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帮:“双减”背景下的家长教育焦虑化解行动

2023-05-30 22:32:05项延糖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减

[摘要] 随着“双减”政策逐步落地,不少家长产生了新的教育焦虑,如果处置不当,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家访帮”“活动帮”“课程帮”等各种“家校帮”方式,加强学生课余生活引导,积极改善亲子情感关系,可以有效化解家长教育焦虑,让家校社协同变得有温度、有力量、有方向。

[关键词] 教育焦虑;家校帮;化解行动

一、家长教育焦虑的成因与影响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指出,焦虑泛指预料将出现不良后果或模糊威胁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特点是紧张、不安、担心、忧虑、烦恼和惧怕。家长教育焦虑是指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以及与学校协同育人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对教育过程及结果的未知、自身教育能力和家校合作关系的过度担忧而产生的压抑、紧张不安等消极情绪。随着“双减”政策逐步落地,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承担者,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由于有的家长陪伴孩子时间过少,学业指导能力不足,缺乏正确的教育策略,从而不断产生焦虑情绪。

家长的焦虑情绪会对孩子造成不合理的期待,形成一定的负面认知判断,由此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不仅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会引发孩子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如果对家长教育焦虑情绪不进行合理引导,这种焦虑感就会在教育参与者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蔓延加码,让正常的教育行为逐渐变形走样。如何化解“双减”背景下的家长教育焦虑,已经成为学校和家庭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二、“家校帮”化解家长教育焦虑的有效路径

化解家长教育焦虑可以采取哪些途径与方法?每位教育者都可以通过实践作出不同的回答。本文所指的“家校帮”是由班主任牵头,家长、任课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采取一定的帮扶形式,解决“双减”后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从而减轻家长教育焦虑的一种合作形式,主要由“家访帮”“活动帮”“课程帮”三部分组成。

1.“家访帮”——通过家访实现家校互帮

“家访帮”不同于普通的家访,在原本家访的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充分体现集体协作的力量。具体运作流程如下:

(1)确定对象。本着自愿报名的原则,综合日常表现、教师评价、小组推选、家长要求等因素,确定需要帮助的成员和内容。明确家访目的,预设家访任务。

(2)组织协调。组织召开协调会,帮扶对象提出帮扶需求,表达进步决心。帮扶干部自荐宣讲,表达回应态度,进行选择整合。安排家访内容,约定家访时间。

(3)具体流程。班主任会同任课教师、家长代表、帮扶干部走访学生家庭,互通现状,交流理念,签订合约,内容包括姓名、职责、目标、补充条例以及签字等。家访程序:家访团成员亮相,学生致开场欢迎词,家长介绍孩子情况,孩子汇报在家情况,成员发表评价建议,学生总结发表感言,现场签订书面协议,在场嘉宾多方簽字,学生当众宣读录制视频。

(4)后续扶助。后续对学生进行及时跟进、精准帮扶。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催其奋进,对变化不明显的学生追踪监督、寻找原因,做更细致深入的教育。

2.“活动帮”——多元活动实现家校互帮

通过活动仪式触动孩子内心,凝聚家校力量。如举办亲情沟通家长会、“告别六一”联欢会、校友交流会、亲子团队辅导等活动,让教育充满仪式感,让学生体验幸福、不断成长。挖掘学生名字含义,进行名字发布仪式,在书桌上放姓名牌,把名字编成口号等,引导学生对名字负责,以名字为傲。把学生的名字和感恩事迹编成“三句半”节目来表演,把教育活动寓于文艺创作之中,让坚定的感恩宣言响彻校园。以寝室为单位分批召开微型家长座谈会,从自我汇报、互相点评中收集信息。采用电话、微信、视频等线上形式了解情况,及时指导问题,推广发现典型。开展班级年度感动人物评比,大力开展儿童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系列亲情节日教育活动,延续中华民族传统的血脉相连的力量,持续构建抵御不良习惯的强大免疫系统。

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课余时间适当开展心灵实践活动:坚持写心灵周记一篇,记录每周历程,反思阶段成长;坚持周末在家跳绳活动,益智健体,调节身心,培养毅力;坚持在家开展家务活动,培养劳动习惯,改善亲子关系;坚持家长填写家校联系本,记录孩子在家情况,保持家校沟通。班主任根据实际需要反馈周记内容,根据不同情况加以落实督促,在班级家长微信群、班会课进行表扬,及时分享经验与体会。

3. “课程帮”——特色课程实现家校互帮

一是持续开展“三个一”教育实践研究课程,精心编制活动手册。每天做一件好事,日行一善,积善成德;每周做一天家务,感恩父母,从家务开始;每月读一本好书,记录心情,夯实底蕴。学生通过整理个人卫生、学习烹饪厨艺、尝试花艺种植、开展当家实践、进行户外旅游、参与公益志愿、践行感恩孝亲等活动多点开花,全面提升。用登记表的形式进行“过程记录、感想表达、师长评价、期末小结”等回顾过程,总结收获,记录感想。

二是积极落实阶梯教育成长特色课程,深入进行德育整合课题研究。按照生命成长阶梯,“低起点、小步子、勤奋斗、大发展”。通过填写个人梦想版,规划人生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内容包括写座右铭、崇拜的人、发扬优点、克服不足等张贴在课桌右上角,让德育目标可视化。填写《阶梯教育成长记录册》,制定与在家表现有关的阶梯条目内容,分成不同的板块和级别。每周自选条目,自我定级,梳理每周最大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通过自我评定、小组互评、全班评定,张贴梦想版给予表彰。记录已过条目,制定下周要做条目,实现不断升级,获得成功激励。将学生在家表现与学校阶梯评定挂钩,将学校评价与家长意愿结合。在全班阶梯评定课之前,根据家校联系本上的信息征求家长意见,将家校意志通过德育载体加以绑定,将学生在家表现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之中。

