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君
散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文体之一,自散文成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以来,对散文的阅读学习引起了学生的高度重视。其中“分析句段作用”类试题在高考试卷的散文阅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散文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在高考题型中,句段结构分析题往往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要求考生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通常采用“直接考”(直接要求分析句段在结构中的作用)与“综合考”(把结构分析与内容、主旨、表达技巧等放在一起综合考查)两种形式。
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也是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句段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例如首(句)段,具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铺垫、衬托、渲染”等作用;中间句段,具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深化、扩展、丰富内涵”等作用;结尾句段,具有“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升华、强化”等作用。反复出现的句段则具有“突出主旨、强化感情、前后呼应”等作用。
解答句段的作用类题型可以采用“三分析”法和“四关注”法:
“三分析”法:一是在审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分析该句段所写的具体内容和表达上的特点;二是根据该句段所处的位置,通过阅读句段本身来分析其在上下文中的语境;三是围绕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作用。
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运用“四关注”法:一是句段位置,二是答题方向,三是提示或暗示性语言,四是变式提问。例如“第××段中叙写了……,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第××自然段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结合上下文,分析第××段的作用”等。其中“答题方向”最为重要,如果是笼统地问“有……作用(好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则为综合性提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读者感受等多角度回答;如果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从文章结构上作答即可。
【真题演练1】
(202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
谢 冕
⑤老北京有很多食品是我所怀念的。最怀念天桥街边的卤煮火烧。记得是五十年代吧,去天桥看戏,在街边摊上吃卤煮火烧。昏黄的油灯、冒油的墩板、冒着热气的大海碗,使北京严寒的冬夜也变得充满了人间的温情。那气氛、那情调,现在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让人怀念的当然不只卤煮火烧这一端,还有北京的打卤面、羊杂碎汤,还有三分钱一只的大火烧。这些让人怀想的北京土产,是最本色、最接近平民的廉价食品,现在都找不到了。现今即使在郑重标出“老北京”的哪家食肆里发现它们的痕迹,那多半也是“搽了雪花膏”的,它們早已失去了那种粗放的、不加修饰的平民本色和传统韵味了。
⑥在我的家乡,秀丽的闽江流过我的城市。那江水滋润着两岸的沃野,亚热带的花卉开得茂盛。福建是花乡,又是茶乡,茉莉花、白玉兰花,还有珠兰和含笑,这些都是熏花茶的原料。花多了,就缀满了妇女们的发间和衣襟。记得当年,母亲的发髻最美丽。那时母亲年轻,她每天都要用很多的时间梳理她的头发。梳毕上了头油,她总要用当日买到的新鲜茉莉花串成一个花环,围在她的发髻上。姐姐也是,她不梳发髻,那些花就缀上了她的旗袍的衣襟。这就是南方,南方有它的情调。而北方就不同了,北京带卷舌的儿化音,胡同里悠长的吆喝声,风铃叮当的宫殿下面夏日慵懒的亭午,还有在凛冽的冰雪和漫天的风沙中挺立的松槐和白杨。南方的秀丽和北方的豪放,南方的温情和北方的坚定,南方的委婉和北方的强悍,其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差异,需要用极大的毅力和恒久的耐心去适应。幸运的是,我适应了并爱上了北京。
⑦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我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阅读它,也只是一种似是还非的懵懂。我生得晚,来不及赶上在北大红楼的教室里找一张书桌,也没能赶上用稚弱的声音参加民主广场上的呐喊。但我认定我是属于它的。百年前,巴黎和会所引发的抗议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那一场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展开的抗议运动,最终触及了对于文学乃至文化的变革,从而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再生写下了壮丽的篇章。这一切气贯长虹的思考和行动,就是发生在我如今处身其中的这座城市的。由此上溯,十九世纪末叶,也是在这座城市里,有了一次要求变革而爆发的维新运动。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惨痛的流血事件,康梁出走,六君子弃市,这一切,我都未曾亲历,却都是我幼小心灵上的一抹壮烈和绮丽。
(节选第五、六、七段)
