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敏 汤子怡 丁瑶 李妍 马雨昕
文化产业集群使得经济要素重新组合,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更进一步解决了人们多样化需求等多方面问题。扬州是我国重要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20世纪以来,扬州区域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如何将扬州文化大市的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从而促进区域发展,研究扬州文化产业集群对于补齐扬州区域发展短板,发挥扬州文化资源禀赋,以及促进地区经济的短期增长与区域长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文化产业集群概念界定
1.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
波特(1998)从竞争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群地理上邻近,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中、以彼此的互补性和共通性相联系结合的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于文化产业集群的定义可以考虑综合文化和产业集群两者的共同优势,它是产业集群的一种,又有别于产业集群,它具有产业集群的所有相关属性,又同时兼具自身的文化根植性等独有的特性。也可以理解为文化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种升级与特例。
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大量具有关联性的文化产业企业与单位通过竞争与合作聚合而形成的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地。其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节约企业运营成本、发挥外部规模经济、凝聚区域人力资本和打造区域品牌竞争力来加快区域综合发展。
2.文化产业集群的特征
第一,地理集聚性。首先,龙头企业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将其制度、创新技能、管理措施等生产优势扩散到周边企业,形成一个核心,多点散布的网络群体。再者,文化产业地理位置上集中在一起,可以使互相之间的沟通降低成本。顾客因为该地区同质产品可供选择较多更倾向于该地。由此,产业集聚自发产生。
第二,经济属性。文化产业集群在空间集聚,可以有效减少企业之间的沟通成本,例如因为距离缩短减少运输过程中所花费的费用,企业合同谈判来回交流的成本等。企业之间的集聚也会在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关联系、互相支撑、相互协作,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由此节约整个链条各个环节企业的成本,达到经济属性。
第三,竞争与合作性。文化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协调与合作。大量同质的产业或服务势必会产生激烈的竞争,为了在市场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又会使他们之间产生合作一起研发新的产品与服务,来试图瓜分集群之外的市场。即之间产生竞争与合作性。通过竞争与合作性可以使集群主体之间相互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
二、扬州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扬州主要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研判
1.创意要素扎堆的产业型1.0集聚区
产业型1.0集聚区具有以下特征:在空间维度上,文化产业集群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在产业维度上,园区内的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主题定位不明确;在政策维度上,沿袭了传统的制造业思维,以生产导向型政策为主,部门分割、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的产业扶持政策。目前扬州12个文化产业集群,有8个属于1.0文化产业集群,其中4个属于简单要素扎堆的起步阶段。这四个集聚区内文化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内扎堆集聚,区内以个体和中小型企业为主,彼此间的经济联系松散,具有产业综合体的初级形态。
2.转型升级的1.0-2.0过渡集聚区
1.0-2.0过渡型集聚区的主要特征:空间维度上已经部分突破生产型的封闭式空间,但是开放式互动街区空间还没有成熟;在产业维度上,一是产业主题特色明显,但上下游的产业链仍有部分缺口,二是集聚区的消费功能还不够成熟,文化产业生产要素与市场消费的互动融合属于萌芽阶段,三是围绕主题产业企业间的共生关系,集聚效益初显。扬州8个1.0文化产业集群中,进一步细分,有宝应乱针刺绣文化产业集群、扬州圣诞文化产业集群、扬州西安丰水晶文化产业集群、扬州曹甸文体教玩具特色产业集聚区等4个集聚区属于转型升级的1.0-2.0过渡集聚区。这类集聚区的共性问题:集群规模不大,产業层次不高。企业恶性竞争,分工协作欠缺。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集约程度不高,市场抗风险能力不足。
3.融合渗透的经济型2.0集聚区
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是1.0文化创意产业型集聚区升级发展的产物,空间维度上,集聚区突破了封闭式空间布局形态,周边逐渐形成了具有商业休闲、文化体验、产品展示等消费形态的活动空间,形成了街区。产业维度上,集聚区内生产要素和市场消费融合互动,涵盖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产业链完整,产业主题特色明显,围绕主题产业形成企业间的共生关系,显现出集群效益。扬州的五亭龙玩具城、486非遗集聚区、湾头玉器创意产业园和扬州双东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属于典型的融合渗透的经济型2.0集聚区。其中扬州486非遗集聚区最具代表性,园区内工艺美术文化特色明显,工艺品原材料集中交易、创意设计、加工经营、展示拍卖、质量鉴定、价格评估、物流配送、餐饮住宿、工业旅游等各个产业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扬州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的工艺品专业大市场,并已经突破封闭式空间限制,形成街区,政策体系上也更加完善,围绕旅游六大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主题打造,增强互动,调整业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
目前扬州还没有集聚区达到3.0社会型文化产业集群。3.0社会型文化产业集群,空间维度上需要由街区向城区转变,产业维度上集聚区的主题特色产业正逐渐形成品牌,形成城市的文化符号,政策维度上,超越经济范畴的3.0集聚区,营造创意生活氛围,需要开放性、长远性和系统性的社会环境政策。扬州486非遗集聚区是最有潜力转型升级至3.0社会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4.扬州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问题
(1)重硬件轻软件。目前扬州文化产业集群基本上都属于政府主导型,大量的前期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集聚区的硬件设施,在被调查的12个特色集聚区中,2019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26.82亿元,超过12个集聚区累计营业收入114亿元。基本上的园区都建设完成创意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产品展示中心等,但是创意人才显著不足。
