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党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使供需结构失衡得到矫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国有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要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财务管理方面,积极稳健“去杠杆”成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需要采取一系列组合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不可避免产生产能过剩、债务累积、成本上升等问题,人口、劳动力、技术、全要素生产率等影响长期发展的供给侧要素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从总需求不足转变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到供给侧。针对上述矛盾,党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通过大力推动“破、立、降”,使供需结构失衡得到矫正。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促增长、稳就业的重要责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降杠杆成为国企改革最重要的路径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民营经济债务违约使金融机构更青睐于国企授信,致使国有企业债务规模快速增长的问题凸显,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为解决这些难题,中国政府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理念与“去杠杆”的政策方针。
一、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资产变现能力较差
从我国的宏观经济情况来看,在高增长目标和债权债务占用較多流动资金的多重压力下,部分国有企业的负债规模面临被动推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处于转型调整期,国有企业肩负着改革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国有企业深知:发展是硬道理,吨位决定地位。面对经营总额较高的增长目标,很多企业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重视业务拓展,轻合同资产、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的管理,片面认为业务拓展环节创造价值,而流动资产本身就已经属于企业所有,并不会创造新的价值。其后果就是上述资产长期挂账,回款率较低,周转速率较慢。而账龄与清收难度往往正向相关,长期清收欠佳容易形成呆账、坏账甚至死账。流动资产周转的速率直接影响着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也因此常常致使企业被动推高短期负债规模。
在现实企业管理中,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限于应收账款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指标,而片面地将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归咎于财务部门的岗位职责,管理者认为清收欠款是财务部门的责任边界。在国有企业中,当行业的买方市场一旦形成,加上部门人员调整频繁,考核机制的建立很可能赶不上新旧岗位衔接的速度,“新官不理旧账”或“旧账难以追究”的事项可能并不少见。其实,应收账款的管理贯穿于业务全流程,从订单的签订到合同的履约再到业主的确权,每一步都为资金的回收做足了铺垫。所谓功夫在诗外,业务环节作为基础性环节,其牢固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后续资金的回收以及后续业务的开展。
(二)债务融资规模较大
我国企业融资方式,按照资金的来源分类主要分为内源融资及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主要指企业股东投入的资本金,以及生产经营积累的留存收益等,内源融资主要依靠企业内部自身的积累,留存收益的多少与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呈现正相关。外源融资是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部筹集资金的方式较为多样,包括银行贷款、非标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股权融资、民间借贷等领域。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外源融资的最重要方式,其次为非标融资、债券融资、股票及股权融资。限于企业自身资质评级等的指标考核因素影响,企业直接面向金融市场进行募资的难度通常较大,因此对大部分企业而言,融资结构仍然以够得着的“间接融资”——债务融资为主,而间接融资以银行贷款最具代表性。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减费让利的同时,呼吁金融机构合理运用融资工具,解决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但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资本天然具有趋利避害的属性,使得我国融资市场存在一定的所有制歧视,即国有企业享受政府隐性担保,规模通常较大,业务管理与经济核算均较为规范,财务制度和账务往来通常较民营企业更清晰透明,不涉嫌民间借贷、隐性担保等事项,因而更加受金融机构青睐。而民营企业风险偏高,普遍存在治理机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过度投融资、过度多元化等问题,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市场规律作用下难以形成有效支持。因此,国企融资规模显著高于民营企业及公众企业。
无论从所有制角度还是从行业角度,企业融资均呈现一定结构性特征,而在这样的偏好背后是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历程因素:银行贷款偏好国企,债券融资市场偏好国企,加之国有企业又占据着行业和领域的经济主体地位,例如基建、消费、重工业曾是或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自然银行信贷及债券融资支持力度较大。统计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债务融资占比快速上升,国有企业成为加杠杆主要力量,债务融资占比由2007年56.6%上升到2014年近84.4%。虽然在国家“三期一降一补”背景下,近年来国有企业一直在探寻主动去杠杆的路径,但“加杠杆易、去杠杆难”,部分国有企业去杠杆与降杠杆的任务目标上,存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如年末考核期进行杠杆的压降,年初又将贷款重新拆借;抑或部分拥有企业外部评级较高、行业资质较好的国有企业,通过发行权益工具、可续期公司债、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暗保理、产业基金等结构化产品,将融入资金放入所有者权益或进行部分贷款资金的归还,看似降杠杆,实则真负债,企业自身的负债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国有企业限于上级母公司对于融资权限管控,使得其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单纯依靠银行贷款、非标融资工具,从而导致国有企业负债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金融机构债务规模通常较大,授信偏好往往集中于国有企业,也导致了国有企业杠杆率不断上升。
二、国有企业去杠杆的措施探究
(一)发挥企业内部机制改革成效
