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题
文 题 展 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韩寒《后会无期》)
这句话在“知乎”平台上引起了许多探讨,有共鸣也有争鸣。有人说,还是个人对道理的认知水平不够吧;有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行动起来才真难啊;还有人说,大道至简,多则生乱嘛;也有人说,莫非是我们对“过好”有什么误会……那么这句话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呢?
请以“道理与人生”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2022年秋季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卷作文题)
思 路 点 拨
这道作文题亮点颇多。一是选材新颖。材料贴近高中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二是开放性较强,留给考生发挥的空间很大。只要围绕话题来写,考生就可以畅所欲言,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三是审题难度不大,材料通过展示网友观点的方式给了考生重要提示。如果在审题上存在障碍,考生可以在这些观点的启发下立意,并展开进一步思考。这样,他们写出一篇佳作并不难。
一、总体分析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听过许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一生的疑惑。针对这种疑惑,材料第二段借网友之口总结了原因:前三种看法从“道理”这个维度,分别就认知水平、行动和选择三个方面展开探讨;第四种看法从“人生”这个维度,就“过好”人生的个体理解差异上作出思考。
二、分别讨论
1.认知水平上,因对道理的理解、领悟程度不同,人所受到的启发和指导自然也有差异。不管是主观意愿上不重视,还是客观智识水平不够,一个人对道理认识不够,甚至曲解道理的意思,他当然无法在道理的引领下过好人生。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若因人认识不足而对道理弃如敝屣,这样肯定是无法发挥道理的作用的。
2.行动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对“道理”一样适用。知易行难,一个人即使深刻领会了“道理”,也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若他只限于空想,缺乏实际行动,那道理再好对他来说也是无益的,“闻道”与“不闻”的差异就没有那么大了。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若对道理信得不笃实,行得不坚定,指望人生仅因多懂几句至理名言而彻底改变,这样的人无异于痴人说梦。
3.选择方面,道理可能很多,但值得恪守并终生奉行的往往不多。有的道理指向安身立命的基本方向和态度,指向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涉及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这些是“大道”;有的道理是投机者的浅薄经验,有的道理是庸俗者的一孔之见,这些或许能让人获一时之利,但无益于一个人的成长和长远发展,它们属于“小道”。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小道”也必不可少,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道理“多則生乱”,知道太多道理反而导致人选择困难。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道理可能很多,需要擦亮眼睛、独立判断,有所甄别,才能行稳致远。
4.人生理解方面,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道不同,不相为谋”。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对功利至上者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喜好阿谀奉承、行事虚伪的人一定为正人君子所不齿;韩愈对“鄙夷从师学道”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若不去考虑一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笼统地谈人生过得“好”还是“不好”是没有意义的,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从这方面进行论述。
实际上,“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这个“魔咒”是可以破解的。写作时,考生一是要注意“道理”的来源问题,二是要关注自己的修行问题。一个人过不好这一生,不能怨“道理”。对道理人应该活学活用,而且要做到知行合一,听过和做到是两码事。世事如棋局局新,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数不胜数的道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制宜地对道理进行扬弃,善假外物,踏实过好人生!
下 水 作 文
道不远人 穷达在我
刘小俊
韩寒的感慨令人唏嘘,但我们若指望“闻道就能过好一生”,这种想法未免痴妄。且不说道理分大小,闻道有深浅,一个人际遇的穷达又哪里是道理能决定得了的?更何况,“过得好不好”涉及人生理解,每个人的观点也可能不一样。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听道理”固然无法保证“过得好”,却是规避人生风险的有效方式,是阅世、成长的必然过程,是丰富经验、汲取智慧的自然路径。“道不远人”,我们要保持对师长教诲的虔诚、对文化经典的敬畏、对探索真理的热忱,要以身证道,不拘泥于得失,方是对道理应有的态度。这样,人生未必因此多姿多彩、亨通无阻,但我们一定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道理,无论源于书本还是出自他人之口,都是一种间接经验,是特定“三观”下对人对事的看法,需要人深刻领会并付诸行动后才能起到指导作用。如果把“过得好”定义为功利上的满足,听正确的道理并创造性地锐意笃行,当然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帮助我们过好这一生。周处闻陆云之道后改过自新,终成长为后人敬仰的忠臣孝子;马云、任正非等企业家学习和推崇稻盛和夫的经营之道,从而破解了经营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可见,打破思想壁垒、提升认知能力确实对一个人有醍醐灌顶之效。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被动闻道所得有限,主动践行大道方能充分发挥道理的价值。彻悟已属不易,力行更见功夫。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如果一个人沾沾自喜于所学的点滴“鸡汤”,自鸣得意于所学的语录,而不能对那些道理“敛于心、讷于言、敏于行”,那么那些“金玉良言”对他来说又有何益?曾国藩谨守庭训,服膺理学思想,军务繁忙之际仍然修习日课不懈怠,终成为一代“中兴名臣”;焦裕禄笃信共产主义,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底,成为人民的好公仆。我们在抱怨“过不好这一生”时,不妨以前贤为镜,自省得失,“闻道”则行之,方为知“道”。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要面对数不胜数的道理,一个人若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缺乏质疑精神,就很有可能被“俗谛”带偏。如果有人以某类成功学书籍为圭臬,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类的乡愿之说为教条,那他的思想又何以致远?他的人生又怎能让人以“好”来评价呢?
