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质感的课堂总是植根于学校改革的沃土

2023-05-29 11:46陆安
师道 2023年5期
关键词:研学青岛中学

陆安

从走进青岛中学那一刻起,我就被一种改革创新、昂扬进取的精神所打动。作为唯一一所以“青岛”这座城市命名的学校,青岛中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李希贵的北京十一中学“手拉手”,实现了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办学格局。对于这所创建于2017年的新学校来说,改革始终都是发展的主旋律与最强音;对于青岛这座城市来说,这所学校始终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与风向标。一所学校与一座城市的相遇,让我们拥有了更多感受和触摸教育教学变革最强劲脉搏的机会。

疫情之前,一直风闻青岛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给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一直就有去青岛中学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的冲动,无奈,琐事缠身,无以为暇,听课调研,屡屡落空。疫情之后,万木回春,大地复苏,校园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教研也可以常态化运行了。阳春三月,萌动和酝酿了许久的赴青岛中学蹲点调研的想法,终于落到了实处。

一、 令人耳目一新的“专业体检”

作为历史教研员,当然要和历史教师、历史课堂打交道了。青岛中学的历史教师只有三位,且都实现了高学历、年轻化,毕业于山东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娜娜、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高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欣樾。来自于五湖四海、生活背景和专业成长各不相同的教师的入职,恰好折射出这所学校从一开始就以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气魄和格局,吸纳顶尖级、专业化的优秀人才加盟其中。一个学校能不能打破“近亲繁殖”和“地缘纽带”的偏狭且封闭的师资队伍局限,是走向更为辽远和明亮的未来所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岛中学做到了,这难能可贵。其实,师资倒还不是这所学校作为改革先锋的“标配”,更为根本、更有力量的改革举措,莫过于周期性的“专业体检”了。

和历史教师聊天时得悉,学校为教师考虑得无微不至,教职员工的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福利待遇也远高于同类学校。一流的待遇,一流的岗位,相互匹配,相得益彰。在这所新型学校中,无所谓领导还是群众,无所谓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大家高度平等,共同接受服务对象也就是学生的多重检验。而学校借鉴“循证医学”,探索“循证教学”的“专业体检”,才是其改革创新最大的亮点,也是这所学校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石。

“学校这项特殊的‘体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这是检验自己专业水准和服务满意度的‘试金石。说实话,每一次‘体检报告发下来之前,我们的心都悬到了嗓子口,甚至会焦虑到睡不着觉,不知道忙活半天会得到服务对象什么样的评价。”有教师这样说道。她们所说的“专业体检”,准确地说叫“教育教学诊断数据报告”,每学期期中出具一份,由不同的量表统计、提炼、整合、汇总而成,分为两个向度:一方面,由学生对任课教师、导师、食堂人员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由教师对学校领导、工会、食堂人员等做出评价。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是被评价对象,同时也是评价主体,学校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评价循环,这正应验了斯塔弗尔比姆的那句名言,即“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如果说“证明”是静态的、终结性的鉴定的话,那么,“改进”则是动态的、过程性的激励,是一种建立在尊重、科学、诊断、促进等多种元素基础之上的发展性评价。我想,这种“专业体检”之于青岛中学来说,才是最为重要的发展“密码”。在这种评价循环中,“导师”是一个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类似于其他学校的“班主任”。“导师”统筹兼顾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统筹学科学习与学科实践,不能单打独斗,只能与任课教师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的合力。“导师”与任课教师之间,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之间,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荣辱与共、利益攸关、风险同担,协作且进取的意识、创新与作为的能量,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与释放。“要是干不好的话,学生的认同度低,人家不选你当‘导师、不选你来教课了,你还怎么在这儿立足?”从教师们的这番话中,不难揣摩和掂量出,这份“专业体检”对于他们是何等的重要!对于很多学校来说,课堂教学乃至学校管理之所以难以走出低谷、难以有效振作,盖缘于“保驾护航”的评价系统不到位、不给力所致,而青岛中学恰恰在这个领域蹚出了一条初见成效、活力尽显的新路子,从而为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树立起了一个“标杆”与一面“旗帜”。

二、让人倍感振奋的“跨界体验”

作为一方改革创新的沃土和引领发展的高地,青岛中学的课堂样态别具一格,令人刮目相看。都说跨学科融合是当下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之一,但说易行难,真正践行起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制度设计与惯习拖累。在这方面,青岛中学已然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进。

