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文”到“说明文”

2023-05-30 10:23邱锦鸿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3期
关键词:初试编者白鹭

邱锦鸿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既是习作单元,也是说明文专题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常规性说明文《太阳》和文艺性说明文《松鼠》。为了帮助学生综合地灵活运用两种表达策略,编者在固定栏目“初试身手”中设置了这样的练笔要求:“如果将一篇散文改成说明性文章,会变得怎样呢?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的不同。”看似一道常规的迁移练笔,却蕴含着丰富的练写价值,并不是简单地一“改”了之就能完成任务、达成目的。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尝试和思考。

一、价值归旨:改写的方向不能偏

作为习作单元独特的编排结构,“初试身手”处于精读课文、“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单元习作之间,是实现由读到写的转折点,既是对阅读汲取成果的检测和巩固,又是对习作的热身和奠基。因此,“初试身手”的练习设置,关联着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更是对习作时表达策略的预演,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练习本身,而需要瞻前顾后,明晰精读课文所蕴含的教学价值,洞察习作训练的重点,明晰“初试身手”的价值。

本单元编选两篇不同类型的说明文,编者的用意非常鲜明:既以聚合之力,感受说明文的体裁特点,又在差异对比中,洞察两类说明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风格。而在习作板块,则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关注点:(1)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2)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3)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统整前后板块,可以发现精读例文和习作之间存在着诸多的融合点。首先,无论是常规性说明文还是文艺性说明文,都以说明白事物的特点为己任。其次,都运用了适切而多元的说明方法,使人一读就对事物形成了清晰的了解。最后,对事物的介绍都呈现出立体化的维度和视角。细化到“初试身手”栏目,第一题编者要求“选择身边的一种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同时还出示了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很显然,这道题紧承《太阳》一文的说明策略,将练笔的用意指向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因此,编者设置改写《白鹭》,用意则是借助散文与文艺性说明文之间风格的相似性,通过丰富资料的介入,将改写的实践过程以及最终成品与原文进行对比,感受彼此的不同。

基于此,改写训练旨在充分发挥两篇习作例文的范例效能,将说明方法、语言风格进行融合,在游刃有余中进行巩固和运用,为单元习作积累表达经验。

二、资料搜集:改写的内容不能杂

很多学生之所以谈“作”色变,并不在于方法的缺失,而是因为表达内容的匮乏。改写,亦是如此。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表达规律,不仅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素材选择的标准和差异也非常鲜明。因此,编者在设置改写训练题时,特意指出“查找资料”,就是要借助资料搜集,丰富学生在表达时的选择余地,感知说明文素材的选择和处理方式。

《白鹭》是一篇典型的散文,作者郭沫若并没有将白鹭视为说明的对象,而是内化成为心目中“美不胜收”的诗意集合体。这就决定了这篇散文无须过多描写白鹭的基础信息,而着重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白鹭的诗意之美和独特气质。以第2~5自然段为例,这段文字着重介绍了白鹭的外形特点,所涉及的方面包含了白鹭的体型、颜色、蓑毛、结构等,虽没有展开细致、全面、客观的描绘,但语言文字之中形成了独特、模糊的朦胧之美。而对于说明文来说,要求则完全不同,要以清晰、精准的文字,将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客观、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白鹭》课文只涉及到白鹭的几个部位名词和高度概括的形容词,但白鹭究竟是怎样的呢?这就需要相关资料的补充,否则学生的改写要么停留在“无米之炊”的尴尬中,要么只能停留在原始信息中无病呻吟。

因此,针对改写的语段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资料搜集。一方面,资料搜集紧扣改写维度,在整体阅读和辨析的基础上,删除非必要信息,保障介绍白鹭外形的匹配信息成为学生改写的资源补充;另一方面,资料搜集要对应中心。课文中,作者郭沫若对白鹭诗意之美的描摹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着明确的表达方法,如整体定位于“精巧的诗”,在描写外形时也从“色素配合”和“身段大小”两个方面,聚焦于“适宜”的特点。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关注资料搜集,尽可能关注体现“适宜”的信息,以便于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强化课文中“适宜”这一表达重心。

三、转换实践:改写的语言不能乱

从单元整体视角来看,这一改写的要求旨在帮助学生感受两种文体的不同。这种不同的感受,可以通过两种路径加以实现:一种是改写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切换,实实在在感受表达风格的差异。另一种则是修改之后的再次统整对比。因此,改写既不是对原文漫无目的的换一种说法,直接应付了事;也不能是机械生硬的资料拼凑,更不能不对资料原本的言语形式做任何的调整。只有找到表达内容的相同处,这种改写之后的风格对比才能形成更为精准、适切的比照价值。

如在描写白鹭的体型时,课文有着这样的描绘:“全身的流线型结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而资料中显示:“黄嘴白鹭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为46~65厘米,体重320~650克,雌鸟略小。它的姿态十分优雅,身体纤瘦而修长,嘴、頸、脚均很长,身体轻盈,有利于飞翔。”很显然,资料是对课文的进一步补充说明,而课文则是对资料的高度凝练和作者情感认知的表达结果。为了借助搜集的资料,将原本着墨不多的白鹭外形改写成为说明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再次回顾单元的两篇习作例文,尝试思考:如果将这一段资料交给《太阳》和《松鼠》的作者,他们分别会怎样处理呢?

由此,教师可以在学生交流改写设想时,相机进行如下点拨:资料中两组关于体长和体重的数据,在改写时应要尝试列举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以进一步感受“46~65厘米”和“320~650克”所承载的具体问题,并在必要的计算下感受体长与体重之间的比例协调,以印证郭沫若笔下的“适宜”。在这一改写实践过程中,学生以课文为载体,以资料为补充,以精读课文为范本,在信息融入、形式转化的过程中,自然理解了两种文体不同的表达特质,将改写转化为高阶的思维活动。

四、明晰不同:改写的价值不能省

改写作为一种语言实践,相比于直接呈现对比资源有着更为鲜明的感性经验作为支撑。改写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完成任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改写之后的文章与课文进行对比,感受两种文字所展现的不同。联系最后的习作板块,编者要求学生“写之前,细致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想清楚从哪方面来介绍”。这一要求背后所指向的具体任务,一是需要借助资料,通过别人的智慧了解事物,二是需要借助于自己的观察,形成主观认知。

这就意味着,说明文不仅有着更为丰富、细致、翔实的信息资源,同时在表达上,为了拉近读者与说明对象之间的距离,可以采用更加直观的说明方法和具有亲近感的形象化语言。而散文的描写更注重作者的主体感受,是对信息认知之后更为丰富的提炼。基于实践后的感性认知和蓄积的经验,学生对两种文本所提供的价值形成了更为多元的认知体验,全面提升了认知能力。通过上述程序的改写,学生不仅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了说明文的表达策略,还洞察了说明文和散文之间的区别,自然就可以在习作过程中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因此,教师不能以局限性的视野和思维,关注习作单元内一道题的指导,更需要从文体特点和习作单元的训练定位入手,开掘这一道改写实践题在单元体系中所承载的价值,在前后贯通下,助力学生知识概念和能力素养的协同并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银河校区)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初试编者白鹭
考研初试高分未被录取,且慢提“猫腻”论
运用心理学定律管理班级初试
白鹭于飞
白鹭
空乘招聘初试,走出“美丑”误区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编者语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