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内在逻辑、实施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5-30 19:30:02李海萍朱海珊张秋婵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教师队伍

李海萍 朱海珊 张秋婵

摘 要: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是对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借鉴与推广,彰显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逻辑、服务国家战略布局的高校逻辑、履行社会契约义务的市场逻辑。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地方公费师范生“留不住”、高校人才培养“无特色”、社会契约履行“低效率”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推进城乡教育师资均衡;深化供给侧改革,探索本土化培养乡村教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契约履行效率。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地方公费师范生;公费师范生政策;教育公平;乡村振兴;乡村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3-047-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3.00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度淡出公众视野的公费师范生政策再次回归。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国办发〔2007〕34号),决定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①。随后,诸多省(市、自治区)纷纷响应,借鉴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在地方院校试点培养公费师范生。迄今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实施了地方公费师范生计划,每年培养补充4万余名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1],地方公费师范生已成为我国乡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来源,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本文拟以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内在逻辑,探讨其实施困境以及优化路径,力求为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内在逻辑  随着我国师范生收费并轨政策的实施,师范生就业由政府“统包统分”转变为个人自主择业,就业市场化业已成型,东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失衡进一步加大。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台,既是重振教师教育、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应然,也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优秀师资回流乡村的现实必然。作为补充乡村师资的重要渠道,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直指乡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等问题,背后蕴藏着政府逻辑、高校逻辑与市场逻辑的联动互补,彰显了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美好愿景。

(一)政府逻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乡村教师作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20〕5号)、《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先后出台,重点提出要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加强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高校、政府、学生签订三方协议,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精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的本土化乡村教师,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此,各地从政府逻辑出发,不断探索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采用预先签约的方式,为乡村学校定时定向输入优质师资,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以城乡师资均衡带动城乡教育公平,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彰显了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公共性特征。

1.推动城乡师资均衡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市场机制越有效率且越公平,反之则需要通过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2],才能实现资源分布的最优化。在市场机制影响下,优质师资多聚集于东部地区或发达城市,其流向多从乡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从非重点学校到重点学校。教师资源分布不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若放任市场调节,教师资源布局将极不利于我国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本地人”作为乡村教师具有一定优势,乡村学校优先聘用“本地人”的做法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吸纳“本地人”补充乡村学校师资将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3]。长期以来,我国的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均属于“输血式”,外地人来到乡村工作因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应等容易产生“排异反应”,从而导致师资流失。为此,政府抓住“谁更容易留下”这一关键问题,招收立志在乡村从教的本地生源作为地方公费师范生。利用地缘关系增强学生的本地适应性[4],在招生时除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外,还预先限定报考学生户籍,如湖南省的初中起点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中的“教学点计划”就明确规定按照“从乡镇招生、回乡镇小学教学点就业”的原则设置[5]。调查表明,培养高校也呈现“本地化”特征,多为位于地级市的省属院校,相较于部属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其学生就业期待较低,更能接受本地从教。除此之外,还采用契约约束、生活補助与职称倾斜等政策推动、激励地方公费师范生自愿留任,为乡村教师队伍注入生机与活力,最大程度推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师资均衡。如细化履约管理政策,对地方公费师范生在选拔培养、协议管理、人事招聘、履约就业、工作调动、攻读硕士学位等重点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标准;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等。