就组织文化与制度框架而言,青岛中学的课程设置大胆创新,在原本孤零零地以学科为阵地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上,转化升级为跨学科教研活动,以此为跨学科融合也就是“跨界体验”搭建必要的平台。这样,就使得这里的课程设计与运作,具有了与众多“格式化”学校的一般性课程迥然有异的特质。

以历史课为例。历史纳入到了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统筹的“大盘子”教研视野中来,成为这所学校“人文学科”不可割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做,不仅仅是软化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与边界,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师的思想与观念。历史教师上课的时候,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跨界融合,已然成了常态,青岛中学的课堂,已经和正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在与历史教师的深入交流与课堂观察中,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这種变化所产生的巨大效能。

在青岛中学,听了李欣樾老师上的一堂历史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个感觉就是,非常有质感,令人难以忘怀。这质感,深深地植根于学校改革创新的沃土之上,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只有这儿浓郁的改革创新的文化才能孕育出如此有质感的课堂。

历史老师该不该是粗通其他人文学科的“多面手”?历史课堂该不该成为不失时机地向其他人文学科敞开大门的“聚宝盆”?李欣樾老师的这堂课,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答案。

敢于打破既有的窠臼、突破路径依赖的套路,推陈出新,融入教师个性化的、贯通人文学科的综合素养,对教学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和深度加工,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经验,更取决于教师所处的创新文化环境。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李老师教学经验应该不算很丰富,但置身于这片创新的沃土之上,她不再循着大家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原因”“经过”“意义”这样的老套路走下去了,而是别出心裁,将整堂课裁剪加工成了“困局”“破局”“新局”这样三大板块。就这么一改,学生的新奇感、新鲜感就会油然唤醒,陈陈相因所必然导致的审美疲劳就会一扫而光,将整个课堂纳入到一个新意迭出、不确定性增强、生成大于预设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场域中来。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跨越,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相继被她引入课堂,分别对应了其所设计的三大教学板块之中,不仅仅具有指向语文的跨界融合的价值意蕴,更为重要的是切合了新时代教学改进的重头戏,即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核心素养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的培育,提供与学习内容高度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直面材料、读懂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问题解决,就是这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以第三板块为例,除了展示《七律·长征》及其写作背景材料之外,她还额外提供了自己阅读时发掘出来的片段史料,分别来自于金一南所著《苦难辉煌》、刘统所著《红军长征记》和斯诺所著《西行漫记》等史书。这时,她设计了一个“跨界融合”的教学环节,出示了一张故意隐没掉了省份的“长征行军图”,要求学生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在地图上标记出长征所经过的省份;二是从地理、历史、经济的角度分析长征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三是自主提炼“最能打动你的长征精神究竟是什么”。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逼近历史课应有的思维能力培育这个终极目标。从“地理”角度出发,学生能谈到“多在省与省的交界处行军”“地形险恶”“河流多山脉多”“气候恶劣”;从“历史”角度出发,学生甚至能谈到“石达开曾经全军覆灭”“历史上这里的民族关系就比较复杂”“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往往比汉族落后”;从“经济”角度出发,学生能回答“经济落后”“物资匮乏”“高原和山地的粮食产量很低”“红军一路行军难以有稳固的根据地提供经济支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个板块,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问题解决链条,触角延伸到了历史学科之外的其他人文学科领域,学科边界被软化,学科壁垒被打破,“跨界融合”的特色得以充分地彰显。

这堂课接近尾声之际,李老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色彩柔和的、橘红色的纸片,让学生将“最能打动你的长征精神”提炼出来,写在纸片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将纸片用不干胶贴在黑板右侧的墙壁上,提醒学生,待下课之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教学举措,所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对学生选择权和自主权的尊重,更是对学习不确定性的、富有弹性的内容所秉持的宽容与开放的态度。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李欣樾老师的这堂课,是青岛中学所秉持的以学习为本、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教育理念的集中诠释,也是这所以“青岛”命名的新兴学校所特有的沿海开放城市教育先锋气质的充分展示。

三、催人不断奋进的“潜能释放”

