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野下的叙事散文教学

2023-05-30 08:53周思思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菊花意境散文

周思思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缔造美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美育是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举措。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叙事散文以流畅优美的语言、纯朴细腻的感情、富含深邃哲理的意境,带给学生别样的阅读感受,在语言、思维、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审美因素,成为落实审美教育的良好媒介。探索美育视野下的叙事散文教学,有利于我们找准“美”的关键点,更好地发挥语文教材的美育功能。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文字质朴、情感浓郁的叙事散文,教学时可以通过感知文章脉络、品读语言特色、 赏析深邃意境、领略母子之情、体悟深刻哲理等方面,引领学生在深刻体会散文魅力的同时,发挥出审美教育的张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整体感悟,领会文体之美

形散神聚是散文最突出的文体特征,“形散”是指散文在整体结构和表达方法等方面比较随意,没有定式;“神聚”是指散文会围绕一个中心表达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应从散文的文体特点出发,注重整体感悟,让学生掌握学习散文的最佳方法。

《秋天的怀念》是作家史铁生在1981年创作的,那年史铁生才30岁,可是却因为双腿瘫痪不得不回家疗养,原本生龙活虎的青春年华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他变得暴怒无常,此时他的母亲也因非常严重的肝病疼得整夜睡不着觉,但母亲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当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后悔万分,写下此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课堂上,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属于什么类型的文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能不能把题目《秋天的怀念》改为《怀念我的母亲》?学生在阅读以后,很容易就能发现课文以记人叙事为主,表达的主题非常明确,属于典型的叙事性散文体裁。课文主要讲述了身缠重病的母亲,不顾自己的病情,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全文语言质朴,似乎没有精心雕琢,却句句如泣如诉,饱含真情。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母亲对“我”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四件小事上:当“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整篇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的层次来安排,结构非常清晰。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终一致认为:虽然课文所讲的内容是作者对自己先前不了解母亲病情的后悔以及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但是把题目设计为“秋天的怀念”,一方面是因为母亲逝世的时候正是秋天,文章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利用秋天的菊花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浓浓的爱;另一方面用“秋天的怀念”做题目,更具有美感,更容易让作者一到秋天时就怀念起母亲。

从课文的整体出发,学生弄懂了以上这些问题,就能很快抓住这篇散文的形和神,初步感知散文特有的美感,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变得顺畅很多。

二、推敲词语,感受情感之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叙事性散文的特点从头到尾都在叙事,其中蕴含的情感正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推敲其中的关键字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文中袒露的真实情感。

《秋天的怀念》中的词语使用十分精准,如课文一开始,作者就交代了自己脾气的暴怒无常。“暴怒”是指突然间爆发出来的非常的愤怒,是没有预兆的发怒,“砸”“摔”两个动词具体表现了作者的坏脾气。联系作者的病情,不难理解此时的他是多么的绝望、多么的痛苦。此时的母亲只能“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躲”是为了让儿子尽情地发泄,期待儿子恢复平静,“听”是在担心儿子发泄的时候发生意外,当儿子平静下来,她会悄悄地进来,轻声安慰儿子,从母亲的这些动作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包容与隐忍,感受到她对儿子细心的呵护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她把生活的重心全都放在生病的儿子身上了。当“我”觉得生不如死,“狠命地捶打”残腿的时候,母亲会立即“扑过来”“抓住我的手”,两个动作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担忧和爱护。由于作者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悲痛情绪中,所以一直没有察觉出母亲的病,这既说明了母亲为了照顾儿子强忍着肝病的折磨做出了超常的努力,也暗示了母亲溘然离世的原因,更为自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尽悔恨做了铺垫。母亲对“我”的关爱还表现在当“我”看到窗外落叶飘零时,她会“挡”在窗前。为什么“挡”?这是母亲有意的一个动作,窗外萧瑟的秋风容易让人悲观消沉,她怕儿子触景生情再次自暴自弃,想用瘦弱的身躯挡住儿子对生活的绝望,她是在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儿子树起“好好儿活”的信心。当母亲被送去医院时,“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一句写出了“我”对母亲病情的一无所知,“竟”字写出了作者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失去母亲的肝肠寸断和追悔莫及。假如时光倒流,能再给作者一次机会,他肯定不会再对母亲大喊大吼,肯定会体贴关心孝顺母亲,可是现在只能抱恨终天,怎不叫人自责万分?

