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词: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教育孩子做有根之人?
一、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云南曲靖有着悠久的爨文化历史。爨文化是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载,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其精髓是:兼容并蓄、唯才是举、以人为善、包容进取,提倡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万物相生、五行合爨”“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把火烧”,“爨”字独特的五行结构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
作为历史的馈赠,爨文化是曲靖独有的古韵遗风。我们探索着如何将爨文化的醇厚与质朴纳入教育中。曲靖市第二小学秉承“传统文化进校园、诗书礼乐润根魂”的理念,践行“崇文尚德”的校训,形成“包容进取,以人为善”的校风、“严谨治学,乐教善教”的教风、“合作共进,卓尔不群”的学风,以爨文化资源为载体,打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学校文化。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是从一声简单的问候开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认真写好每一个字、每天都能坚持做某一件事情开始。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与教师身体力行带给孩子的温度与情怀。我们怎样做到说话让人喜欢,做人让人信服,做事让人感动,这些皆要靠教育点点滴滴的渗透与启迪。
树立人人皆能成才的育人观,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自然之性,这样才能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教育不是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要培养真正的有情怀的人,需要教师的情怀与温度。科技再发达,科学技术也永远代替不了教师的教育温度。
王阳明的心学所强调的是人人可以成为圣贤,换言之,社会上有很多种职业、很多个岗位,每个岗位皆有可能出圣贤。当一个人的心灵干干净净,不自私自利,心里没有偏见、狭隘、嫉妒、虚荣、攀比等弱点,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力所能及地做好工作,利于社会,成全别人,这就是圣贤境界。“学霸”毕竟是极少数人,做不了“学霸”,做一个热爱生活、努力学习、踏实工作的、有趣的普通人,孝敬父母,友善待人,积极向上,尽享人生乐趣,也是一种选择。学校实行的爨娃星评级体系,就是尊重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的喜悦、学习的乐趣。
二、读经典,诵经典
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为提升学生的学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积极推广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养分。
每周背诵一篇经典作品,六年就可以积累约三百篇。教师利用晨读、午读等时间,让学生诵经典。在曲靖市第二小学的校园里,处处回荡着诵读经典的声音。
学校研发的校本教材《新芽》《幼苗》《花蕾》《成长》《硕果》,数百篇文章中的每一篇经典,就是一轮小小的太阳,温暖而明亮,让学生拾级而上,终有一天到达雄伟的山峰,去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感受泱泱中华文化之魅力。
足够多的语言积累与应用,可以促进人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加深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生命的质量。
小到每一个家庭,大到我們的国家,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然后才是人才、栋梁。
当下,“双减”无疑是热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教育改革举措之一,旨在通过一个小切口的改革撬动中国人才培养方式的整体性变革。
“双减”的实质是变革我们当下的育人模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回归大自然,到运动场、户外,寻找乐趣。
的确,“双减”以后,有的家长担心考试、升学,十分焦虑。其实,“双减”减的不是成绩、质量,减的是学生、家长身上过重的负担与禁锢,“双减”的实质是真正回归教育本质,提升孩子的成长质量。
课程是教育落地、落实的重要载体,规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水平。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后,学校力求从挖掘课程价值、突出学生主体、强化教师主导三方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针对课后服务,学校力求从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科学性、时间的合理性、校内外的关联性、发展的持续性、学段的差异性、实施的创新性、评价的全面性等方面开设课程,确保课后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优,学校还将课后服务纳入整体育人系统,融入育人理念、办学特色、学校治理中,切实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