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晶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实行,新课标中对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内涵的培养做出重要指导,对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道德也做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体育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密不可分,如何在新的机遇下强化体育道德,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有效实施已成为体育课遇到的新的难题。
新课标中提到,我国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在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过程中,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课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如何建立学生体育品德的问题尤为重要。
1 体育品德的定义
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是体育道德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主要表现为勇敢进取、积极向上、坚持不懈、不怕挫折、敢于挑战等;体育道德主要表现在公平竞争、严于律己、公平参赛、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等;体育品格主要指自尊自律、文明参赛、正确的胜负观等。
2 小學阶段体育品德建立的目标与意义
2.1 体育品德建立的目标
新课标提出,小学阶段教师应利用体育课程培养学生1-2项体育技能,其中不仅包含传统的跑步、单双杠、足球、篮球等,还包括新兴体育项目,比如:轮滑、攀岩、跑酷等。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也要对运动项目的规则、发展、赛事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了解所学项目内容,对所学内容更加感兴趣。以此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其中新课标还要求,在体育教学及锻炼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体育道德,拥有良好正确的比赛观念,建立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体育精神。由此看来,体育道德的建立是依托良好的体育教学展开的,而体育道德又增进了体育运动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体育完成的教学体系。
2.2 体育品德建立的意义
体育品德建立主要有三个意义。第一、强身健体。体育道德的建立是依托体育运动能力的教学展开,在传授运动项目能力的过程中,学生了解所学项目规则和技术的同时,也对身体进行了强化。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共同作用于体育课,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敢于挑战自我,拼搏向上,使身体得到了合理的运动,为学生的成长发育带来了极大的益处。第二、提高运动兴趣。伟大的物理学家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体育道德的建立让学生在运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运动、学会运动、激发运动,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理解,慢慢提升了对运动的兴趣。第三,提升学习能力。在掌握运动技巧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身体层面得到了有效锻炼,也精神层面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种对情感和态度的积极引导和熏陶,促进了学生对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拼搏意识、勇敢意识、坚持意识的理解和培养,从而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积极的精神风貌。这种意识和精神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于其他文化课的学习,在学习中表现的更加自信、勇敢、坚持不懈。在生活能力的培养与学习中,也会更加从容、淡定、有信心。
3 现阶段小学体育品德建立面临的问题
3.1 教师问题
现阶段体育教师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专业性欠缺、教学理念落后、缺乏敬业精神。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课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改革。体育教师专业性的欠缺使体育课变得单调无趣,还会增加体育受伤的可能性。简单机械的体育运动既无法提起学生们的兴趣,更无法提高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厌倦情绪,不利于体育课的开展。部分教师对待体育课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体育课只是让孩子放松一下,仅仅用跑步、热身作为整节课的内容,忽略了体育课对素质教育的重要影响,更忽略了体育品德建立对其他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个别学校年级,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很多其他学科教师还会占用体育课,这种行为也极大降低了体育课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学生从小养成了对体育课的一种误区,认为体育课是一个可有可无,只是散步玩耍的学科。
3.2 设施问题
新课标的实行对学校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都有极高的要求。例如除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对场地的要求以外,新兴运动轮滑、平衡车等运动对运动器材也有较高的要求。但现如今,部分学校由于面积的局限性或规划问题,只能满足学生跑步热身要求,无法开展更为活泼有趣的运动项目,这种客观因素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正常开展。部分学校由于经费问题,对现有运动设施和器材也缺乏正确的日常维护,造成器材越来越少,一节体育课器材不够用的情况。该情况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的效率,减少了学生们的兴趣。在新兴体育的资金分配上,也较为短缺,使新兴体育无法展开推进。
3.3 学生问题
现阶段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体育的认知模糊,没有积极的心态参加体育锻炼。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成绩好,体育课参加不参加都是无所谓的。这种对体育课的“无所谓”心态,是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长期不正确引导共同的结果。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1-2项体育技能,掌握所学运动项目的基础原理和规则,并要求建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可见,对于体育课“无所谓”的心态是极其不正确的、不健康的。
4 体育品德建立的实施办法及问题的解决
4.1 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配合教师开展工作
转变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改善体育问题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师首先要意识到,现阶段的体育课已不再是单纯的放松这么简单,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体魄、保持学生健康、强化学生意志,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体育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其次,体育教师也应不断进步学习,积极参加组织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例如新兴体育是和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创新类体育项目,项目在锻炼性、参与性、娱乐性上相比传统运动都有一定的提升,是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结果。针对这类运动,体育教师应该合理选择,了解并学习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项目,并在项目中能够体现积极的运动精神。勤思考,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和身体状况设计出合适的体育锻炼内容,在健身健体的过程中提升对体育的兴趣。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们对体育的态度,对体育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学校应积极落实新课标对体育课的政策,配合体育教师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做到不占用体育课、不压缩学生运动时间、不缩减体育课比重。