散文中的情感渲染一般都比較强烈,用心品读这些关键词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她对儿子那种绵绵的爱,深沉的爱让人为之落泪。引领学生推敲这些字词,易于领略到散文中流露的真情美。

三、朗读课文,感受语言之美

叙事散文虽以记人叙事为主,但与记叙文相比,描述的语言更为精准凝练,表达的情感更显细腻独特。朗读是声音对文字的解读,是感受语言之美的最直接的方式,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品味语言文字在表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外在节奏美和内在韵味美。

《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字数不多,却有很多是作者与母亲之间的对话,课堂上先让学生将这些对话整理出来,仔细读一读,思考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和母亲对话时的心情。比如,第1自然段中,“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这是母亲在看到儿子痛苦的发泄以后说的话,这个看似非常普通的提议,实际上饱含着母亲的良苦用心,她之所以这样提议,一来是想分散儿子内心的痛苦,二来是想暗示儿子学习菊花在秋风萧瑟的季节中傲霜斗寒的精神。母亲“总是这么说”,从“总是”一词可以看出母亲已经说了许多次,因而在朗读的时候可以把这句话读得格外耐心一些,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之情,而“我”的回答却是“不,我不去”,除了捶打自己的腿以外,还要大喊“我可活什么劲儿”,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他内心的绝望和无助。母亲“扑”过来安慰“我”:“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反复地说“好好儿活”,强调了母亲复杂的心理,此时的她也是病魔缠身,她在鼓励自己要与病魔作斗争,同时也在鼓励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这一自然段的对话将母亲的乐观、坚强与儿子的悲观、倔强进行了对比,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感受语言的表达美。在第3自然段中,当母亲又一次提议儿子去北海看花,可以用恳求的语气来读出母亲对儿子走出痛苦,扬起生活风帆的期待。儿子是勉强地答应,应该用敷衍的口气朗读,但就是这样的回答竟然让母亲喜出望外,因为儿子在她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转变了态度,母亲接下来絮絮叨叨的话语表现出她无比兴奋的心情。所以应该用愉快的声音表达母亲的欢喜。秋天本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对于作者来说是悲伤的,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着瘫痪的作者,但最终母亲却带着不舍离开人世:“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可以读得格外缓慢一些,感受母亲无尽的遗憾以及作者至此才对母亲辛劳一生的顿悟。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文中流淌的真情,尤其是在朗讀母子之间的对话时的分角色朗读,更容易读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母子之情,领略文本语言的含蓄美。

四、研读中心,欣赏意境之美

散文中的“景”是指生活图景,“情”是指思想情感,散文因其具有“景”和“情”交融的意境格外引人注目。散文的意境虽然很美,但一般比较深远,这是散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仔细解读文中描写的意境,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

《秋天的怀念》中的“看菊花”是一根贯穿于全文的中心线:母亲提议“我”去北海看菊花——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我”勉强答应看菊花——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作者一开始就介绍母亲是喜欢养花的,但是自从他的腿瘫痪以后,母亲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只是沉浸在自己命运坎坷的悲伤中,根本没有去考虑。教师可以以此为话题请学生思考个中因素,学生就会明白母亲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儿子身上,根本无心再去侍弄花草。秋天,很多树叶会随着秋风凋零,而菊花却不畏霜寒,迎风开放,开得烂漫,开得芬芳;菊花所呈现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正是母亲想要带给儿子的鼓励,所以母亲一直劝说儿子去看花,就是希望儿子能从凌寒开放的菊花精神中得到启示,鼓起顽强生活下去的勇气。看到儿子盯着窗外树叶飘落的场景时,母亲怕他因此伤感,就央求儿子去看菊花。当儿子勉强答应母亲去看菊花时,从文中对母亲一连串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儿子态度发生转变后母亲是多么的欣喜啊!可遗憾的是,作者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时,母亲却跟他诀别了。母亲的猝然离去对儿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使他幡然醒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含义,找到了人活着的真正意义,所以当又一个秋天到来时,他由妹妹推着去看菊花,他看到了黄的花、白的花、紫红的花,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看到了坚强和自信。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艳阳中菊花迎风摇曳、吐蕊怒放的视频,然后配乐朗诵第7自然段,想象作者在欣赏菊花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和妹妹说些什么。学生都能从这个意境中感受到菊花呈现出来的蓬勃生命力,也感受到这个意境中渲染出的悲壮、深沉的氛围,从而也就理解了作者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理解课文中描写的意境美,学生就与作者有了同感,对作者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会感同身受。

适当地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氛围,在图文并茂中再现文中的意境,能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同时,教师也能让学生从中认识美、挖掘美,从而拨动心弦去创造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菊花意境散文
菊花赞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