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意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艘”“撕咬”等生字新词,重点学会“肆”字的书写。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能抓住语句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
4.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5.推想船长的思维过程,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巧引激趣,知文豪风采
1.回顾名家,引出作者。本学期我们走近了许多大作家,领略了他们的风采,有我国古代的曹雪芹、罗贯中,也有近代的萧红,还有现代的季羡林和冯骥才。他们都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影响世界的大文豪,你们对他有了解吗?
2.隆重介绍,激发兴趣。(出示列夫·托尔斯泰图片)他面容沧桑却有着天才的灵魂,他出身贵族却关注人间疾苦。他个子不高,但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却很高很高。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篇儿童小说——(齐读课题)
二、问题驱动,理故事脉络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检查字词,扫清障碍。
(1)出示词语,分组朗读。
第一组:桅杆 横木 船舱
第二组:撕咬 放肆 扭着 身子 龇牙咧嘴
(2)第一组词语指导。(出示帆船图片)指出船舱、桅杆、横木的位置。据老师了解,最高的那根横木距离甲板有三四十米,十层楼那么高。
(3)第二组词语指导。
①“龇牙咧嘴”的读音;
②“肆”的书写:第一笔是横,不是撇;
③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放肆”的词义。
3.由词到句,感受“放肆”。
(1)文中谁比较放肆?找一找文中它有哪些放肆的行为。
(2)出示长句,指导朗读。
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4.是谁让猴子这样放肆的呢?(水手)
5.故事的起因就是水手拿猴子取乐。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又是什么呢?尝试用这样的小标题来概括。
相机完善板书(见图1)。
6.故事就发生在这些人物之间,谁能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直击“高潮”,品命悬之险
1.船长为什么要用如此极端的方式逼孩子跳水?
2.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危险。
预设一:“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老师也在摇摇晃晃,你们感受到危险了吗?
预设二:“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引导:一旦失足踩空,就必死无疑。
预设三:“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引导:任何一种情况,孩子都是必死无疑。列夫·托尔斯泰用两组简单的关联词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命悬一线。
预设四:“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引导:这一望,孩子望到了什么?
总结:列夫·托尔斯泰没用一个“险”字,却把男孩身处的险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用朗读再次还原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四、思辨“追责”,扩思维张力
1.那是谁把孩子一步步推入了这样的险境?(自由交流)
2.有同学提到了水手的笑。水手在文中笑了幾次?(出示:哈哈大笑 大笑起来 笑得更欢了)
3.水手的这三次笑,你有什么发现?
4.水手的笑引发了猴子和孩子怎样的连锁反应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3自然段,用“ ——”画出猴子的反应,用“~~~~”画出孩子的反应。
5.交流猴子的反应,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看来水手的笑对猴子的行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它越爬越高,越来越放肆。
6.交流孩子的反应,你发现了什么?
7.交流孩子的内心想法。
(1)刚开始,男孩还在笑,他在笑什么?
(2)哭笑不得时,孩子心里会想什么?
(3)猴子拿他的帽子又撕又咬,难怪他要大喊大叫。他会喊什么?他会叫什么?
(4)面对孩子的叫喊,猴子撕得更凶,水手却笑得更欢,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在气什么?
总结:原来,水手的笑对孩子的情绪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水手的描写虽然不多,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结合图2中的三个“越来越……”,思考:这仅仅是水手单方面的责任吗?(自由交流)
总结:看来把孩子推入险境的不止一个因素,猴子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水手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自己内心的矛盾,共同把孩子推入了险境。
五、对话名著,激思维活力
1.如此险情,谁化解了?他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第5自然段,圈出关键字。
2.与孩子有关的三个动词,出现了两处“喊”。这两处“喊”,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有7个感叹号;(2)越来越着急;(3)船长在命令、逼迫儿子。
3.指导学生对比朗读。
4.船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用枪对准了孩子。
这是情急之下最好的办法吗?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完成学习单(见图3)。
5.学生交流意见。
6.总结:看来这是当时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办法。这些因素我们用了两三分钟才交流出来,而船长用了多久?(立刻)
7.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船长?(板书船长品质)预设:临危不乱、沉着机智、思虑周全、思维敏捷……
8.总结:作者没有用一个“智”字去让我们惊叹于船长的沉着机智。让我们用朗读再次感受船长的智慧。
9.故事的最后,孩子得救了,帆船仍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但人们的内心却是不平静的,想一想:水手、猴子、孩子、船长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根据当时的情形,把这个故事续编完整。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