2.彰显地方公费师范生公共性特征

中国传统的公共性与私人性、个体性相对,它是超越个体利益之上的家国情怀,是从公众立场与公共利益出发,对公共价值追求的体现[6]。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师范教育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有其独特的公共性特征。陶行知指出,乡村小学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公共价值与公共使命,小则关系“全村之兴衰”,大则关系“全民族的命运”[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师不仅肩负着使乡村学生接受公平且有质量教育的公共使命,还承担着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传播乡村生态文明、引领乡村公序良俗的公共责任。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再度实施,使得师范教育与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再次得到确认,彰显了政府推进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意识。地方公费师范生入学免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军训服装费,所需费用均由财政承担,部分省份的地方公费师范生就读期间还同等享受在校生的奖学金、助学金政策;毕业后则由当地政府落实地方公费师范生的教师岗位,保证有岗有编。上述政策既包含对地方公费师范生的激励,也包含对其未来公共服务义务的约定,凸显了承担公费师范教育成本的政府逻辑,展现了提供主体的公共责任。2018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将“师范生免费教育”改称为“师范生公费教育”,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意味着从权宜之计的政策倾斜逐步向健全和完善教师培养服务机制的过渡。其中,公民义务的倡导、公共责任的履行、公益形象的塑造、公共精神的回归,可以看作“公费”背后所释放出来的价值意蕴。公费师范生不是政府资助的贫困对象,而是奉献于国家公共教育事业的栋梁之才;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不仅要实现教育扶贫,更要实现教育扶优。

(二)高校逻辑:服务国家战略布局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乡村教师作为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由之路。为此,各培养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扩大地方公费师范生资源供给,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布局,满足乡村教育师资需求。

1.明确办学定位

高校“合理定位”的核心是对学校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明确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位格”[8]。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经历了以“开放”“转型”“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急剧变革,许多中师或师专合并或转型成为地方教师教育院校,优良的师范办学传统、浓厚的师范文化积淀使得地方教师教育院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阵地。2015年10月,《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颁布,提出引导包括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在内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许多地方教师教育院校依托教师教育传统优势,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将办学类型定位于服务地方的应用型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全面提高了其服务地方的能力。然而,也有一些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在转型过程中迷失自身发展定位,在争取资源平台与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学科结构的调整逐渐偏离师范特色,教师教育呈现弱化、异化、边缘化趋势——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这就反而削弱了师范专业[9]。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台,明确了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在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使命与担当,有利于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科学明确办学定位,持续巩固教师教育特色与优势,不断强化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例如,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地方院校不忘初心,坚定不移高举师范教育旗帜,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打造了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品牌。

2.扩大地方公费师范生资源供给

人民对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首先聚焦于对更高质量师资的需求。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应坚持需求导向,积极统筹校内外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着力提升地方公费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教育情怀,确保其“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注重整合高校内部教师教育资源,对接“四有”好老师目标定位,积极创新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以高质量的培养体系确保地方公费师范生的专业性;充分融合当地风土文化,强化教育实践和乡土文化熏陶,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注重整合区域教育科研机构、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门等教师教育资源,组建新型教师教育基地[10],着力解决地方公费师范生专业发展中支撑资源割裂、零碎和分散等问题,为地方公费师范生提供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此外,可联合当地政府与中小学校共同参与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过程,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三对接”[11],打通教师教育与职业需求对接的通道,确保培养质量符合行业质量要求、满足乡村学校需求。

(三)市场逻辑:履行社会契约义务

市场机制的基本逻辑是交换,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契约”关系[12]。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中的“公费”与“统包统分”时期师范生对国家的单向依赖与服从不同,其实质是政府与地方公费师范生通过交换各自诉求所达成的平等契约关系:政府利用“公费”“毕业后有岗有编”吸引考生自愿报考,考生毕业后则以合约服务方式偿还,其背后蕴藏着履行社会契约义务的市场逻辑。

1.构建社会契约式报考通道

与其他乡村教师补充政策不同,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在考生报考时就设立了“公费”“毕业后有岗有编”服务回报的平等契约关系。研究显示,在地方公费师范生中,农民阶层子女占大多数,具有普遍乡土化与中低资本属性的特征[13]。对弱势阶层来说,该项政策从各方面满足其交换需求,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属于社会上层,工作本身的稳定性与社会地位一直深受农民阶层的认可与青睐,教师职业契合农民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14],选择地方公费师范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况且,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中的“公费”“毕业后有岗有编”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就业需求,帮助其规避“教育致贫”风险,符合农村家庭的生存理性,有效迎合了其交换需求。1999年高校扩招后,“毕业即失业”的例子层出不穷,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近年来,受新冠疫情与“双减”政策影响,“稳定”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调查显示,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体制内就业期待倾向明显,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因其毕业后有岗有编,能使相对处境不利的农村学生有效规避就业风险,吸引了大批农村地区的优质生源,教育继续成为已就业毕业生选择占比最高的行业[15]。

