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育探究

2023-05-30 12:52李子一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

李子一

摘 要:非智力因素不仅促进智力因素的提升,也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更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铸魂育人的使命,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培育,从把握非智力因素概念入手,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非智力因素的价值意义为着力点,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过程三个层面探索培育非智力因素的路径,希冀推进非智力因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增益。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71

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界定

作为与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相对应的一个心理学概念,非智力因素概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界定: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各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特指对智力活动产生影响的心理因素,如情感、态度、意志、需要、气质、性格等。可见,广义非智力因素的内涵过于宽泛,现阶段多从狭义层面界定非智力因素,把其归为心理学研究领域。

非智力因素特质如下:

其一,导向性。非智力因素可为个体在实践目标和实施路径选择上提供方向性引导。如个体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动机等去确定目标,会结合自身兴趣、气质等去选择可实施的路径。

其二,不稳定性。相较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更具不稳定性。一方面,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受复杂因素影响,如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后天习得,会随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提升、人生阅历积累等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

其三,驱动性。非智力因素可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并产生推动个体实践的不竭动力。

其四,广泛性。即使是狭义层面的非智力因素,也包括诸多心理因素,其广泛存在于个体实践中,如若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展和延伸,则更为宽泛。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非智力因素的价值意涵

1.1 非智力因素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完成

非智力因素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全过程,是推动教育任务完成的隐性动力。

第一,在理想信念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而使其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这样的说理教育,确实必不可少,但教育者可以调动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使学生端正对于理想的合理性与现实的曲折性的态度,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思想、情感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身就内在包含着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培育学生爱国报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时,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切实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在民主法治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常以课堂传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和法治教育。这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理论灌输(如法律法条的记忆),还要促使学生思考,如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民主法治教育的必要性(非智力因素中的需要、动机等),培养学生民主和法治意识,提升民主和法治素养。

第四,在全面发展教育中,作为从属于心理学范畴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起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融合发展。且除心理学层面外,非智力因素也促进认知领域的学习,提升全面发展教育中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1.2 非智力因素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非智力因素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新观念。其一,在课堂教学中,不单纯奉行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论”,而要基于受教育者现有的知识、思想水平,调动其情感、需要等,在其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增添新内容,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好接受并強化认同感。其二,运用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如开设“翻转课堂”等,增强学生主体效应。其三,思政课更要在社会生活中讲,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气质、兴趣、动机等,去大胆思考,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在社会生活中强化理论认知并培养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方法论体系,但仍需与时俱进。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对象思维活跃,紧跟时代潮流,因此可运用非智力因素优化其教育方法,体现时代特征。如善于运用激励教育法,以学生的客观需要为依据,激发学生主观动机,鼓励学生向正确目标努力;合理运用感染教育法,调动学生情感力量,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共鸣,从而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感化、熏陶,提升教育效果;适时采用心理疏导法、思想转化法等特殊方法,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调节功能,消解受教育者某些特殊心理和行为问题,达到育人目的。

1.3 非智力因素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群众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和美好生活。且信息化时代带来各种文化思潮,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但由于其处于价值观建构时期,对海量信息的辨识能力不高,易导致非健康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因此,培育非智力因素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方面,在科学文化上,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当今大学生需要比以往获取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可通过培育非智力因素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比如,使大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感,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产生积极情绪,以饱满热情投入学习;坚定学习意志,培育端正的学习态度等。

另一方面,在思想道德上,当今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易导致价值取向多元化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非智力因素,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如动机、需要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因素,对于个体的价值观养成具有重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和需要,学生从正确的动机出发,才能树立科学价值观,培育良好思想品德。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路径

2.1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培育非智力因素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需促使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因此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培育非智力因素水平和能力,打造更高水平师资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协调培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和载体,因为个体只有先具备记忆力、观察力等智力因素,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但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会对智力因素产生重要影响。在个体的认知活动中,若其非智力因素发挥较好作用,会促进智力因素提升,反之亦然。如:若个体对某事兴趣浓厚、动机强烈、意志坚定、态度端正,则其对此事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势必提升,最终能最大限度地达到目的。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协调对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不可单一地把两者割裂,也不能片面地只注重一方因素的培育。智力因素的培育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取得良好学业成绩。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侧重于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等,这不仅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学习,把习得知识内化于心。

