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
鲁迅先生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阅读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学语文教育界经久不衰。中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品鉴鲁迅作品,可以品味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精神。但传统的文本教学束缚了作品解读模式,降低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基于此,本文尝试在群文阅读视域下,对初中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活动进行研究,让鲁迅阅读课堂更好地发挥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内涵。
一、“感受鲁迅先生的苦与乐”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关于“感受鲁迅先生的苦与乐”这一群文阅读主题,主要选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三个文本开展语文阅读活动。从内容上来看,这三篇文章都节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体裁都属于回忆性散文。从结构上看這三篇文章分别代表着鲁迅成长的三个不同阶段,即童年、少年、壮年时期。通过对这三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很容易掌握鲁迅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变化,能全面细致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为后续开展鲁迅作品的群文阅读活动奠定基础。首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运用环境描写描绘出绿绿的草地、飞舞的蝴蝶、悦耳的鸟鸣声、百草园的传说、与少年闰土共同抓鸟等愉快画面,主要讲述“我”在童年时期对某事或某物的渴望,从中体会到“我”童年时期的快乐和忧愁。在这短暂而美好的童年回忆中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童年的向往,轻松愉悦的文本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个文本则侧重于描述作者的青壮年时期的故事,两篇文章着重描述鲁迅先生成长阶段的苦涩。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先生以悲痛的感情基调,将两位“名医”的药引作对比,讽刺并批判了庸医误人、草菅人命的现实社会,也从侧面暗示了“我”的生活经历以及心理变化的原因。而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则直接地表达出“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同胞无知和麻木的悲痛之情,这也从侧面展现出鲁迅弃医从文,用笔杆子战斗的原因。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三篇文章入手,在其中穿插讲述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并体会鲁迅先生一生的苦与乐。
二、“品味鲁迅先生的乡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关于“品味鲁迅先生的乡愁”这一群文阅读主题,主要选取《故乡》《社戏》和《藤野先生》三个文本,并将阅读重点放在文本内容联系、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的比较三个方面。从《社戏》入手,文章主要对平桥村、“客”、掘泥鳅、赵庄、跳船拔篙、归程偷豆等人、事、物进行描绘,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图,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喜爱和留恋。从文本内容出发,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戏》中表达更多的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农民质朴、纯良精神品质的赞美。然而从写作背景来看,《社戏》一文从侧面生动传神地浸润出鲁迅先生浓浓的乡愁。可见通过单篇阅读,学生很难全面感受到文章的写作要义,也就无法直接体会到鲁迅的家国情怀。为此,在评析完《社戏》一文后,需要利用群文阅读模式,对《故乡》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进行阅读和解析,并分别从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入手,切实体会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故乡》一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如作者将碧绿的瓜田与萧索的荒村作对比、将隆重的祭祀与易主的老屋作对比、将刺猹的少年与迟钝的木偶作对比,表达出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而《藤野先生》一文更是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将藤野先生生活上的“粗枝大叶”与后期对学术上的“一丝不苟”形成鲜明的对比,先抑后扬地表现出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鲁迅先生通过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侧面表达出对祖国的忧思之情。《社戏》《故乡》和《藤野先生》三篇文章都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乡愁,却处处有不同。《社戏》运用轻快的环境描写表达出作者的乡愁;《故乡》运用冷峻凝重的艺术风格表达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侧面表现出情切;而《藤野先生》则是运用平实感人的艺术写作风格表现出作者的国忧。在以“品味鲁迅先生的乡愁”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将三篇文章的乡愁设为同,将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设为异,生动运用比较与联结的群文阅读思维结构,将文本之间形成新纽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现出鲁迅先生不同层面的乡愁,帮助学生建立意义空间和思维想象力。
三、“析偷见质”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关于“析偷见质”这一群文阅读主题,主要选取《孔乙己》《故乡》和《社戏》三篇阅读文本,并以“偷”为切入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比较法是群文阅读教学法的核心,通过比较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多篇文章的异与同。以这三篇文本为例,虽然每篇文章都有描述“偷”,但是偷的对象、偷的方法以及偷的结果都大有异处,通过勾画三篇文章的人物形象以及“偷”的相关内容(包括“偷”的性质和特点)能够很好地了解鲁迅先生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意图。首先,从《社戏》这篇文章出发,作者表面上是说“我”的童年伙伴,实际上却是明贬实褒,描绘了童年伙伴热情、纯真的形象,表达出“我”对美好友情、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其次,阅读《孔乙己》和《故乡》这两篇文本。在《孔乙己》中作者运用“窃书不算偷”以及孔乙己的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孔乙己这一拥有自尊且迂腐愚昧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形象。而在《故乡》中,作者运用“絮絮”“慢慢”“顺便”等几个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惯偷”“强偷”和“肆无忌惮地偷”的杨二嫂形象,描绘出当时社会背景下贪婪无耻、自私自利的市井小民的形象。结合文本的三处“偷”,学生能够发现三篇文本的异与同。在分析完三篇文本的感情色彩后,需要结合作品,继续探究文本的内在价值,这就做到了“析偷见质”。结合三篇小说的社会背景分析三种不同的“偷”的社会根源。在阅读《社戏》时,学生能够感悟到作者童年时的幸福与美好。而在《孔乙己》和《故乡》中则尽显人性的丑陋,杨二嫂为何会从“豆腐西施”变成如今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孔乙己又为何从一名身材高大的书生变成一个既不懂营生,又好吃懒做的废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影响。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对《社戏》《孔乙己》和《故乡》三篇文章进行阅读和解析,了解三篇文章“偷”的异同,再“析偷见质”,共同探究文章的社会背景,着眼于“偷”,亦褒亦贬,形象化地展示了社会的缩影,以及生活中的人情冷暖,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声声“呐喊”,字字锥心。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领域的又一革新。相比于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模式,群文阅读更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主题感受文本的内容与价值。将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阅读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全面地认识鲁迅,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的语言魅力和精神实质,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龙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