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然而,一日活动包含幼儿从入园到离园的一切活动,要想将每个活动都安排得科学又精彩,同时将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衔接安排得轻松又紧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发挥绘本在一日活动中的作用,力求通过绘本来创新活动的设计,优化活动的实施,使幼儿在绘本的辅助下,更好地参与到各项“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活动中,让幼儿在绘本的影响下快乐学习,在书香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一、用绘本“定规矩”,培养规则意识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之上。同时,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也需要逐渐养成规则意识,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然而,在一日活动中,当教师反复强调规则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以下“副作用”:有的幼儿习惯了教师的提醒,逐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主动遵守规则的意识;有的幼儿在教师的反复提醒中产生逆反情绪,会故意破坏规则来吸引教师的注意并表达自己的不满;还有的幼儿在教师的反复提醒中容易产生紧张情绪,做事畏首畏尾,缺乏自信。上述问题的出现向我们表明:教师强制性地“定规矩”并不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发挥绘本的作用,让学生通过阅读绘本,了解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以及如何遵守规则。
例如,在一日活动的户外活动时间里,教师会带领幼儿打秋千或者滑滑梯。剛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自觉排队,井然有序。玩得高兴了,就会有幼儿不自觉地破坏规则,随意插队,导致活动陷入混乱。于是,在一次户外活动之前,教师先带领幼儿阅读了《排队啦,排队啦》这本绘本,并跟幼儿发生了下面的对话:“绘本里面,小蚂蚁会干什么?”“排队!”“鸭宝宝会干什么?”“排队!”“那我们小朋友呢?”“也会排队!”“好,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我们的小朋友到底会不会排队。”就这样,教师通过绘本的巧妙应用,使幼儿自己给自己“定了规矩”。在那一次的活动中,果然幼儿排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大大提高了,规则意识得到了培养。这个案例向我们表明:教师通过利用绘本“定规矩”,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从而在提升幼儿社会适应力的同时,促进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用绘本“养习惯”,优化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够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能够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为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基础。那么,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当幼儿出现吃饭挑食、拒睡午觉、不讲卫生等不良习惯的时候,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呢?教师不妨发挥绘本的育人功能,让幼儿在绘本情节的引导下,在绘本人物的影响下,优化生活习惯,实现健康成长。
例如,每天的午餐时间,教师都会发现有小朋友把蔬菜剩在盘子里。此时,如果教师勒令幼儿必须吃完盘中的蔬菜,显然会影响幼儿的情绪,不利于幼儿的消化。同时,这也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幼儿养成爱吃蔬菜、均衡饮食的良好生活习惯。于是,有一天,教师利用上午的时间,带领幼儿阅读了《爱吃青菜的鳄鱼》的绘本,并组织幼儿进行绘本剧演出。在表演过程中,医生(老师扮演)夸奖小鳄鱼(幼儿扮演):“因为你爱吃青菜,所以青菜里面的小精灵已经帮你把肚子里面的细菌都赶跑了。现在,你的肚子十分干净,十分健康!”听了“医生”的夸奖,“小鳄鱼”的脸上露出了骄傲而得意的神情。于是,到了当天的午餐时间,所有幼儿都化身“小鳄鱼”,狼吞虎咽地吃起了青菜。更让教师感到欣慰的是,“小鳄鱼”的故事在幼儿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往后的几天里,幼儿都争抢着吃青菜,实现了青菜“光盘”。渐渐地,幼儿不再排斥吃青菜,并慢慢养成了主动吃青菜的好习惯。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绘本带给幼儿的体验是直接的,同时带给幼儿的影响也是持久的。因此,绘本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绘本的这种优势,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用绘本“创情境”,提升教育品质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集中教育活动是幼儿学习知识、获取经验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充满童真趣味与生活气息的情境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学习知识、获取经验。那么,教师如何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营造符合幼儿认知、贴近幼儿生活的情境呢?教师不妨发挥绘本的作用,使幼儿先融入到绘本情节中,再进入活动情境中,从而实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例如,在以“图形认识与拼接”为主题的小班数学集中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幼儿认识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三种图形,并初步了解三种图形的特点。