这一生过得好不好,属于一个人的内在感受。盗跖暴戾恣睢、横行天下,竟以寿终,他的一生怎能说好?颜渊偃蹇不遇、迍邅一世,死后配享孔庙,被尊为“复圣”,他的一生又怎能说不好?因此,闻道修德,明心见性,笃行入世,实现自我,才应是评价一个人一生过得好不好的标准。学习正道,身体力行,但求无憾于己,无愧于心,君子方能成就美好人生。
【点评】
立意准确,思想深刻。文章紧扣“过得好不好”与“听道理”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正道”的指导价值,但更强调人要自觉追求“正道”、践行“正道”的观点。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先运用周处和马云等的例子阐释了“道理”与“人生过得好”的关系,然后肯定践行和独立思考的价值,最后强调“学习正道,身体力行”,整体层次清晰,有一定的思考深度。
针砭时弊,有的放矢。文章能够针对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的问题,强调独立判断、恪守大道的可贵,直击社会痛点,有一定的启发性。
优 秀 作 文
道理虽有益 生活在人为
莫博羽
韩寒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中的一句话点燃了关于“道理”与“人生”的争论,一时间众说纷纭。一直以来,我们被教导要多学习一些道理,但仅凭几句话、几则故事就想过好一生,未免太不现实。许多道理来源于古今中外圣人先贤们经验的浓缩,可以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但闻道只是前提,如何运用与发挥,却在于人怎么去行动。
当今世界,道理可以说是多不胜数,人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择其善者而从之”,那么就算“广闻大道”,也不一定能过好这一生。若一个人在选择上就迈错了步子,人生之“好”又从何谈起呢?
既然说许多道理来自前人经验,那其内容就必然受时代以及人的阅历的局限。我们運用它们时,需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否则,我们可能因不知其本质内涵,而行事终以失败告终。我们如果能够深刻理解其中内涵,行事必然会有所不同。可见,只有一个人勇于思想破冰,学会深入理解转化,道理才对人有引导之效,否则闻道再多也无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只有践行大道,身体力行,才能发挥出大道之用。一个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自鸣得意、高谈阔论,这与纸上谈兵何异?想当初,国外某些研究人员安于现状,高呼水稻无法杂交;而袁老躬身下田,以实践出真知,让杂交水稻横空出世。空谈道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躬身实践方显真章。与其抱怨生活未因懂道理而变好,我们不如想想自己是否曾亲身实践过。
不可否认的是,有人秉持信念,兢兢业业奋斗一生,也并未获得地位和名声,但这并不代表他的生活就过得不好。事头上,生活过得好还是不好本就是人的主观感受,与外界评点无关。你看那严监生,腰缠万贯却一毛不拔,终其一生未对社会有所作为,这样的生活怎能说好。相反,颜回安贫乐道,一箪食一豆羹,得孔子褒扬,他的一生又怎能说过得不好?其实,一个人秉持正道、躬身行动,实现自我价值,人生何尝不美好呢?
再看韩寒的感慨,闻道固然重要,但对道理的选择、甄别、理解、实践,哪个环节不需要人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对于道理的态度比道理本身更为重要。一生过得好不好也取决于人自己的认识。因此,不要轻易否定道理的意义,诸事更在人为。
【点评】
聚焦任务,立意准确,脉络清晰。文章紧紧围绕“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展开论述,每一段都能落脚到“闻道”与“人生过得好不好”的关系上,写作有任务意识;立意上,作者充分肯定了道理的积极意义,也对观点成立的条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限制,论述思路清晰。
内容丰富,论证充分,有针对性。在围绕观点展开充分说理的基础上,文章引用了丰富的事实论据,论述有一定的说服力。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深入认识到说这句话的人在价值观念上的迷茫处,能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消极思想展开批驳,激浊扬清,对读者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