三、“家校帮”化解家长教育焦虑的成效与思考

通过形式多样的“家校帮”合作,加强对学生课余生活的引导和管理,凝聚亲子关系的情感力量,有效化解家长教育焦虑,使家校社协同活动的开展有温度、有力量、有方向。

1.有温度的“家访帮”,充分展示家校合力

家访以一种温暖体贴的姿态成为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和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家长大力肯定“家访帮”方式,既觉得新奇,也很有感触。“家访帮”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流程,让家访充满仪式感,营造真切的氛围、浓厚的气场,让家庭充满班级的凝聚力,让班级充满家庭的幸福感。家长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真诚地和孩子交流,这是平时难以出现的场景。和任课老师共同家访,使得学生和家长更能理解老师对学生的重视,拉近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家访,无形中也给陪访学生做一次全面剖析,达到很多问题自行消退的良好效果。和家长共同家访,让他们面对面沟通孩子的问题,能够因近距离交流而受益深刻,也倍增教育孩子的成就感。家长们进入教育场域,观念有所更新,主动性有所增强,他们开始学会正视子女现阶段发生的问题和自身的教育焦虑。

通过“家访帮”活动,孩子在家主动和家长交流,痴迷手机和电子产品的现象普遍减少,家长的焦虑情绪得到大力缓解,亲子关系明显改善,双方都逐渐适应周末新样态。调理家庭教育微环境,是“双减”政策有效实施的打底工程、固本工程,是根源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中医疗法”,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孩子回归家庭。“家访帮”,可以让教育更有温度,充分展示集体的力量。

2.有力量的“活动帮”,动态形成家校支持

通过各种有益的家校活动,共同构建支持体系,从根本上消除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担心疑虑,使彼此的内心都变得更加强大。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孩子们正在展示另一种忙,发现另一种美,追寻另一种可能。学生不会因“双减”而自降学习要求,而是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短板学科或特长学习上,用在课外阅读或拓展知识上,用在锻炼身体和强健体魄上,这才是“双减”政策愿意看到的最好结果。班级里好人好事随处可见,家庭中家务内容丰富多彩,时时处处展现温馨和感动。孝敬父母、看望长辈成为生活习惯,当地文化客厅、艺术场馆成为课余的学习主场,感恩和阅读成为成长的两大主题方向。班级充满正能量,学生有了幸福感,不和谐的言行就没有空间挤占。活动培养情商,增强凝聚力量,学生将永远铭记人生中这段美好的成长时光。

有位署名为“为孩子焦虑多年的母亲”说:“老师对我孩子的帮助不能用言语表达,只在内心深表感激。每次参加班级活动,都让我无比感动。每次与您交流,幸福感慢慢增强。因为在您的家校活动影响下,孩子变化很大。这么多年的坏习惯,让您在短时间内改变他!”“活动帮”,使教育具有别样的力量。

3.有方向的“课程帮”,深度体现家校协同

“三个一”课程全面提升、励志赋能。学生坚持每天做一件好事并记录下来,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汇小善为大仁,养成道德自律意识,提醒约束自我,体会到做好事的快乐和满足感。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感受、体验,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善的道德观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周做一天以上家务,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感恩教育为载体,加深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懂得感恩、懂得给予。让学生亲临生活的第一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是体验生活滋味的最佳选择,从而悟出生活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感恩情怀。每月读一本好书,读书可以育德、励志、启智、明史,让文化知识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学水平。让教育充盈书香,让书香浸润心灵,让好书伴随着学生们健康成长。

阶梯教育課程养好习惯、培根铸魂。在阶梯教育活动中,学生、老师、家长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都可以做出评估和指导,让学生的行为习惯看得见、摸得着,形成从低到高、阶梯化、条目化、个性化的系统目标,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状态和努力目标,让“跳一跳、够得着”的成功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强烈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体现生命自觉更新。因学生每周表现都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评定,因此更加积极主动:自定目标,自寻动力,自找办法,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促进各方面行为的变化,内化为自觉行为。学生在和谐进取的氛围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家长的焦虑在慢慢消失。有的家长说:“通过阶梯教育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各方面都有明显进步。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了,自觉性不断在提高,上进心明显增强,每周有学习计划和安排需要做的事情。品德意识明显好转,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改善,一天天懂事,一天天成长。”“课程帮”,让教育有了明确的方向。

家长的教育焦虑由来已久,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也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紧密相关,是一个较难克服的社会普遍问题,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坚持努力。适度的教育焦虑无需化解,因为其有利于提高家长的积极性,有助于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需要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彼此支撑,化焦虑为动力,进一步明晰责任,逐步形成立德树人的稳固支架,创新推进协同育人的共同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华仔,肖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现象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2).

[2]郭智翼.阶梯教育法[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3]张馨月.“双减”下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前沿,2022(11).

[4]朱一雯.“心理效应”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19(01).

项延糖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名班主任工作站主持人、龙港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新财富(2021年8期)2021-08-23 02:15:42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需多方协力
民生周刊(2021年16期)2021-08-16 05:14:07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新华月报(2021年16期)2021-08-16 05:04:55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新华月报(2021年16期)2021-08-16 05:04:55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环球人物(2021年15期)2021-08-09 02:10:34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