2.建立社会契约型履约保障

地方公费师范生签订协议后,意味着履约保障机制正式生效,契约带来的无形压力将在其心理层面产生影响,并在毕业后产生法律效力。履约保障机制包含一系列契约,对地方公费师范生的职业决策行为具有外在约束性,保障政府在提供系列政策红利后享有对地方公费师范生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收益权与处置权,同时也规定着地方公费师范生在享有相应政策支持后须承担的义务。由此可见,该契约型约束制度同时作用于政府与公费师范生双方,虽然契约条款仅由政府单方面制定,但同时亦在保护与强化地方公費师范生的权利。根据契约经济学理论,违约者应当赔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并承受“市场声誉贬值”的惩罚[16]。同理,违约的地方公费师范生须赔偿在读期间免缴的费用、发放的补贴,支付一定的违约金,并被公布不诚信记录。此外,部分省份还对地方公费师范生违约后的就业选择作了进一步限制,如《四川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川教〔2018〕83号)明确规定:公费师范生违约行为纳入个人诚信记录,装入个人档案;5年内参加省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公开招录(聘)的,考核视为不合格,单位不得予以录(聘)用[17]。在这一系列强制性约束下,多数地方公费师范生考虑到高昂的违约成本进而履约从教,从而促进了人才的逆向流动。

二、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困境  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执行以来,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补充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政府、高校、市场三方存在天然张力和利益博弈,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存在三重困境。

(一)“留不住”:政府资源配置无法吸引地方公费师范生长期留任  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力图通过加强乡村教育师资配置满足乡村基础教育需求。受当地财政压力与部分地方政府资源投入意愿影响,政府资源配置大多未能满足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实际需要,从而影响了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落地见效。

经费是影响政策设计与执行的重要因素。目前,大部分省份规定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费用由省级财政负责,也有省份开始实行市、县级区域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培养经费相应由市、县级财政负责。在我国,急需补充乡村教育师资的地方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经费分担的重心下移给当地财政带来了极大压力。尽管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实践效果和社会认可良好,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培养计划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相反,“特岗计划”虽然在解决农村教师补充问题上存在诸多不足,但由于其服务期内工资性补助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政府仍旧“偏爱”“不忍割舍”[18]。囿于财政压力,地方公费师范生物质化的激励举措往往难以落实,与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相配套的工资待遇、职后培训、子女教育、生活补贴等后续激励政策,或是缺位,或是模糊,难以吸引地方公费师范生长期留任。

虽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但受当前GDP导向的政府考核体系影响,部分地方政府领导干部为了赢得政绩,将发展经济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19],多将经费投入到回报周期短的项目,而很少顾及教育资源的供给。总体而言,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中的约束与补偿需符合对等原则,即约束条件越多,给予的补偿以及激励就应该越充分[20]。同理,履约阶段对地方公费师范生的限制应通过更多的激励补偿政策予以保障。然而,由于政府资源的配置不足以提升公费师范生扎根乡村的意愿,加之后续激励措施乏力,导致农村学校成为城市学校师资的培养基地,多数地方公费师范生在服务期满后纷纷选择调离,乡村师资的补充与留任陷入恶性循环。