4.2 丰富体育内容 传统创新两手抓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生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感,喜欢热衷于模仿一些比较潮流的运动项目或运动健将的动作,这种年龄带来的好奇感与模仿欲是一把双刃剑。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这种好奇给孩子带来了强烈的探索欲望,模仿就是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追求状态。体育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避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事故或产生不良的运动嗜好。例如:在足球或篮球运动过程中,有一些严重的违体犯规,有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很“酷”,很“帅”的行为,这种错误的意识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错误的思想,久而久之心态也会影响到其他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体育教师不仅应告诉学生这个运动该怎么做,而且要告诉学生这个项目的规则,从小就树立对规则的尊重。那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会面临学生年龄导致的理解性问题,那么就需要教师利用现有的设施和技术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规则与体育品德。新媒體互联网的发展给予了教师极大的便利,体育教师可根据需要,在网络与新媒体上寻找自己所需的案例,更为形象的为学生们讲解什么是规则,什么是体育精神,什么是体育品德。例如,在讲解足球“越位”这个专有名词时,教师就可利用新媒体寻找“五大联赛”越位案例去播放;在讲解“田径”时,可让学生观看“亚洲飞人”苏炳添、“跨栏飞人”刘翔、“万米传奇”邢慧娜等中国田径名将的夺冠视频,让学生在夺冠的欢呼声中去感受体育的力量和魅力,学习体育精神,增强祖国荣耀感。除此之外,恶意的犯规、兴奋剂的不良使用、不公平的体育行为等视频都可以教育学生对体育品德的理解。综合而言,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不仅要传授体育的运动能力,也要通过更为形象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们体育品德的建立。
4.3 建立体育社团 自主提升体育品德
社团是大学阶段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组织。每一项爱好、每一种能力、每一种服务都可以成为建立一个社团的目的。比如:喜欢的昆虫的学生可以组建“昆虫社”,喜欢吉他的学生可以组建“吉他社”,喜欢爱心帮助的同学们可以组建“爱心社”等。社团的目的就是融合大家的兴趣,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去提高自我的能力。同样,学生们可以老师的帮助下去组建属于自己的体育社团。例如:喜欢足球的学生可以组建“足球社”。这种社团一旦在每个学校都形成起来或是一个城市建立起几个相同兴趣的社团,那么就会有互动的一个基础,大家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比赛,相互学习,让大家对足球的热爱凝聚起来。活动交流中既得到了身心的放松,也得到了体育道德的促进。除此之外,社团还可以开展更为丰富的主题活动。例如:“田径社”可以组织“我们的田径骄傲”主题活动,让学生自主通过书籍、网络、媒体等渠道去查阅我国历史上的田径名将,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将,了解他们的故事。最后举行研讨会,分享一下大家眼中的田径名将的故事。“篮球社”可以组织“我眼中的NBA”,让学生们自主了解NBA相关内容,并相互分享材料。这种社团的组织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孩子们对喜爱运动的了解,一方面激发了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展了学生们了解体育品德的渠道。这种参与感也为学生们带来了团体的意识,增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这也正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目的之一。
4.4 建立竞赛机制 提高家庭互动
比赛是运动的一种实践方式。建立学校运动项目的竞赛,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更大意义上是为了锻炼孩子们拼搏进取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对体育品德的认知。在一场有组织的比赛中,无论是比赛前还是比赛中、比赛后,对学生的能力和心态都是一次难得的磨练。比赛前,学生要准备比赛,会进行赛前的训练。训练过程中,既强化了运动能力,又让自己的毅力得到了锻炼。比赛中是最紧张的时刻,学生在胜负中能切身感受到外界压力、团队的支持力和自身的掌控力,从实践中感受到坚持、拼搏、自信的意义,增进对规则的理解。比赛后,学生的总结和调整,又是对身体和信念的二次锻炼。所以,建立一个时间合理、赛制公平、专业有序的竞赛,对学生建立体育品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让体育运动进入家庭,让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既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又增进了家庭和睦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能在家庭温暖的氛围中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能够在家庭每位成员的参与下感受到体育品德带来的家庭幸福感。这在一定意义上,不仅巩固了学生在学校运动的成果,也在心理上对体育品德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4.5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灵活解决现有矛盾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对于学校建立体育场所、体育用地和体育资金做了详细指示,要求当地政府,完善学校体育配套,对违规占用学校体育用地,违规挪用学校体育建设资金的责任人依规依法问责。该意见也体现了国家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视。体育设施主要包括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对于个别学校,由于校区规划问题,在短时间可能无法解决场地问题,这就要求应该有合理的安排,逐渐转变现有状态。现阶段出现的场地问题无疑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要根据现有场地,灵活设计体育课内容,创新改造需要场地大的体育项目,尽可能的满足体育课正常教学。对于器械问题,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合理使用体育设施专有资金,保证体育设施的正常维护和更新,做到专款专用、公开透明,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效果。体育教师也可联动学生及家长,利用废品,制造简易安全的体育器材,改善体育器材不足缺失情况。该过程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家长的参与力,也让体育课走入了学生的生活,增进了校园与家庭的联系。
5 总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已经将体育课推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育课绝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体育课也绝非是一个单纯“放松”的学科。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建立学生体育品德,是体育教育人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俞林钟.浅析在小学体育训练中培养学生体育道德品质[J].体育风尚,2020,000(003):P.55-55.
[2] 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体育精神与体育品德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10):46-49.
[3] 李晓慧.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4,000(003):132-132.
[4] 王港,周彩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学校体育,2006,1:78.
(作者单位:青岛升平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