺的人极少,日常生活中很是罕见。目前的消费者大多为民俗博物馆和少数收藏者,能进入市场的基本没有。
过去的缠花主要用在婚礼场合,但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婚庆风俗出现了很大的改变。缠花饰品由于依然是以比较传统的形式出现,故受众群体、市场与实用价值有限,且依旧缺乏相应的社会影响力,而达不到宣传功效。
传统的缠花首饰虽然配色大胆,颜色也足够鲜艳,但并不适用于现代审美观。而今传统的婚礼再也满足不了年轻人的需求,生活腔调与生活习惯的变化,让传统的工艺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生产的形式
缠花工艺繁琐且全靠手工制造,无法大批量制造且价格昂贵,因而不易做大做强,发展品牌。技艺的传承,主要是以师父对弟子的传道授业以及家庭继承等方式,而且这些工匠大都没有经过艺术基础训练,缺少科学理论指导,更没有现代的设计意识。
近些年因为国潮的盛行,更多人爱上了汉服,作为汉服的配饰,缠花再度被提及,被熟知。
(三)传承的困境
阻碍缠花这项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知名度不高、制作过程复杂、制作工期过长、销售价格过高。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习俗发展的滞后以及现代工业制品的快速发展,缠花工艺的主要形式、用途以及造型没有创新,导致缠花不被大众所知和接受。
缠花未来的发展,可利用互联网快速传播的特性进行宣传推广,解决知名度不高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引进适合缠花生产的先进机械,缩短缠花制作时长,扩大制作规模。最重要的是用途上的创新和发展,要跳出传统产品范围,把缠花的传统工艺和其他产品相结合。
三、缠花的工艺与制作
(一)艺术形式
在传统缠花的制作中,一只缠花就融合了绘画、剪纸、景泰蓝、刺绣、编织、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技巧和特点,因此被称为“立体绣花”“线艺雕刻”“立体工笔画”。
巴掌大的缠花艺术作品,民间艺人通常要花上1至2个星期的制作时间方可完成。每朵花既能单独成品,也可由几个单品构思组成一件内容丰富多彩的工艺品(图13、图14、图15、图16)。
(二)制作流程
缠花制作需要的材料主要有三种:细铁丝或细铜丝、硬纸板、丝线。具体制作过程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画出底稿,类似于绘画中的白描,然后将其整体拆解成各个小部分,再画在卡纸上剪成纸坯,此步骤就像剪纸。
其次,剪出合适长度铜丝,将纸坯并在铜丝上,捏在手里,以硬纸皮做底,用蚕丝线按照纸坯的形状一圈圈缠绕。蚕丝线是刺绣用的线,而线绕过的路径,其实也和刺绣差不多(图17)。
最后,制作完成花朵的每一个部位,再进行组装,这一步考验对结构的把握,如同做一件雕塑。
人们不断创新,赋予缠花一些特别的工艺技巧,比如圈金,就是用铜丝做一层金边或者在边缘处编织出一道金边,这样就有了景泰蓝的效果。
(三)要点原则
“缠”是缠花艺术最特殊的制造手段,“缠花妙不妙,全在手牢靠”。缠绳时必须达到四点统一:
一是色的基调需要统一,虽然色彩对比强,变化多样,但要有统一的颜色基调。
二是形体的格調要统一,不少作品运用了夸张变化的艺术手段,比如“缠花八套”中的荷叶(图18),在不影响其形状的前提下,对表面加以变化。
三是线的粗细要一致,缠花所用到的丝线全部是蚕丝。
四是在缠绳时手部的用力需统一,轻重要均匀,挂线角度一定要小,才能精细平整。
(四)形、色、质的运用
缠花在艺术形式上以花、动物形象为主;在造型语言上将具体和抽象结合。这些意象都能通过丝线的缠绕,从生活的现实意义中抽离,走进生活的象征意境之中。
缠花颜色符合民族性特点,体现了朴实淳厚和美丽典雅。洗染过程是纯手工的,所以丝线的颜色比较丰富多彩。
缠花制作的材料有纸板、铜丝、各种颜色的丝线。350克白卡纸比较适合作坯架,过薄易变形,过厚不宜造型;铜丝选用0.4毫米粗细;传统缠花线采用蚕丝线,不易毛糙滑脱。
四、缠花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艺术,它的优点是具有艺术观赏性和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缺点则是技术繁琐,费时费力,没有知名度,并且花样也十分少。所以,应做好对缠花的传统花样、方法、技术等方面的保护传承工作,在提炼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把形式美纳入现代制品的创作中。
受工艺方式的影响,艺人很难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饰品。这就需要艺术家和工匠配合,把传统工艺和先进技术相结合。
题材上,可对传统题材的形式设计加以革新,对传统装饰纹样进行抽象处理,虽然简单但耐人寻味,使其适应现代人所追求的简约大气。
颜色上,要跳出原有的传统常用色系。以前以暖色居多,如今不受颜色限制,可以增加渐变色、冷色和流行色,使其颜色更为丰富(图19、图20)。
材料的选择上,可根据缠花的功用选择适当的材质。例如,用作衣帽及首饰的缠花可以选择具有防水、防腐蚀等特点的材料。在工艺上也可以采用镶嵌或螺钿等技法增加缠花装饰的丰富性。
五、结 语
缠花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好的艺术欣赏功能,现在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倘若只是坚持传统,不与时俱进,缠花势必会湮没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如何让传统艺术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生活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我们唯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改良传统工艺,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使用需求,使非遗缠花永不褪色,代代传承。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匠精神”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文创设计(创新训练项目 X202212715024)。
参考文献
[1] 史玄,虞黛筠.非遗缠花元素创新设计应用研究[J].辽宁丝绸,2022(2):7-8,59.
[2] 杨菲,陈红,刘睿悦.电子商务赋能传统缠花工艺产业转型发展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14):6-8.
[3] 付小轩,任东阳.英山缠花工艺在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大众文艺,2021(5):73-74.
[4] 郭丽,陶辉.“有法”的非遗保护与“无法”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湖北英山缠花技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5):70-75.
[5] 张慧娟.非遗“缠花”的艺术特质与创意转化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8):355-360.
[6] 王丹.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3):93-94.
[7] 郭丽.鄂闽台三地民间缠花中花卉造型的比较研究[J].装饰,2017(12):142-143.
[8] 范玉婷.英山缠花在现代鞋帽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