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如何尽快适应语文“新课改”

2023-05-28 06:05:27陈文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5期
关键词:经验主义

摘要: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此次改革是一次颠覆传统教育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从教材到教学,从考试到招生,其改革的覆盖面和渗透率,都堪称史无前例。就语文学科而言,老教师虽说已有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如何能尽快适应新课改,仍需重塑教育改革新理念,重建新型的教学架构,重新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

關键词:语文新课改 老教师 经验主义

陈文风,四川省温江中学教师。

2022年6月2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四川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这是一次颠覆传统教育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从教材到教学,从考试到招生,其改革的覆盖面和渗透率,都堪称史无前例。就语文学科而言,老教师虽说已有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如何能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仍需重塑教育改革新理念,重建新型的教学架构,重新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那么,老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快速适应呢?

一、新的教材体系变化巨大,老教师仍需全面学习与深入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是教育部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将立德树人、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统等融为一炉而编制的一套全新的课程教材。这套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经,以学习任务为纬,纵横交织,有机渗透,将语文中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和作为新时代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家国情怀、文化理解与认同、生命态度与价值观等核心素养有机架构在一起,最大程度地达到潜移默化,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新课标”对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它不仅要求每位执教者参透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发新教材,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从课堂融入到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在各种场合,利用好多种渠道多维度广角式学语文、用语文。比如统编版的“乡土中国”单元学习,就要求组织好学生通读整本书,然后深入到具体的乡村生活中去考察,去调研,最后按研究专题搜集整合好调研资料,并写一份专题实践调查报告与他人分享。显然,这对教了几十年一直习惯于三尺讲台的老教师而言无疑会带来较大的冲击。

另外,从教材体系的整个宏观设计来看,新课程教学也不再是“逐篇讲解”的碎片化学习,而是立足于大单元的整体教学,即整体规划、高效整合、全面渗透,以单元任务为架构,承载分化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目标。这对一直习惯于“单篇教学”的老教师而言,也会带来较强的不适应,也就是说,咱们老教师不能再以“经验主义”按部就班地去执教一篇新、老课文,而是要重新审视这篇文章在单元教学上的教学定位,探讨此文在培育学生学科素养中的目标侧重点,探讨此文在本单元群文教学中与其它文章的教学异同,从而站在整个教材体系的设计角度上去重新审视此文的教学靶点,然后再进行精准的教学构想和设计。

总之,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从编写理念到教材内容,再到课堂实践,相对过去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一直扎根在三尺讲台长期习惯于“单篇教学”的老教师而言,肯定会带来较大的冲击,如何能尽快适应新教材,老教师仍需对新教材体系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既要研究教材体系的整体设计理念,又要研究整个教材体系的有机构成和必然联系,比如“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单篇选文与单元群文之间的异同”,还要研究教材体系所承载的三维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生成与落实,等等。只有深入地研究与学习,并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保证自己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二、应主动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型的课堂架构

新教材从编写理念、结构体例,到课文选取与编排、内容设计,相对老教材都有明显的变化与改进,面对这种变化,不能抱着“以不变应万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想法去应对;相反,应该主动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并适应新型的课堂架构,从而“以变制变”。对老教师来说,尤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紧扣单元任务,注重在单元任务的整体框架下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明确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在新课改的全新要求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明确单元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围绕这个“任务”提供了哪些资源、提示了哪些具体要求,然后以“任务”来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当然在单元教学中并不是说完成这些“单元任务”就了事,“单元任务”只是一个整体教学目标,在完成目标的时候要纵横双向地去整合群文阅读,既要有整体教学目标的生成落实,也要有文章的个性解读与思考,不能把课文纯粹作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材料或者讨论问题的“支架”。更不能以群文阅读量大,教学任务重等为由在教学中出现“一知半解”“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课堂现象。

要掌控好单元整体构想和设计就需要参透教材编写的架构实质,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在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式”。“横向结构”是以“专题内容”为结构要素,如“青春”“劳动”“爱国”“诚信”等,每个专题内容下分布不同体裁的单篇文本,如统编版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就是以“青春”为专题内容的教学单元,围绕这一专题内容教材选取了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四首诗《站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红烛》,两篇小说《百合花》《哦,香雪》。“横向结构”主要对接的是全面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纵向结构”则是以“核心素养”为结构要素,如“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并根据单元选文的特点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具体的知识和能力训练点,如“鉴赏《沁园春·长沙》一诗中诗人的形象”“理解《红烛》一诗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探究小说《百合花》的主旨及其现实意义”等等。“纵向结构”主要对接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