(二)“无特色”:高校内生动力与培养经验影响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实效  以高质量教师队伍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点,打造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培养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的前提。但现实中,受培养高校内生动力与培养经验的影响,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特色不显、力度不足,亟须提高培养实效。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多位于省城以外的地级市,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常处于弱势地位。对其而言,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争夺办学资源,提升办学层次。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并不会给培养高校带来额外的经费与政策支持,激励办法、配套政策等长效机制的缺失更无法调动培养高校的积极性,其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主要基于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任务驱动。同时,地方公费师范生因有“定编定岗”政策兜底,学习动力与积极性不足,而高校教师因科研与教学工作繁忙分身乏术,加之受“评教”制度的“差评”限制,使其往往无视公费师范生“低投入”“划水”等学习行为,甚至降低课程难度,变相保障公费师范生毕业率。

部分培养高校缺乏改革师范教育培养体系的勇气,在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乡村教师目标定位偏离、教师乡村教育经验缺失、课程与教学“城市化”等问题,在客观上导致部分培养高校的地方公费师范生在培养标准、师资配置、课程体系、实践资源等方面与普通师范生无明显差异[21]。与城市教育相比,乡村教育情况更为复杂,除教书育人外,地方公费师范生还承担着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关照、家庭教育、情感关怀、心理疏导等重要责任。然而,当前高校无特色、无差异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不利于地方公费师范生的乡村从教素养培育,毕业后“教非所学”的无力感也严重削弱了公费师范生的长期从教意愿。

(三)“低效率”:社会契约履行诱发机会主义行为风险  工具理性是指“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精细的科学计算来实现效率或效用的最大化,强调手段—目的的合理性”[22]。在工具理性支配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个体一般不会主动、“无私”为社会需要付出行动,其行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其他经济契约不同,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中的合同契约表现出极大的公共性,从公共立场、公共利益出发要求签约方共同为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合同契约的公共性与人的天然工具理性存在价值冲突,因签约各方信息不对称,部分地方公费师范生在报考与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机会主义的利己行为,契约履行存在“低效率”风险。

具体而言,在签约前,部分地方公费师范生受“公费”“毕业后有岗有编”政策的吸引,可能为顺利录取而隐匿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尽最大可能呈现优势信息。受信息、监督成本限制,教育行政部门很难及时对地方公费师范生的报考动机等隐蔽信息进行甄别、验证和监督,由此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23]现象,导致一些并非真正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的学生成功报考,而一些真心从教的学生却被挤出市场,在起点即埋下了违约隐患。录取后,因激励、监督机制缺失,部分地方公费师范生入学后缺乏学习热情与动力,“混日子”“得过且过”等投机行为抬头,导致教育資源严重浪费。毕业后,由于乡村从教环境、薪资待遇、职后发展与城市相比差别较大,报考动机不纯的地方公费师范生将产生心理落差,在工作中“态度不积极”“主动性差”,更有甚者,出现“造假”“欺骗”直至违反协议行为,从而背离了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初衷。

三、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优化路径  公共政策运行是一个完整的动态发展过程,需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针对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实施过程中遭遇的诸多困境,应从政府逻辑出发,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推进城乡教育师资均衡;从高校逻辑出发,深化供给侧改革,探索本土化培养乡村教师,培养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的地方公费师范生;从市场逻辑出发,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契约履行效率。

(一)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推进城乡教育师资均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不断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是建立足够数量和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根本[24]。为确保地方公费师范生“留得住”“愿意留”,需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构建多样化政策激励体系,提高地方公费师范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推进城乡教育师资均衡。

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即加大中央、地方政府对地方公费师范生的财政投入,设立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专项补助,鼓励与引导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投入资金。适当降低市、县级财政支付比例,谨防基层政府因迫于财政压力消极执行政策。完善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将地方教育质量与教育资源配置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倒逼地方政府强化对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投入保障。

构建多样化政策激励体系,应综合考虑乡村教师的内、外在现实需求。乡村教师固然有其“经济人”的一面,但更是一个“社会人”,他们在进行经济考量的同时,也在寻求精神上的认同和满足[25]。为此,除完善配套工资、生活补贴、周转租房、子女入学、职称倾斜、专业成长等补偿性激励、发展性激励外,还需不断完善地方公费师范生荣誉制度,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营造全社会尊重乡村教师的良好氛围,满足地方公费师范生的精神需求。畅通地方公费师范生利益表达渠道,将自上而下的“精英决策”与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倾听地方公费师范生心声,提升其对政策的信赖感和认同度。

