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婷 蔡雨晨 徐昀智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走出适合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产物。高校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应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方面培养“三位一体”的接班人,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达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从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实施的保障政策等方面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关键词:“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140-04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思政实施背景与意义
(一)课程思政实施背景
自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明确指出将德育作为教育改革重点项目,即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逐步完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实现教育功能。但我国高校目前实现德育育人的手段大多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授为主,实用性不强,发挥的德育育人效果不明显[1]。在选取部分高校作为试点时,存在一些专业课程“只有课程没有思政”“蜻蜓点水式的思政”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将课程思政与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不仅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为了解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课程思政核心在于通过课堂教学达到育人目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将德育与教育相结合,围绕立德树人的思政教学目标,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合,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根据学生是否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国家发展大势,是否有担当履行时代赋予的责任来检验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实施的成效[2]。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2018年发布的《旅游管理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文简称“国标”)提出,要在素质培养、知识目标、能力提高、创新创业等方面完善学科体系,以“五个具备”为培养目标,借助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当中,进一步提高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注重在课程教学当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学习和实践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德育品格和职业道德素养[3]。
国务院于2021年正式发布《“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随后各个省份、直辖市积极响应,先后出台多项旅游发展规划文本,尤其是关于面对当下产业发展环境,对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和重心都提出具体指示。比如提出坚持创新理念,加快新技术与旅游的融合,推进“旅游+”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以及康养旅游等。“旅游规划与开发”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将关于旅游业未来发展新目标、新要求、新方向等指导思想和原则通过教学输送到学生群体,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全面发展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课程性质与专业定位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专业必修课,理论性强、创新性强、综合性强,也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专业课程。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设有旅游管理实训中心,能够满足本科专业校内实训和理论教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工作的展开。学院除与集团下属酒店密切合作外,还建立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洛阳白云山等11家校外实习基地。学院每年举办的“旅游文化节”“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也成为学院学风建设的品牌活动。
此外,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在2019届学生之前皆开设在大四上学期,并开设“旅游规划与开发方案设计”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二者同时进行,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但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缺少实地考察的机会,教学效果不是特别显著,因此从2020届开始将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同时对“旅游规划与开发方案设计”课程实践项目做出调整,将地点挑选为距离学校范围较近的旅游景区,以减少疫情对实训项目的影响。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思政实施过程
(一)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期待学生能够呈现的学习效果。“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调查、分类及评价,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热点对旅游区进行规划与开发,比如主题定位、功能分区、旅游项目创意设计、旅游项目营销策划以及相关保障政策,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等内容。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可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教育成才的目标。基于此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目标做出相应调整,示例如表1。
(二)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优化思政教学内容重点是挖掘出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并且确定其与课程内容的切入点,要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之间的区别,在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将思政元素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同时,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也要继续共同协作,挖掘和更新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为了“践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理念”这一课程思政目标,可以挖掘“编写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设计旅游主题形象”等。
(三)选择课程思政教学载体
课程思政元素是抽象的理论体系,需要依托合适的思政教学载体,比如旅游地的发展背景、旅游规划与开发案例、新闻时事、代表人物等,可以直接讓学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对于“增强学生思辨能力”和“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信心”的思政元素,结合旅游业发展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与《“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深入探讨国家对旅游业提出的新要求和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挖掘旅游业发展新机遇,树立发展信心。
(四)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及时更新课程思政素材。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遵循“六个结合”的原则,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教学方法可以采取混合式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项目教学法、传统讲授法等,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人工智能、新媒体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做好课堂教育、MOOC教学、移动学习、网络平台之间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设计,可以依托多媒体、板书、实地调研、小组讨论等手段,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动,真正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专业项目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对于“增强学生思辨能力”“正确认识祖国旅游资源”的课程思政目标,通过在课堂上对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分析讲解,课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国家已经批准设立的旅游示范区当中选取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区位分析、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产品以及线路设计,并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创新思政教学评价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在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用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根据“国标”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思政目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应采用多维融合的教学模式,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三个层面对课程思政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4]。
首先,评价主体由传统的专业教师评价转变为包含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的多维评价模式,提高思政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其次,评价内容应从单一的考核专业知识向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过渡。比如从学生专业能力、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操守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实现思政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最后,评价方式可以采取平时50%+期末50%的成绩占比。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专业课程成绩占比多为平时30%+期末70%,对平时课堂表现重视不足。加大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的考核比重,可从学生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积极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等多方面进行打分,提高思政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思政实施的改革建议
(一)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教师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加强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5]。
一方面,提升教师政治素养。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时刻践行党的政策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理念,认真履行身为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师者,除了传业授道解惑,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高校教师备课除了要备专业知识,也要时刻关注国家的政策指导理念,尤其是和专业相关的时政,时刻关注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并从中挖掘思政元素,寻找载体,提高课程思政的影响力,以此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提高教师思政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没有接受系统教学培训,思政知识有所欠缺。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培训,容易混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增加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从而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二)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
基于“互联网+”背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结合“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课程性质,可尝试开展“BOPPPS”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方法[6]。该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遵循“课程的导入(Bridge in)、目标(Outcome)、前测(Pro-test)、学生参与(Participate)、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环节。
结合“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特征,线上利用超星、智慧树或其他网络平台搭建课程平台,可利用现有的MOOC资源或教师拍摄的微课视频、电子版课件、作业。此外也可借助学习通、微信、钉钉等APP实现线上交互管理,完成课堂考勤、课堂互动、课堂测验、教学效果反馈等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互动可以通过抢答、摇号等方式充分调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线下教学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展开,强调实践教学和专题研究为主,并且对“BOPPPS”的前三个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在线上环节遇到的问题,结合案例进行专项讲解,以达到一定的实践效果。最后,利用线上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后测,教师根据检测的结果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进行总结。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混合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学生,达到教学育人目标。
(三)加强课程思政实施的保障政策
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完成,建设内容要结合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结合不同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也需要各地教育部、各高校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
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构建联动工作机制。各高校根据教育部对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进行仔细研读,结合学校实际发展、师资力量、学生发展水平,由校党建工作室、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学工部等相关部门协同,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小组,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加强督查检查工作,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举办课程思政专项研讨会和教师课程思政培训会,由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或聘请相关专家召开座谈会,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经费保障,创建精品教学示范课。合理利用中央划拨的高校教学改革专项经费和其他各类资源,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统筹调配各类资源,比如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资金、聘请课程思政名家来校宣讲、组建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等,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此外,在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引领作用下,带动其他各类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常变蓉.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94):215-216.
[2] 张大良.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研究,2021(01):5-9.
[3] 廖钟迪. “国标”指导下的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J]. 教育现代化,2019(71):152-153+173.
[4] 邓爱民,龙安娜,李鹏.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04):101-109+144.
[5]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www.gov.cn/zhengce/zhen 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6] 马勇,余楚凤,刘军.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9(10):137-140.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