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杨延辉,高静,董洁,张大伟
1.陕西省康复医院运动疗法二科,陕西 西安 710065;2.陕西省康复医院作业疗法科(手功能康复科),陕西 西安 710065
脑卒中主要是由于突发性的脑血管阻塞或者破裂,从而导致的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病症,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伤,具有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特点[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类型,主要症状表现为机体感觉、肌力、运动能力等异常,严重影响着日常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及家庭的痛苦[2]。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主要仍以康复训练为主,包括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然而常规康复方案的疗效有待提升。神经肌肉激活(Neurac)技术是一种高水平的肌肉刺激技术,可通过各种姿势促使失活或者“休眠”的肌肉激活,近年来在较多骨科疾病中广泛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3-4]。悬吊运动训练也是一种康复手段,具有增加力量、刺激神经、重建神经肌肉反馈等作用[5]。因此,本研究将基于悬吊运动训练的Neurac 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旨在探讨其疗效及对患者下肢肌力、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9 月至2022 年4 月陕西省康复医院收治的128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6];(2)脑卒中初次发病,发病后出现单侧肢体偏瘫,病程<6 个月;(3)偏瘫Βrunnstrom 分期2~5 级;(4)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可正常沟通交流;(5)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偏瘫侧脚部或手部伴有周围神经损伤、外伤等;(2)由于其余疾病所致的肢体功能障碍;(3)伴有骨关节疾病,或者伴有耳石症、梅尼尔埃综合征、前庭功能障碍等对肢体功能恢复有影响的病症;(4)下肢畸形;(5)伴有其余严重躯体疾病;(6)伴有其余精神性病症。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组别例数年龄(岁)体质量指数(kg/m2)病程(月)性别 脑卒中类型 偏瘫部位观察组对照组χ2/t值P值64 64男性39(60.94)40(62.50)女性25(39.06)24(37.50)0.033 0.856 60.82±7.13 61.42±6.57 0.495 0.621 23.19±2.68 23.08±2.71 0.231 0.818 2.43±0.57 2.46±0.50 0.317 0.752出血性脑卒中34(53.13)36(56.25)缺血性脑卒中30(46.88)28(43.75)0.126 0.723左侧31(48.44)29(45.31)右侧33(51.56)35(54.69)0.126 0.723
1.2 康复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使用常规康复训练。(1)对患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训练、翻身训练、良肢位摆放、单桥运动等,并使用Βobath 技术对患者下肢开展主动循环。(2)开展坐位、站立位的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翻身起立、转移、如厕、穿衣等)、步行功能训练(纠正步态、转弯练习、跨越障碍物练习等)。每次训练内容1~2 种,时间30~40 min/次,训练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准,每周训练4~6 次。非住院患者定时回院复查、训练,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使用基于悬吊运动训练下的Neurac 技术训练方法。(1)仰卧位骨盆抬高训练:患者处于仰卧位姿势,将双手放于身体两侧,使用刚性绳连接窄带,放置于患者患侧的膝盖部位,抬高至膝关节屈曲90°的位置,再使用弹性绳连接宽带,置于患者骨盆位置,调节弹性绳长度协助患者进行减重,指导患者完成骨盆抬高动作。通过下压刚性膝吊带保证膝关节处于伸直状态,患侧腿和健侧腿平行,身体不能旋转和侧屈。(2)侧卧位膝关节外展训练:患者处于侧卧位,身体保持一条直线,将弹性绳连接宽带,放置于骨盆部位,再使用刚性绳连接窄带放置于膝关节部位,保证下方腿的内踝部位和上方腿的股骨大转子部位位于同一平面,指导患者将健侧腿抬起,再伸髋,再伸直患侧腿。下压刚性窄吊带,同时将身体抬起,保证患者维持正常的生理曲度,身体无旋转无侧弯。(3)仰卧位腰椎中立位训练:患者处于仰卧位,将弹性绳连接宽带置于骨盆部位,刚性绳连接窄袋置于膝关节部位,使用吊带连接刚性绳,并置于踝关节部位,对刚性绳长度进行调节,令膝关节屈曲至>30°,将治疗床降低,使得骨盆离开床面,调节骨盆部位的弹力绳,调整至腰椎中立位后,指导患者使用最小的力量保持腰椎位置,尽量维持时间至120 s。所有训练都以患者耐受不感到疼痛为宜,并根据功能改善情况加强训练负荷,每次训练时间40 min,每周训练5次。非住院患者定时回院复查和训练,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下肢肌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 周后下肢肌力。采用6 级肌力分级标准评价,0 级:无肌力,肢体无法动弹;Ⅰ级:有肌肉收缩,但无关节活动;Ⅱ级:有一定活动,但无法抵抗地心引力,仅能着床挪动;Ⅲ级:患者能抵抗地心引力对肢体的影响,肢体可抬高离开床面,但无法抵抗外来力量;Ⅳ级:肢体能抵抗一定外力,但外力力量过大时也难以抵抗;Ⅴ级:肌力正常[7]。(2)平衡能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 周后Βerg 平衡量表(ΒΒS)、Lindmark平衡反应评分评分。其中ΒΒS评分总共评价14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0~4分,满分56分[8];Lindmark平衡反应评分总共评价5 个项目,每个项目0~3 分,满分15分,两量表评分越高则表示平衡能力越好[9];ΒΒS评分及Lindmark平衡反应评分评价内容无交叉,可共同用于平衡能力的评价。(3)步行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 周后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以及步长。(4)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10],总共评价49 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范围1~5 分,结果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6.0 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肌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肌力比较[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ΒΒS 评分、Lindmark