(二)深化供给侧改革,探索本土化培养乡村教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应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教书育人使命,以质量立身,以特色取胜。为此,培养高校需深化供给侧改革,构建地方公费师范生专业标准体系;探索本土化培养乡村教师,积极打造地方公费师范生自主培养品牌。

培养高校应主动作为,广泛调研了解地方公费师范生以及当地中小学校发展需求,全力突破现有的普适性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专门的地方公费师范生专业标准体系。总体来说,这种标准体系同样应具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基本框架[26],应基于地方公费师范生“向农性”特点,立足当地的社会文化、民族历史、乡土资源等进行建构。

多数地方公费师范生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毕业后从教于乡村,培养高校应将乡土知识与乡土素养贯穿培养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乡土情怀,注重改变教师教育课程建构中的“向城性”思维,使课程建设走出简单模仿、单一普适化的既定框架[27],深入开发适合乡村学校和乡村教育的乡土教材、特色课程,强化课程的适切性与本土性,改变地方公费师范生课程“同质化”现象。引导高校教师深入乡村中小学观摩学习,了解乡村学校实际运行状况,把握乡村一线教师素质要求,不断改进教师教育内容与方式,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三)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契约履行效率  毋庸讳言,公费师范生的利益诉求与国家利益需求不尽一致,在自利偏好驱动下,地方公费师范生在履约过程中可能为谋取私利而博弈。为此,可通过设计、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最大程度提高地方公费师范生履约积极性,在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活力,使地方公费师范生的人力资本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积累与彰显,以人力资本所有权主体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实现政府投资师范生公费教育收益的最大化[28]。综合考量地方公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成绩与平时表现,确保品学兼优者享有优先保送研究生、优先选择工作单位等正向激励。毕业后,实施差序化激励政策,探索完善“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教龄越长,收入越高”的激励机制,“把钱花在刀刃上”,提高补偿标准,促进地方公费师范生在工具理性驱动下服务期满后仍然长期从教、安心从教、潜心育人。

二是建立淘汰与监督约束机制,反向推动地方公费师范生主动履约。培养高校应建立淘汰和二次遴选机制,设置“入口—出口”全过程覆盖的淘汰机制,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将有“得过且过”等机会主义倾向的学生淘汰出局,并要求其赔付学费与一定的违约金,倒逼地方公费师范生努力学习,减少“偷懒”行为发生。为了保证培养质量,不少地方的公费师范生培养在就读期间实行动态管理和进入退出机制。山西、陕西、广西等地的公费师范生政策较早就设有退出机制,但除江西有中期选拔外,此前未有省份规定进入机制[29]。同时,省级政府基于培养高校的淘汰数量形成编制预留库,根据上报的二次遴选计划统筹编制,秉持“本地优先使用、不足外地补充、充裕动态调配”原则落实岗位编制[30]。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可联合执教学校制定与完善地方公费师范生考核评价制度,分类管理,科学评价,对地方公费师范生毕业后的工作态度、教学业绩等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

四、结语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1]。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之基,其关键之举是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热爱教育的乡村教师队伍,这是实现乡村振興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强有力抓手。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是不同地方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决策与管理力度,针对乡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等问题出台的一项综合治理措施[29]。在政府、高校和市场三维体系中,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依托政府逻辑,期望以师资均衡带动教育均衡,推进城乡教育公平;依托高校逻辑,培养优秀师资对接乡村教育缺口,优化乡村教育师资结构;依托市场逻辑,引导师范生履行社会契约责任,最大程度实现师资分配的帕累托最优化。今后,还需进一步调整政府、高校、市场之间的权责利能,完善准入制度与留任机制,拓展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适用范围,联合“硕师计划”“特岗计划”“援教计划”“优师计划”等乡村教师政策,共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我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尚锋,常越.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与乡村教育的“留住机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3-79.

