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习惯

2023-05-30 06:48吴丽萍
考试与评价 2023年1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习惯思维

吴丽萍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学习中,要充分学会质疑和问难的教学方法,做到好答疑善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达到小疑易行、大疑大进的效果。数字、符号、公式、定理,这些枯燥无味的数字不会对学生提起多大的兴趣,如果我们还在课堂上只注重学生对运算掌握的熟练程度、对定义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应用程度,反而往会导致学生把学习数学知识当成任务来学习,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可想而知,培养学生一味质疑和问难的习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教育知识点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

一、创设学生质疑问难习惯条件

北师大实验版初中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中的“有趣的推理”,正好借助这个阶段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对于符号、表格、分类、简单的推理都有一定的理解与认识,因此教材在这个阶段设计这个内容,并借助于表格来进行推理便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要求我们的学生会质疑和问难,在这些质疑和问难中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且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笔者以猜一猜“谁是弟弟”引题,抛出线索,学生质疑:没有信息,怎么猜?接着出示信息一,学生又质疑:这条信息也不能准确判断出谁是弟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质疑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推理需要信息,而且是需要关键的信息。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为学生质疑问难习惯培养创设条件,可以充分调动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特点,争先恐后地质疑,让其学习有目的性,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提高,思维更加活跃。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就会引用很多数学拓展知识,如《认识大数》有《中国古代记录数字的方法》,《重复的规律》有日历、铃鼓、季节等拓展知识。在进行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一课时,课文中记载了古人用石头、绳子等来记录自己收获的事物,笔者让学困生先观察图上知识,思考:如果生活在古代,你会怎样计数?瞬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即觉得有趣,又觉得原来古人学习数学也是有窍门的,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拓展知识,激发他们的质疑问难的兴趣。

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质疑问难兴趣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渐引导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兴趣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二、挖掘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具体为主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有目的地质疑才有能力去解决。同样在这节《有趣的推理》中,在本节课教学中,以情境图导课,这时候就要引导学生阅读信息,阅读后,笔者停留思考的时间:“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吗?”同学们在阅读后会提取关键的信息,找到关键信息,还会帮助同学们理解关键信息的意义,充分提供阅读基础,找出关键信息,关键信息找对、目的明确、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信息找出后,让学生在阅读条件中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在利用阅读基础前,可以有意提醒学生:你阅读以后,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或你发现什么信息比较重要呢?等等,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这样疑问也就随之产生了。

《标准》提出:能初步运用现代生活经验,对各种有关自然界的复杂信息现象作出基本解释,并可以初步、系统地学会用具体的维数概念描述某些现实世界环境中出现的最简单现象。又如提出了: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能同时进行许多简单直接的、有逻辑条有理可循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也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充分给足思考的时间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思考,思考好了以后,让学生去表达。

比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再认识》中,这里的“再认识”就已经明确地告诉大家,这部分的知识与之前的知识有联系又有区分。一个是标准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二是重点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出示三个圆形图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的不同,引导学生质疑,不同在哪儿?区别在哪儿?当学生在讨论中明确了标准与意义的区别后,再来解决“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易如反掌了。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或自主的质疑,充分地激发起学生濃厚的研究性学习之求知欲力和兴趣。

三、提高学生自主质疑问难习惯的方法

1. 合理运用迁移,提高学生自主质疑问难习惯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利用迁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填数游戏》节课中,学生在解决了“挑战游戏”后,设计了“挑战升级”,从原来的三条信息加深到四条信息,由三个问题关系加深到四个,不仅巩固新知识,又迁移解决拓展问题,笔者给足了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表达,不仅把问题解决好,也收获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一书中提到:没有深度学习就不可能触及知识的本质,就不能很好地培养高级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应当激发起学生探究质疑与问难解惑的兴趣主动性,要尽量具有一定科学性、逻辑性、有序性好的特点。教师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不仅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质疑,也可以在求助中质疑问难来获得新的知识技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2. 有目的地备教材,丰富质疑素材

笔者在备教材中,预设的教学目的是借助表格进行推理,会利用排除、分类的推理方法进行解决问题,联系到之前所学的知识,推理其实无处不在。例如“填数”“找规律”,如何让新知识迁移到这些知识中,让学生会在质疑中解难呢?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环节: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争先说出了自己的获得后,师:你还有什么想要告诉大家的吗?学生经过思考后,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是不是以前我们就会推理的问题呀?质疑萌发一点点,也要给予最大的鼓励,给这位学生一个赞后,也激起其他学生思考方向的多面性,总结出推理的应用性及包容性。“质疑”就是学生思维的发光点,教师正确、适时地引导,会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课堂学习有效性也大大有了提高。

思考是学习的核心、灵魂,是人类的天性。思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主动成长。学生往往思考简易、思考断片、思考贫乏。教师借助課堂教学,推动学生思考由外而内不断发生、发展。只有思考,才能更好、更快地发现所学知识的本质规律,深刻洞察知识间的相互关联,重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刺激对问题的敏捷度,提升思考问题的核心能力。而质疑问难就是在思考的背景下,让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福建省名师罗明亮教授在一节示范课《口算乘法》一课教学时,一开篇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乘法口诀就到“九九八十一”呢?他抛出问题后,没有限制学生思考的范围,而是让学生在讨论中去解决问题,学生们毫无拘束、兴高采烈地讨论着,整个课堂活跃,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摩这一节优秀课堂实录后,笔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太呆板,学生也不爱回答,不是因为问题太难,就是问题太简单,学生毫无兴趣,这样毫无学习气氛,学生也就越不喜欢学习数学了。因此笔者在撰写导学案,设计主问题时,尽量设计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而不是按课标的内容,按步就班,在备课时,熟读课标,深刻领会编者意图,把主问题设计得深刻,又不失其趣味,让讨论更加充分、深刻,特别对学生的思维激发会有更多的帮助。

3. 利用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习惯

教师请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能力弱的,也可以请能力弱的学生自由选择互帮互学对象,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有存在感,也让学生有了自信心,深刻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在互帮小组找到推理的突破口后,再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激励及引导上的加强,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有了很多不同的方向。我们在进行研讨课《比的认识》这一课教学时,黄老师利用主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当发现学困生有困惑时,及时请小组长再进行表达,在小组中更好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不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也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与同伴交流中,一般以一个一个谈话的形式轮流呈现出来,这样面对了每一位学生,也让每一位同学有了语言表达的机会。在交流中,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也会产生质疑,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自己想说的内容,而且要对同伴提出的问题、发表的意见产生回应,在不断交流中产生思想的撞击,融合彼此的经验。

质疑和问难都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和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是我们科学思维探究的出发点的一次突破,它本来就是一把思维钥匙,设置它可以去开启我们任何一种思维学科的思维智慧之窍门。没有了质疑与问难,就绝对不会去有一种新东西的思维创造;没有了质疑和问难,也就永远不会去有什么新东西的思想;没有质疑问难就不会有更强的求知欲;没有质疑和问难,就不会有更新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了“质疑”,学生就有“解决”的目的,学习兴趣也就增加了。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习惯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