学校的真正改变,一定是从内部开始的。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则学校就不会变,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当下一个强调从“教”转向“学”、从“知识为重”转向“素养为重”的教育教学转型时期,课堂的改变、教师的改变比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这是最终实现学生的改变、学校的改变的基本前提。

在青岛中学的历史课堂上,可以欣喜地看到这种弥足珍贵的“改变”的端倪。学科学习+学科实践=学科创新,这种理念已然深入人心。在学校整体提倡改革的外部环境激荡和教师个性化专业生涯设计的内生动力驱动之下,教师已经产生了强劲的改革趋向与能量,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科学习”和“学科实践”这两个核心环节做足、做好文章,以学为重的价值追求,在课堂教学乃至学校教育的各个细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

就“学科学习”而言,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的高度重视,对“后喻时代”“指尖知识时代”“泛学习时代”“自我知识延伸时代”所带来的变化的主动顺应,溢于言表。一方面,显示出了为学校整体改革尤其是以“专业体检”为主要标识的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保驾护航”的强大威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高素质、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先天具有的强大能量。在这里,威力与能量兼善并美、缺一不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与另一位历史教师李娜娜交流时,听她随口讲起一个细节:她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充分运用自己曾经阅读过的相关史料,提炼出一条“第一批留美幼童的命运”阅读材料,交给学生当堂阅读,结合所学的洋务运动的史实,展开了一次“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当时的留美幼童,在美国留学,尚未完成预定的学业,突然接到中途辍学、返回国内的命令,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们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化的学科学习活动,将刚刚学到的、外在的历史知识,迅速过滤、整合、加工、嵌入、内化成自身的成长力量,成效相当明显,这不就是学科学习转型升级所显现出来的教育力量吗?

就“学科实践”而言,青岛中学始终锚定前沿,大力倡导,积极探索,走出了可资借鉴的创新路子,如历史学科在组织综合性、开放性的“研学”活动方面卓有成效。这些教师,不仅仅是在校园内、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有成效的学科学习,而且,在校园外、课堂外等更广阔的空间,都在持之以恒地推动学科实践,而“研学”活动就是将学科学习与学科实践有机地融合起来的有效载体。

在青岛中学,当学生设计的一份份“研学”提纲和完成的一份份“研学”报告摆放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奋。其中有一份“研学”提纲,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出自初一学生焦俊赫之手,名曰《青岛四日游学导览规划与介绍》,看题目,便可略知一二,是关于在青岛市内对与历史相关的景点进行“研学”的规划提纲。这份导览规划内容翔实,条理清楚,很多地点都是这位同学亲自走过、研过、学过之后的经验之谈,接地气,有人气,切中了同龄孩子的心理与年龄特征。我隨手翻了翻这本印装略显简陋、文笔略显稚嫩的小册子,发现其由“青岛人文特点梳理”“青岛四日游学导览规划的几点考量”“青岛四日游学日程安排”“青岛四日游学导览预算”四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包括“地理特色”“历史特色”“建筑特色”“美食特色”等内容;第二板块包括“本次游学的目标”“本次游学导览规划的特点”“本次游学导览规划的原则”等内容;第三板块包括“初遇青岛,溯古访道”“殖民青岛,半世飘摇”“革命青岛,旧貌新颜”“品牌青岛,科研助推”等内容;第四板块包括“免费景点”“景点门票”“不同线路的经费预算”等内容。端详着这份“研学”提纲,我对这个焦俊赫同学产生了兴趣。利用课间操的空档,我请其“导师”(也是其他学校的“班主任”)找来了这位同学,与之进行了一番交流,基本上弄明白了这份材料纯粹出于他自己之手,从设计到撰文,从实地“研学”到上网“求证”,花费了他将近一个暑假的功夫。心血没有白费,这份“研学”提纲,在同学们中很受欢迎,不少同学就是拿着他的这份材料,走遍了青岛的历史景点。我想,这种学科实践,与青岛中学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跨界融合”特色是一脉相承的,都建立在对历史、地理、语文、政治等人文学科的统筹兼顾的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改革创新的意蕴。

总之,在青岛中学的听课及调研,让我收获满满、感慨万千。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学如何改革?这所学校及其教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相信随着岁月的推移、时光的淘洗、经验的累积,在这片改革的沃土之上,一定会绽放更加绚丽多姿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研学青岛中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在多解中学创新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研学之旅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青岛明月申牌?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