[2]李静美.当前我国乡村教师补充的核心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50-54.

[3]马红梅,孙丹.农村教师劳动力市场的本地人效应:基于甘肃基础教育调查的证据[J].教师教育研究,2019(3):52-60.

[4]李静美.农村公费定向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的内在逻辑[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70-75.

[5]关于做好2022年初中起点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招生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22〕99号)[EB/OL].(2022-05-18)[2022-11-19].http://jyt.hunan.gov.cn/jyt/sjyt/xxgk/tzgg/202205/t20220518_1070053.html.

[6]梁结玲.公费师范生的公共性及其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5):33-37.

[7]陶行知.介绍一件大事——给大学生的一封信[C]//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39.

[8]张应强.谈强化高校办学特色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14-15.

[9]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3-6.

[10]李中国.教师培养供给侧的问题解析与破解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64-69+88.

[11]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2014-02-26)[2022-08-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26/c1024-24474324.html.

[12]罗云,赵明仁.高等师范教育付费主体变更的政策诉求及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8(4):51-57.

[13]朱燕菲,吴东照,王运来.综合评价视域下地方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的质量省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85-90.

[14]赵燕.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生源吸引力分析——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1(1):64-70.

[15]李涛,孙煖,邬志辉.2021年疫情背景下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有何变化?——一项基于2021年和2020年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100-113.

[16]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M].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李风圣,主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译者前言29.

[17]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川教〔2018〕83号)[EB/OL].(2018-06-04)[2022-08-04].http://edu.sc.gov.cn/scedu/c102594/2018/6/4/123730cbf6cd4be78fe528e81ae59775.shtml.

[18]李静美.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205.

[19]郑展鹏,岳帅.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缩小了吗——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9):28-36.

[20]张源源,薛芳芳.“前补偿”抑或“后激励”?——乡村振兴背景下定向师范生违约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6):44-56.

[21]吴东照,王运来,操太圣,等.师范生公费教育的政策创新与实践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89-93.

[22]董礼胜,李玉耘.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J].政治学研究,2010(1):65-71.

[23]杨公安,张学敏.免费师范生教育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及激励约束机制[J].教育与经济,2010(2):42-45.

[24]郝文武,雒强,贺璐璐.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关键指标和特殊措施[J].教育与经济,2022(2):46-52.

[25]曾素林,李娇娇,侯伟浩,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激励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40-44.

[26]蹇世琼,蔡其勇,赵庆来,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语境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内生性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3):51-58.

[27]刘义兵,汪安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逻辑理路、体系契机与发展路向——基于“输入—输出”一体化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22(4):73-82.

[28]杨公安,赵世栋.免费师范生人力资本产权的“双重占有性”及其风险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57-60.

[29]苏尚锋,黄玲芳.引导性回流: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演进的功能逻辑——基于30个省份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文本的分析[J].教育研究,2021(12):131-141.

[30]朱燕菲,吴东照,王运来.综合评价视域下地方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的质量省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85-90.

[3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EB/OL].(2021-03-22)[2022-08-22].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03/22/c_1127242075.htm.

Abstract:The policy of government funded students of local normal colleges is a refere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policy of government funded students of the normal universities affiliated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policy highlights the government logic for promo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logic for serving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ayout, and the market logic of fulfilling social contract obligation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it has encountered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of keeping local government funded normal students, the lack of distinct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low efficiency in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contrac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the following methods: to further increas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help balance the teacher resour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deepen supply-side reform and try to localize the training of rural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contract performance.

Key words:government funded students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overnment funded students of local normal colleges; the policy of government funded students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equ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teachers

(責任编辑:杨 波 郭 芸)

猜你喜欢
公费师范生教师队伍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山西农大成为山西唯一公费农科生招生定点院校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湖南: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男教师 完善补充编制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5:00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