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朋飞 孙海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绪品质培育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深入剖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绪品质培育的现状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良情绪品质培育的路径,即由上到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路径、由下到上的大學生心理咨询活动路径、同学间平行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路径,横向上拓展了优良情绪品质培育的内涵,纵向上完善了思想教育的方法论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品质培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090-0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优良情绪品质培育的背景与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应受到高度的关注。大学阶段为学生的“拔节孕穗期”,在此阶段,学生的“三观”没有完全形成,并且缺乏社会经验,易受负面情绪干扰,具有情绪转换快、自控能力不足等特点,容易深陷各种矛盾和困惑中难以自拔,因此,大学生日渐成为情绪问题的高发人群[1]。在此背景下,优良情绪品质培育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其追求真知、维护健康、适应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目前,人们大多把情绪相关研究归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范畴。比如,思想政治教育 “知、情、意、行”中的“情”正代表优良情绪品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优良情绪品质培育系统性的研究及相对权威的研究成果相对不足[3]。而学生工作者要想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就要不断因时而进,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4]。基于此,笔者秉着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良情绪品质培育作为论题,借鉴、吸收以往研究成果,制作了严谨科学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引发研究对象不良情绪原因的调研,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情绪培养的相关元素,进而探索出更加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优良情绪品质培育需求的路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良情绪品质培育调研
(一)问卷调查
笔者在对电子文库及相关论文、书籍进行查阅、借鉴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绪品质培育现状》问卷,此问卷从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包含两个问题)进行考查,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学校重视程度、教育者的主动性、教育效果以及校园环境(见表1)。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及沈阳农业大学三所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途径开展情绪品质培育的情况进行了数据搜集。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91份,有效率为97.8%,其中:男生189人,女生202人;党员183人,非党员208人。评分规则采用三级评分制,分别为1~3分、4~6分和7~8分。
笔者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及分析,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绪品质培育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绪品质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二)结果分析
我们针对大学生对学校重视程度的满意度设置三个等级的选项,分别为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其中,对学校重视程度的满意度为不满意、一般和比较满意的大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8.04%、58.03%和33.93%。通过数据分析,笔者发现我国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正面进行大学生情绪品质培育的情况为中等偏下水平。针对教育者的主动性,也设置三个等级的选项,分别为不积极、一般、比较积极。其中,56.76%的学生选择“不积极”、25.76%的学生选择“一般”、17.48%的学生选择“比较积极”。通过数据分析,可知高校教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途径及元素提升大学生情绪品质教育的积极性为中等偏下水平。此外,问卷调查结果中有关教育效果方面的平均分为4.76分,这表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绪品质培育方面缺乏顶层设计,没有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情感需求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在提高大学生情绪品质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绪品质培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问卷调查结果中有关校园环境方面的平均分为4.76分。上述两个方面的平均分说明我国高校的教育环境处于一般水平,需进一步发挥其育人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良情绪品质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良情绪品质培育的认知仍存在偏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就意识到优良情绪品质培育的重要性,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号召将大学生优良情绪品质培育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并“搭桥铺路”,提供相应的物质帮扶和政策支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教师仍存在一些错误做法,如将情绪品质培育边缘化、泛化,大搞形式主义,把优良情绪品质培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模糊了二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或把优良情绪品质培育固化为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等。这些认识问题致使部分高校在优良情绪品质培育方面存在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良情绪品质培育的地位“弱化”
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完全处于主导地位,一些教师关于优良情绪品质培育的教案缺乏新意,教学内容不够鲜活,导致学生很难“共情”,不愿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课堂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觉得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没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所以相关课程成为大学生逃课的“重灾区”。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良情绪品质培育路径
(一)由上到下的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体设置优良情绪品质培育内容,将其理论化,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们真正学懂弄通,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和自我认知,实现以“知”育“情”的最佳效果,从而提高优良情绪品质培育的时效性。
一是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交流及冲突致使部分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生命教育、公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以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为道德内核,以稳定的思想倾向和行为特征为外在表现。从根本上说,思想品德培育必然能升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增强情感认同,成为大学生优良情绪品质培育的动力。
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必修课程,面向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主要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观点、理论和方法,其主要特征是以思想教育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引导广大青年立志成才、立德成人,树立科学的“三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牢牢把握正向情绪的领导权。
三是近代史课程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充分发挥近代史课程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规律,把握本质,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对近代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广大青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掌控自己的情绪。
四是党史课程教育。党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伟大奋斗史。通过党史学习,大学生可以了解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明确自身的根与源,珍惜新时代社会的和平与稳定,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爱国之行,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奉献者、奋进者。
五是社会实践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筑牢信仰堤坝。要注重开展道德实践,成风化人,引导大学生将道德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道德原则去分析社会现象、解读他人动作、内省自己行为。反之,若缺少道德实践,只对道德原则进行肤浅或表面化的解读,往往不能形成促进端正行为的稳定的思想感情,不能真正回归生活具象。因此,在用好教材的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双导师制、课外学分制、学雷锋志愿服务制等,组织科技服务、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活动,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指导学生践行道德原则。
(二)由下到上的路径: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
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具有相似性,其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共通性,而他们又在同一环境中学习、生活,更容易在思想或情感上互相影响。许多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往往第一时间向朋友或同学倾诉,寻求安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将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结合起来,设置班级心理卫生员,建立大学生舆情信息队伍,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进行调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针对性地化解矛盾,润物无声。
首先,设置心理咨询中心。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比如,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举办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等,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其次,依靠党团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构建风清正气的舆论氛围,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最后,依靠团委学生会及社团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活动。辅导员要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心理抗压及调节能力强的学生干部和党员,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朋辈心理咨询队伍,通过素质拓展、个人成长小组、朋辈团体心理咨询等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从小事、杂事入手,实施细节服务,融入情感,提高学生自我调控、发展、认知情绪的能力。
(三)同学间平行的路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
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情绪、情感为纽带,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群体性活动。高校要积极构建“老乡会—班级同学—学长学姐与学弟学妹”三级同学间的心理咨询机制,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情绪教育与管理,把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起来,寓情绪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各种方式化解学生的低落情绪,使其呈现积极的精神面貌。
一是老乡会等自我教育活动。俗话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浓浓的乡情深深根植于他乡求学的广大学子心中,维系着异乡大学生的团结统一。相同的文化背景、语言、风俗习惯等使得老乡之間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老乡会在消解消极情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当有学生遇到情绪困扰或者情感困顿时,老乡会要及时伸出温暖的手,互相关心、互相开导、互相帮助,真正形成休戚与共、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坚强集体。二是学长学姐与学弟学妹间的自我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易于被大学生接受这一优势,利用场景化、移动化、碎片化的新媒体传播特点,通过全媒体平台,如“两微一端”、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增强学长学姐与学弟学妹联系的时效性,通过传、帮、带的浸润式教育,传递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帮助大学生增长克服挫折的智慧,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三是班级同学间的自我教育活动。班级是学生间相互交流、开展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实践证明,学生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班集体提供的有利平台。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能够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正确认知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不良情绪,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良情绪品质培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瑞煌. 浅谈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J]. 课堂内外(教师版),2018(3):149.
[2] 张晓州,彭婷,罗杰,等. 公正世界信念对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8(3):97-103.
[3] 曲慧东,潘俊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培养对策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9):793.
[4] 刘金华.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态培育的调查研究:基于“心晴绘画工作坊”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视界,2020(33):123-124.
[5] 尹茵. 高校思政课堂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的途径分析[J]. 青年与社会,2020(16):118-119.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