(2)增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鑄魂育人,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较为重视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关注度不够。当前社会极具复杂性、开放性,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逐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作出一些举措。大多高校也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网站等,但多数是流于形式,实质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缺乏正确认知,不愿意沟通交流,甚至排斥心理教育。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在学生内部营造良好心理教育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传授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放下心理芥蒂,主动接受心理辅导,从而化解心理矛盾、减缓心理冲突、优化心理素质。

(3)掌握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内外因共同作用,即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还需从学生自身因素入手,关注并掌握其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传输和引导,还要对其思想、心理等问题释疑解惑,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态,增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相融,真正把握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思想需求,从而促进学生自身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提升其思想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遵循心理疏导原则,帮助大学生疏通心理堵塞,解除思想困惑;运用心理交融法,拉进教育双方的心理距离,建构平等对话、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结合情感强化理论,强化大学生理论认同感,从而把教育内容自觉内化于心。

2.2 创设非智力因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决不能割裂、对立开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具有可变可创性,且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非智力因素,就要为非智力因素的融入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

(1)打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环境,不仅会影响其物质环境,还与物质环境一起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非智力因素属于精神环境中的因素,因此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既通过非智力因素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环境的优化,又发挥教育主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培育非智力因素,为非智力因素的融入创设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

一方面,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大学生提出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期待和建议,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映出学生的需求、兴趣等,提升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创设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加强学校文化层面管理,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优化校风、班风、学风,开展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培育学生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提供良好文化氛围。

(2)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合理运用网络学习资源,丰富教育方式方法,又要依托网络平台培育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净化高校网络环境,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非智力因素的必然要求。

例如,当前多数高校都已构建了本校的新媒体矩阵。在高校思政课上可合理使用新媒体,创设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的教育情境,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等心理,激发学生兴趣,这既能强化课堂效果,又能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把握学生心理、思想状态,为非智力因素的融入创设教育环境;同时可通过慕课、微课等新媒体教育方式,开设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课程,便于学生日常自主学习,还可根据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及思想困惑,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通过学生常用的交流平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需求等,并可与学生在线交流。

2.3 把非智力因素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环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般包括相互关联、前后衔接的五个阶段。把非智力因素贯穿其中,可有效促进高线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1)教育准备阶段。

此为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问题,以及合理建构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非智力因素融入此阶段中,首先,在发现问题时,把非智力因素融入调查研究中,深入分析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行为问题。其次,在提出目标时,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思想需求、行为动机、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从而提出针对性强的现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再次,制定方案时,往往先拟定出多个方案,再结合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反复比较、全面权衡,最终遴选出最佳方案。最后,在建构和谐教育关系时,更需要把握受教育者的态度、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这样更有利于双方建立密切教育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会更有成效。

(2)信息交流阶段。

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其实质为教育双方信息交流过程。一方面,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信息时,要灵活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升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会受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去能动的加工和有选择地接受信息。因此,在信息交流阶段中贯穿非智力因素,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传递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可通过大学生内在的思想、心理矛盾后作出回应,自主选择接纳信息。

(3)理论内化阶段。

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施阶段中的重要环节。所谓理论内化,即受教育者自主建构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的过程。理论内化不仅丰富个体认知,也有助于政治信念、道德品质等的提升。理论内化始终伴随受教育者心理因素(如情感、意志、态度等)的矛盾运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向受教育者传递科学、准确的信息,更要调动大学生内在包涵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内化自觉性,使大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变。

(4)外化应用阶段。

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环节。理论内化是把科学的思想理论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外化应用则要求的把这些理论、品质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即由信到行的转变。这离不开非理性因素的运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激发大学生相应的行为动机,内在动机的激发是行为外化的关键。学生产生合理动机后,会进行行为决策。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情感状况为基准,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为要求、指导行为选择。最后,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内在意志力,坚定的意志力是思想转变行为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可靠保障。

(5)反馈调控阶段。

依据反馈信息来调控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是此阶段的重点任务。通过反馈信息,教育者可把握受教育者的实际状态和接受教育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和具体实施过程。

一方面,需要分析反馈信息,这需要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真实反馈信息是通过情绪情感、心理状态、态度兴趣等表现出来,这需要教育者提升自身非智力因素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者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息,适当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王仕民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5]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非智力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