为了帮助幼儿营造生动而有趣的活动情境,使幼儿沉浸其中,在知不知觉中展开关于三种图形的观察与学习,教师为幼儿引入了《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这本绘本。于是,幼儿跟随绘本的情节,踏上了探险之旅和学习之旅。当教师读到:“圆圆的小石子儿,要是你们能变成老鼠听我说话该多好啊。”的时候,所有幼儿的小眼睛都赶紧滴溜溜地转起来,在绘本中寻找圆形的小石子和圆形的小老鼠;当教师读到:“三角形饼干啊,变成尖尖的锯吧!”的时候,幼儿的小眼睛紧紧盯着绘本上的三角形,并且在脑海中想象它变成锋利的锯子,锯开东西的场景;当教师读到:“方方正正的砖头啊,变成勇敢的大狗吧,耶!”的时候,一只方头、方身、方尾巴的小狗马上浮现在幼儿的眼前,出现在幼儿的脑海……就这样,幼儿跟随哈哈阿姨经历了一场探险,也认识了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三种图形。显然,教师借助绘本,为幼儿搭建了介于想象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使幼儿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种既充满魔幻又贴近生活的情境之中,展开主动的观察与思考。这样一来,教师大大增加了集中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同时提高了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能够学习更多知识、展开更多思考、获得更多体验。
四、用绘本“找话题”,锻炼交际能力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社交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活跃的言语交际环境,使幼儿享受与人交流的乐趣,培养与人交往的自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抛出一个话题让幼儿讨论,或者创造一个机会让幼儿交流的时候,很多幼儿却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绘本来帮助幼儿“找话题”,从而激发幼儿表达的热情,锻炼幼儿交际的能力。
例如,午睡之后的幼儿,正处于“精力值”已经恢复,但“体力值”还没有“激活”的状态。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安静地读书”和“热烈的讨论”两项活动,帮助幼儿完成由睡梦到清醒的过渡,为幼儿接下来的游戏活动做好准备。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为幼儿的言语交际创造机会,使幼儿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沟通。比如,午睡过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阅读《竹篱笆和牵牛花》这本绘本,然后向幼儿发出感慨:“竹篱笆和牵牛花因为有了相互的帮助和陪伴,共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见,帮助和陪伴是多么重要啊。”此时,还没完全从故事情节中走出来的幼儿也不禁跟着教师一起心生感慨,对老师说的话频频点头。于是,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说道:“哪个小朋友愿意跟老师分享一下你跟朋友或者家人互相帮助、互相陪伴的故事?”显然,这个与绘本内容和幼儿生活都紧密联系的话题引发了幼儿的表达欲,幼儿纷纷举手,想要分享自己的故事。借着这个机会,教师又说道:“大家都想分享自己的故事,可是老师只有两只耳朵,听不过来这么多故事呀。不如大家几个人围成一圈,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好不好?”就这样,在绘本的辅助下,教师为幼儿创造了水到渠成的交际机会,促进了幼儿交际能力的发展。
五、用绘本“提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幼儿思维的培养,使幼儿逐渐向更高的认知领域跨越。那么,教师如何寻找培养幼儿思维的契机呢?讓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是一个绝佳的契机。那么,教师又如何从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出发,发现和创造这一契机呢?笔者建议教师能够借助绘本来向幼儿提问,使幼儿在思考绘本问题的时候,促进思维发展。
例如,在阅读《蚯蚓日记》的时候,教师全程以问题为引导来推进阅读进程,并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教师问道:“蚯蚓妈妈为什么说它们钻地道是在照顾地球?蜘蛛要教蚯蚓倒立走路,你觉得它能成功吗?下雨后,为什么蚯蚓一家要呆在人行道上?它为什么说跳房子是危险的游戏……”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幼儿结合阅读中的适度联想和现实中的生活经验,展开了一连串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自觉地开展了分析、推理、总结、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思维的锻炼,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可见,教师通过借助绘本来“提问题”,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培养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跨越与提升。
综上所述,绘本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明德和明理,还能够帮助幼儿明智和明心。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应该尝试通过绘本的巧妙融入和合理利用,创新活动的设计,优化活动的实施,使幼儿在绘本的影响下快乐学习,在书香的熏陶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