平衡反应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ΒΒS 评分、Lindmark平衡反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ΒΒS评分、Lindmark平衡反应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ΒΒS 评分、Lindmark平衡反应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BS 评分、Lindmark 平衡反应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BBS score and Lindmark balance response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BS 评分、Lindmark 平衡反应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BBS score and Lindmark balance response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组别例数ΒΒS评分 Lindmark平衡反应评分64 64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治疗前30.12±3.84 29.97±4.13 0.213 0.832治疗后41.43±4.27a 35.80±3.61a 8.055 0.001治疗前6.89±1.57 6.95±1.40 0.228 0.820治疗后10.01±1.32a 8.35±1.46a 6.747 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10 m MWS、步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10 m MWS、步长均较治疗前延长,且观察组患者的10 m MWS快于对照组,步长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功能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walking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功能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walking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组别例数10 m MWS(m/min) 步长(m)64 64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治疗前0.34±0.10 0.35±0.08 0.625 0.533治疗后0.74±0.18a 0.60±0.14a 4.912 0.001治疗前32.17±3.08 32.28±2.96 0.206 0.837治疗后41.54±4.27a 37.81±3.60a 5.343 0.001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S-QOL评分比较(±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SS-QOL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S-QOL评分比较(±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SS-QOL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例数64 64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治疗前96.43±15.71 97.82±12.09 0.561 0.576治疗后165.92±13.83a 140.29±11.71a 11.315 0.001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S-QO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S-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S-QOL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SS-QOL评分明显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患者神经损伤可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发生支配障碍,从而影响到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主要表现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减退等,若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则会逐渐导致患者丧失行走能力,长期瘫痪在床,影响患者预后[11-12]。
有效的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用的治疗方式,但传统的康复训练一般时间较长,患者康复速度慢,部分患者可能会在训练过程中丧失信心,最终放弃治疗。Neurac 技术是一种可激活肌肉组织能力的康复训练技术,属于主动渐进性训练,能够针对性地训练到靶肌肉,促使躯干的稳定肌群恢复,有助于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目前有研究显示,Neurac 技术能有效改善瘫痪患者的肌肉张力,促进肌肉运动功能恢复[13]。近年来也有报道发现,在Neurac 技术中,借助吊带装置配合训练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训练平面,帮助机体重建一个正确的肌肉控制模式,有助于改善脑出自偏瘫患者的肢体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4]。
本研究结果显示,和常规的康复训练相比,使用悬吊运动训练下的Neurac 技术的患者治疗后下肢肌力改善更明显,且ΒΒS评分、Lindmark平衡反应评分、10 m MWS、步长距离均优于对照组,SS-QOL 评分也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出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经分析,悬吊运动训练下的Neurac技术内容中,主要训练目的是加强腰部和下肢的核心肌群,能有效提高肌力,训练内容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促进患者下肢肌力恢复。Neurac技术可激发患者的主动运动能力,使用开链、闭链的运动能促使肌肉活动被激活,且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模式,可逐渐增加肌肉神经控制能力,促进患者肢体恢复至正常的运动反应状态,和常规的康复训练相比,更能训练患者的肌肉力量,促进步行功能恢复。借助悬吊系统会为患者提供一个不稳定的训练平面,在这种不稳定的支撑面下,机体会强化感觉信号输入,促使神经肌肉控制力增加,实时调整肌肉的收缩,保证关节的稳定,加强平衡能力,提高ΒΒS 评分。在悬吊系统中,可对关节平面局部的稳定肌的机械感受器产生牵张、刺激作用,针对性地锻炼骨盆、腰部等部位的表层肌肉,提升核心稳定肌群功能,而在不稳定的状态下,配合Neurac技术可进一步促使运动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激活,促使稳定肌、主动肌、拮抗肌等出现共同收缩,提高肌肉的协调性,改善步行功能,同时患者下肢肌力、平衡能力、步行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后,也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刘英姣等[15]研究也显示,在悬吊疗法的辅助下进行Neurac技术,可更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平衡能力等,与本研究结果有一定相似性。然而本研究也局限于研究时间短、样本量来源单一等缺陷,今后也将对此不足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基于悬吊运动训练的Neurac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应用效果明显,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肌力、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