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峰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提出,教师应当关注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应的改善。小学语文作为涉及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教师需要关注语文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多层意义,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深入对语文学科的了解。教师也需要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和其他学科的关联点,进一步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迁移理论,推动学生能够对语文学科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升良好的语文探究精神和语文学习能力。
一、知识迁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迁移理论是指学生在某一情境中的学习会影响其在其他情境中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而在语文学科中应用迁移理论便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回想起个人熟悉的事物,进一步帮助个人理解相关语文知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关注到了如何就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仅仅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语句,忽略了学生对语文课文主旨背后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容易只关注到这篇文章中的语句,而不能跳出教材,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就会阻碍其语文思维的活跃,也难以发挥语文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会知识迁移这一方法的话,那么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难以激发个人的学习兴趣,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仅仅只停留在表面,也只能应对常规的考试,而对个人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毫无助益。其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能否学好语文这一门学科,认为学生需要完全透彻理解这门知识的相关内容,才能够进行相应的迁移提高,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持续发展并且与个人实际经验相互关联的过程,教师切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以免学生产生一定的不真实感,避免阻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迁移理论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回忆起个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借由其他知识为个人更好地深入理解语文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做好辅助,可见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帮助的关系。教师可以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每一位学生能够就自己所擅长的学科进行联想记忆,由此一来学生也能够发挥个人的想象创造能力,并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个人的学习思维,有效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从而能够推动个人语文知识学习的深化,也能够加强学生对个人生活经验的累积,加快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知识迁移引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一)增强知识迁移的深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认知
知识迁移的引入是为了帮助学生转变错误的学习思想,借由其他学科知识的引入记忆正确的语文知识。和其他教学方式相比,知识迁移更具有精确性和趣味性。但教师在引入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态度,精选出与小学语文课程知识相关联的其他生活素材,并通过围绕这些素材设计探究性语文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借由这些相关联的知识,回忆起自己生活中已经掌握的知识,推动个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进度。如此一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激发个人的语文思考能力,改变错误的认知,从而提高语文的分析水平。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二课《鸟儿的侦查报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朗读,感悟重点词语和句子,并且在了解有关鸟类的资料后意识到爱护鸟类、爱护环境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可先借由鸟的图片,引入这一节课的学习,并让学生思考:“你们跟着鸟儿侦察想知道些什么知识?”由此激发学生对鸟类这一动物的日常行为的思考。在这一问题的激发下,学生需要初步阅读课文,感知一定的内容,并且寻找鸟儿发回了哪几次侦察报告,这些侦察报告共同的主题是什么?比如在第一份侦察报告的阅读中,学生需要思考“燕子妈妈为什么会哭泣?你能体会出燕子妈妈怎样的情绪?”由此让学生在这一侦察报告的阅读过程中感受亲情的伟大。这时候,有的学生关注到了“死亡”这一词汇,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威胁到了鸟类的生存?”从而将学生的学习目光从语文知识上的学习转移到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思考中。有的学生回答是环境污染威胁到了鸟类的生存,有的学生回答是环境破坏使得鸟儿无家可归等等。那么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入“环境保护”这一话题,为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进一步深化这一节课的主题。此时,学生能够借由知识的迁移,思考环境的保护,更为深入地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从而获得更为深入的学习思考,培养个人的语文学习思维。
(二)筛选知识迁移的内容,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知识迁移这一学习理论,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形成思维发散的能力,并且提高个人综合学习的水平。而教师在开展相关小学语文教学时,不仅需要注意应用知识迁移这一学习理论,还需要为学生进一步筛选知识迁移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思考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之处。由此一来,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知识迁移的学习技巧,能够充分激发个人语文学习的相关兴趣,其也能够在知识迁移的帮助下,形成辩证分析的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相关水平。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課《小英雄雨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激发学生对这一故事的阅读兴趣。《小英雄雨来》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主人公雨来开展的一个故事,雨来凭借其个人聪明勇敢的品质和高强的游泳本领,一起和小伙伴买地雷、送情报,并在抗日战争中为八路军的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教师可以通过列小标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这一故事的主要内容,并且让学生体会主人公在日本侵略者前面威武不屈、英勇抗争的精神,深入总结英雄这一形象。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有关抗日战争的视频,让其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也能够在这一历史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激发个人的爱国情绪,从而了解当时抗日战争的知识背景。学生也能够在这一知识视频的观看过程中,激发个人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和对列强侵略的愤恨之情。为学生了解雨来的故事做好一定铺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流程图带领学生将每一件事情用小标题的方法进行解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了主人公雨来和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引起了个人对语文阅读的注意。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概括说明这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感知雨来的英雄形象。而为了加深学生的整体学习印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聚焦某一个情节进行情境的再现,从而能够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审视雨来各种各样的表现,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也能够概括阅读多人多事的文章阅读方法。此后,教师还可将学生对这一故事的写作技巧迁移到对同类文章的阅读,比如引入《小兵张嘎》《刘胡兰》等英雄故事,让学生能够总结小英雄的形象特点。在这一迁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促使个人的高阶阅读思维落地,并借由红色经典的阅读,激发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把握知识迁移时机,推动学生整合发展
为了真正发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把握相关语文知识迁移的时机。不管是在小学语文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还是讨论语文知识的互动环节中,教师应当及时关注知识迁移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维的发散。由于小学生缺少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恰当的时机推动学生联系个人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从而注意到知识迁移的好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养成一定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方便其提高个人的语文阅读水平,也能够引导学生借由其他知识的了解,转变个人的语文思维,促进个人知识学习的相互迁移。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落花生》的教学过程中,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的父亲借助花生这一事物来进行教育的故事,学生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生活,并且借由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学习花生身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一个“有用的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而理解《落花生》这篇课文所传达出来的主要思想。首先,教师可为学生出示花生不同时期的照片,询问学生这一事物是什么。此时,教师可以以“你们知道花生是怎样生长的吗?”这一问题为主要线索,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花生的成长状态,此时有的学生可能见过花生的生长状态,那么教师可以让没见过的同学猜一猜哪张图片对应的是花生的哪一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将语文学习知识和科学知识进行联系,引导学生能够加强个人对花生这一事物的学习印象。当学生对花生生长状态有所了解后,教师可再提问学生:“花生都长在地底下,那它们与长在地上的蔬菜或是水果有什么不同呢?”由此让学生能够将花生的生长状态与其他植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到这篇课文的中心主旨。教师可先让学生初步阅读,并且就“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四件事情展开研究探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研究特定事件的问题,学生能在小组活动中和他人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在这一知识的深入阅读过程中,教师能够联系花生的相关科学知识,有效钻研花生所代表的形象和其内在的精神。比如有的学生在课文的阅读过程中,认识到了花生的品格,也有的学生不仅认识到了花生不讲究体面的外表这一品格,也延伸到了个人的生活做事上:一个人不能强求外貌,而需要真正落實到实处,做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生活知识的迁移过程中,进一步深度解读课文的主要知识,并形成正确的课文理解印象。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引入知识迁移这一教学理论,从而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限制,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此时学生能够借助知识迁移关注到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充分启发个人的学习思维,在整合联系的过程中提高个人分析辩证的能力。此时,学生也能够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解读语文知识,丰富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与认识,其语文学习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的语文视野也能进一步扩宽,并获得良好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