问题1:作者在文章第六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方法运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语段作用的能力。运用“三分析”“四关注”策略,首先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大意,然后找出句段的位置,再归纳第六段的中心思想,最后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着重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概括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从内容上看:第六段描写了闽江滋润下的家乡福建气候温润,鲜花盛开,尤其写了母亲和姐姐戴花的情景——“那时母亲年轻,她每天都要用很多的时间梳理她的头发。梳毕上了头油,她总要用当日买到的新鲜茉莉花串成一个花环,围在她的发髻上。姐姐也是,她不梳发髻,那些花就缀上了她的旗袍的衣襟。”这段回忆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同时照应了最后一段“它在我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中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提示了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来源。本段侧重描写家乡风物,写“秀丽的闽江流过我的城市。那江水滋润着两岸的沃野,亚热带的花卉开得茂盛”,写“福建是花乡,又是茶乡,茉莉花、白玉兰花,还有珠兰和含笑,这些都是熏花茶的原料”,写“花多了,就缀满了妇女们的发间和衣襟”,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同时也照应了前文第二段的“还有一种心灵和情感的阻隔”,与之形成了呼应。
②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侧重写福建家乡的风物情调,写闽江、写鲜花、写妇女戴花的习俗;它与上段介绍老北京的卤煮火烧、打卤面、羊杂碎汤、大火烧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饮食,以及下段写北京的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等厚重历史相互照应,共同构成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而从饮食到家乡风物再到历史文化,又呈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其中写家乡风物的段落正好处于这份文脉的中段。第六段写家乡风物,其实是写自己性格的本源,自己由灵动而飘逸的南方来到古朴厚重的北方,对这座城市从最初的生疏,到最后的认同,“它的语言、它的气候、它的居住、它的饮食、它的情调,都和我的生命密不可分”,乃至于最后“再造”,使得“多汁液”的南方人的性格“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北京成了“我”的精神家园。第六段对家乡的描写很好地烘托了“融入”和“再造”这一主题。
最后整理要点,综合作答:①这段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也提示了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来源。②总结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与前文“心灵和情感的阻隔”相互呼应。③这段文字侧重写风物情调,上接饮食生活,下通历史底蕴,是全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的中段。④很好地烘托了“融入”和“再造”这一主题。
【真题演练2】(202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和父亲
万 方
⑦他能闻到青春的气味,能闻到各色各样的人的气味。对人的兴趣已深入他的骨髓,用他自己的话说:“人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人又是非常宝贵的,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
⑧从某种角度看,蘩漪就是他的化身,是那个被层层外壳包裹着的最真实的他,果敢阴鸷。我爸爸,终其一生都有一只鸷鸟在他心中扇动翅膀。他脆弱,胆子小,异常敏感,经常是悲观的,但同时又是凶猛的、热烈的,不达极致不甘休的。
⑨记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第三版《雷雨》,他不能去看,我去了。第二天去医院看他,一见面他张嘴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样?”不可能误解,他问的是演出效果。我告诉他很好,剧场里很安静,静得能听得到一根针掉到地上。我绝不是想说好听的让他高兴,现场气氛的确如此。“你觉得还站得住?”他又问,显然是期待一个肯定的答复。可我偏偏不想顺着他说,反问:“你说呢?”
(节选第七、八、九段)
问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方法运用】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句段作用的能力。 运用“三分析”“四关注”策略,主要通过解读第8段的关键句,同时要联系前后(第7、9段)两个段落中的相关语句,从全文的写作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首先,结合第⑧段关键句“从某种角度看,蘩漪就是他的化身,是那个被层层外壳包裹着的最真实的他,果敢阴鸷”可知,这与第⑦段的关键句“人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人又是非常宝贵的,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相衔接,进而自然地写出父亲“果敢阴鸷”的性格。
接着,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深刻理解和对父亲作品的肯定态度;“我”对父亲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也是读者对作者的理解,展现出“我”与父亲独特的相处关系,为下文第⑨段的回忆“记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第三版《雷雨》,他不能去看,我去了……”做了充分的铺垫,同时也引出下文父女间有关《雷雨》的艺术价值的讨论。
最后归纳整理,综合作答:第⑧段緊承第⑦段父亲说到文学创作问题,很自然地借《雷雨》中的人物蘩漪,写出父亲果敢阴鸷的个性,既表现出女儿对父亲深刻的理解,也暗含了对父亲创作的肯定;将视角扩大到读者看作者,表现出独特的父女关系;引出下文父女间有关《雷雨》的艺术价值的讨论。
总之,高考散文阅读主观题“句段作用”类题型答题时要有全局意识和语境意识,先整体(了解全文大意),后局部(具体句段),再联系具体语境分析。分析结构时要着眼于全篇;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回答,既不能遗漏题干中要求的要点,也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遇到没有把握的问题,如不限定字数可围绕题旨尽可能多地陈述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