(2)重集聚轻融合。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扬州70%文化产业集群仍處于产业型聚集区,集聚区的管理者将文化产业等同于传统工业产业,将金融、资本、土地、空间获取作为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将有形产品生产作为主要产品形态,将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目前调查的文化产业集群,主要聚集本身产业链上下游的完善,商业配套显著不足,尤其是围绕集聚区的市场消费功能不完善,消费者还没有融入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以486非遗集聚区为例,玉器、漆器、剪纸、刺绣仅仅依靠传统大师发展路线远远不够,亟须现代创意元素的融合,增强文化产品的可消费性。目前486非遗集聚区主题特色产业已经逐渐形成品牌,甚至成为城市的符号,但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联动和产业融合还有待提升,需要引入多元的咖啡文化、活跃的创意社群、频繁的创意活动等互动式创意元素,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休闲商业共生存的理想状态。
(3)重传统轻创新。创新与文化产业是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文化产业根本是一个创意产业,新兴文化业态最具核心的东西就是创意。目前扬州文化产业集群多为传统的文化产业形态,12家被调查的文化产业集群,有6家集聚区主要为工业制造业,且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整个扬州文化产业结构看,2019年扬州文化产品依旧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制造业,占比超过60.17%,而面向普通大众的艺术演出、文化节庆活动、特色文化消费等产品数量仍然太少。
(4)重文化轻产业。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最主要的特征是,从街区到城区的转变,从集聚独立发展变为融合发展,形成园区、商区和社区联动格局。但扬州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在成果转化能力、产品可消费性以及跨领域的融合发展方面都有不足,未能实现良好的产业化良性循环。
三、扬州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探析
(一)借力“产城融合”战略,打造扬州特色文化板块
扬州目前下辖广陵、邗江、江都、开发区、高邮、宝应和仪征。每个县市区均有着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要因地制宜,不断构建特色文化板块。新老融合的特色板块。一方面传承老城文脉,弘扬湾头玉器文化,仁丰里、小秦淮历史街区民俗文化,“双东”街区历史文化,南河下民居客栈文化;另一方面结合广陵新城“现代都市水城”的定位,打造京杭时尚创意水镇。文化与动漫结合的创意板块。一方面借助“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优势,发挥笛莎公司等骨干文化企业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发挥企业联盟作用,发挥玩具动漫研发中心、蜀冈文化创意中心、文化演出中心、工艺设计中心等10个联盟作用,为文化创意主体提供项目孵化、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非遗传承融合发展板块。一方面利用各地文化优势打造地方特色集聚园区,将扬州雕版印刷、古琴艺术、扬州剪纸等非遗项目,集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展示,另一方面注重集聚区与城区的互动,增加消费项目、互动体验项目、融入时尚元素,打造成为与现代创意元素结合的特色3.0社会型集聚区。生态与文化结合的旅游板块,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以“古运河”历史长廊贯穿整个项目,由北至南分别规划不同功能区,以古建风格和民俗风情为内核的全景文化空间,营造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运河西岸风景区。充分发挥运河大剧院和明月湖文博集中区优势,打造扬州又一张文化产业名片。
(二)依托国家发展战略,凸显文化扬州品牌特色
江苏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交汇点,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可以说是重要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依托历史,引进现代资源。马可波罗花世界就是很好地挖掘和探索。可以增加更多的配套,让生态科技新城成为科技、金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城市标的,打造成扬州现代文明与古代历史交相辉映的城市品牌3.0社会型文化产业集群。依托文化,开展沿线交流。开展城市外交,推动与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开展文化交流。利用富有扬州特色的艺术形式,开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主题系列展示、展览、展演活动。依托区域,扩大文化贸易。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为契机,依托上海自贸区文化开发平台,推动扬州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卖出去”的同时,展现扬州在大运河非遗、古城保护以及大交通格局日益完善、优势产业逐步壮大等方面的正能量形象。
(三)运用资本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与金融无缝对接
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门槛。打破部门、地区、行业、所有制壁垒,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设计服务领域。对于“轻资产”型文化企业,突破传统抵质押方式,尝试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应收账款质押等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融资模式。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支持有发展前景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支持关键技术的开发,支持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吸引风投私募青睐。引导激励风投、私募基金等机构青睐优质文化企业,政府建立优质文化企业档案库,为风投和私募提供可靠信息,召开文化企业推介会,为企业和风投创造面对面沟通平台。
(四)依靠不断创新,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借力“互联网+”。一方面,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利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另一方面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利用互联网,扩大“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中国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品牌活动影响力。催生“新业态”。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开启“私人定制”旅游线路。发展网络视听产业,深入推进与上海网络视听行业协会的合作,采用“园中园”的方式共建上海(扬州)网络视听产业园。新建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媒体产业,拟建扬州广电现代媒体产业园。打造“新氛围”。 在全国“双创”的氛围下,一方面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众创、众筹、重扶、众包等“三新四众”经济模式。
(作者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