在国有企业去杠杆过程中,其内部控制和制度建立往往决定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现。与企业适配度高的内部控制和制度的建立,往往能够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转变发展方式。比如建立基于国有企业核心骨干员工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促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激发国有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当国有企业负债率水平较高时,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跨部门协同的转型增效、提质增效指标考核体系,将该考核体系与企业高管、相关部门负责人、核心骨干员工,甚至全员的绩效薪酬挂钩,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边界,打通部门墙,充分调动每一个相关方的业务积极性。
例如,为了达成压降应收账款总额、加速应收账款周转效率,回笼资金最终降低国有企业的杠杆水平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权益管理中心或应收账款牵头部门,将企业内部应收账款进行账龄、业主属性、回收难度、未回收原因等层面的划分,穿透项目“一事一议”“一事一策”。从业务端抓起,围绕项目准入管理、竣工结算管理、拖欠额管理、保证金管理、基础设施投资运营项目资金回收、法律清收管理、核算规范管理等多个维度,建立全员、全流程、全产业链的应收账款考核体系清单,定目标、定责任人、定措施,压实责任、会议传导,主动考核。围绕数字化管理理念,贯彻形成“管理建在制度上、制度建在流程上、流程建在权限上、权限建在平台上、平台建在数据上”的完整体系,实现“业财资税一体化”管理,建立清收清欠大数据库,对各工程项目信息定期更新、实时监控,做到应收账款清欠“压存量、控增量、优总量”。
(二)增加资本投入
债务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必然面临的矛盾,处理得好则会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国有企业有序降低带息负债规模,为“去杠杆”提供有效支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大资本投入力度。企业资产构成的一端是杠杆(负债),另一端是权益(股东)。在资产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负债就意味着盘活资产或者增大权益。在国有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要围绕主业,做强做优做精。围绕主业,在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严禁新增非主业投资管控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加大优质项目资本的投入力度和有效资产占比合理匹配,形成合理盈利模式。在保证国有资本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扩大业务范围,同时要重视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之间平衡,实现保值增值。国有企业要增强创新能力以及完善公司治理,提高资产质量,完善内部控制,提高资产回报率。同时加强财务监督,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而达到降杠杆、控制规模及提高盈利能力的目的。另外,不断深化已有业务整合,积极梳理、调整同质化经营主体,适时“瘦身健体”,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体系治理结构、优化主业、压减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处理僵尸企业和剥离非主业资产,促进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开放合作,搭建市场信息交流平台,汇聚合力,抢占市场先机。不断开拓与地方政府、央企、民企的深度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拓展优质战略合作伙伴,定期联席会商,研究重大合作事项,确保实质性合作及项目落地。第三,要加强资本质量建设,对国有企业通过规范财务行为及内部控制进行严格管理,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分配比例为目标制定战略方案、财务预算方案以及对资金监管措施,加大财务信息公开力度和透明度,加强资产负债端的双向管理。
(三)优化资产配置
为满足国企高质量发展需要,应积极稳妥处置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对资产进行优化配置,盘活存量资产并对企业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对于不良资产应加快处置速度,通过剥离部分不良资产来实现降杠杆的目的,利用优质资产提高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当国有企业债务规模相对较小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可转债、股权置换等金融工具,将资金筹集用于偿还短期债务,缓解企業因短期债务偿还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存量债务规模以及增量债务期限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提高债务资金配置效率。国有企业降杠杆既要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指导,又要从企业自身出发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债务资金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凸显,同时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选择恰当模式,以降低债务水平为目标。通常,优化资产结构,实现国企债务剥离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公司与子公司股权进行剥离,第二阶段是对其资产进行剥离或重组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第三阶段是通过增资扩股与股权转让,降低公司债务规模。
(四)提升防范债务风险能力
国有企业要提升债务风险的管控能力,不断完善债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和管理措施,从业务资金自平衡的角度出发,将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科学设置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警戒线和隔离线。例如,面对带息负债的还款压力,首先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部门要将“生产性资金”与“偿债性资金”进行分池管理,建立互不侵占、互不影响的管理机制。其次,建立资金管理大数据平台,将每一笔债务融资上线管理。当国有企业融资规模较大、融资品种较多,贷款归还频率高、金额大时,建立偿债资金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即对于每一笔到期待归还的刚性负债,均通过资金管理系统线上预警的方式进行提示,要求国有企业资金盘管理人员,需要提前排布偿债资金。在刚性债务到期前6个月统筹债务资金的归还节点,提前3个月落实偿债资金的筹措渠道,提前1个月安排偿债资金到位。再次,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国有企业由于其自身企业规模通常较大,多为集团化企业,在债务融资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授信风险隔离机制。换句话说,在母子公司融资的过程中,尽可能依靠各自实力筹集资金,依靠项目自身的回报收益偿还贷款。尽可能不要过度挤占相关方的信用资质,尤其是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差额补足承诺韩、流动性支持函等具有连带清偿责任的文件签署,要格外谨慎。
结语:
国有企业降杠杆是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通过杠杆率的压降,将有助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轻装上阵。通过调整业务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增加资本投入等措施,帮助国有企业降本增效、提质增效,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充分竞争的产业体系,帮助其稳健、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