参透教材结构体系的本质特点后,老教师进行单元教学时,就不能再按照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按部就班地进行单篇教学,更无需力求各种目标都做到“篇篇俱到”,而是要站在教材体系的整体设计上全盘考虑单元的总体目标,并根据单元选文的文本特点将这一目标进行有效分化和整合,这样既能保持整体协调又能突出各有侧重,从而提升单元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

比如在组织统编版必修一的“散文单元”教学时,根据《故都的秋》的文本特点,可创设情境与活动侧重于落实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而《荷塘月色》则可选取“月下荷塘”和“塘上月光”这两段,创设情境与活动,重点落实“情景交融”的写法与鉴赏;而《赤壁赋》则可从“自然与生命”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感受自然,并体味自然与人生的哲学联系。还可以以小专题的形式进行单元整合,让学生参与梳理与探究,进一步深化对散文的阅读、鉴赏与写作,如以“散文中的景、情、理”为梳理探究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单元的散文进行梳理与探究,最后以此为“能力训练点”,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理解写一个作文片断并进行小组展评与交流,等等。

总之,执教者要尽量在教材整体设计的框架下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在单元整体设计的前提下再分化和整合单篇内容的教学目标,这样上下协调,横向渗透,才能更加高效地落实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教学目标。

(二)不能凭经验主义“一讲到底”,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学习方式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少老教师都坦承自己总是不敢大胆放手,总感觉“让学生自己学一定学不好”,于是在教学中“总是忍不住多讲”,有时甚至“一讲到底”,显然,这种做法与当前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是格格不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讲”,而是要随時思考“由谁来讲”“讲什么”“怎样讲”,就算自己要讲也要把握好讲的时机,做到“少讲、精讲”“不讲则已,一讲即通”。除“讲”以外,更要探讨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尤其要深入研究将教学任务和实践活动紧密整合,深度挖掘具有个性的实践活动,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多样的课堂情境中去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地学习与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要利用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学习形式,就必须注重“教学角色转换”。过去,教师可能主要是“教授者”,而当前除了是“教授者”以外,更多的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体验者等。只有充分意识到“角色转换”的必要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意义上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学习形式,而不是将其简单地演绎成一套掩人耳目的“花拳绣腿”。

“自主、合作、探究”不是一套孤立的学习步骤,而是一套完备的科学的学习体系。“自主”是前提,“合作”是过程,“探究”是目标。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以“自主”为例,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教学环节时就应当充分意识到所谓“自主学习”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自学”,“自主”中有“自学”,也有“合作”,也有“探究”。比如在“课文预习”环节中,并非是让学生“单打独斗”式地去简单自学,而是可以启发学生自己探究预习什么,如何预习,如何评价,然后和大家分享;还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预习什么,如何预习,如何评价,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教师则可直接参与其中,和大家一道探究和分享,同时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证预习设计的高效生成及落实。另外,除了探究“自主主体”多元化以外,还应探索“自主形式”“自主媒介”的多元化,如勾画圈注旁批、列表梳理总结、网络资源查考、图书资料搜集等等。由此可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学习体系呈现出复杂性、发散性等特点,值得每位老师去进行深度探讨、研究和开发,仅凭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肯定是不够的。

三、应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新型的教学技术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改变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学习惯,也要打破唯技术至上的观念,把握好技术与语文的关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普通课外学习服务。在信息化环境下,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流程、资源支持、教学支持、学习评估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要素所发生的新变化,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1]

新课程改革既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教育与大数据时代碰撞的必然产物,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教材标准的改变,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基本教学环节虽然在流程上与过去相比仍然没有多大变化,但其中所采用的现代教学手段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比如“备课环节”,现在稍微年青的老师都在利用互联网技术、APP软件等布置学情调查,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然后根据大数据统计报告,再进行针对性备课。他们在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备学案,还要根据教学任务备活动,而备活动这个环节就要利用到各种信息化技术,如PPT的设计、音画片断的剪辑重组、课堂活动智能调控程序设计、学生活动建模与三维分析、配乐朗诵混剪与录制等等。再比如“作业环节”,现在也流行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在线多维交流与共享,比如利用网络共享平台,互查互讲互评作业,并利用数据APP统计分析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最后还可以利用网络组卷软件针对这些典型问题智能重组相关训练习题,从而进行多维辗压训练,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通过这些途径,不仅可以让作业批改变得更快捷、更细化,作业评讲更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从课前到课后都真正意义上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授的一切。

可以说,这些紧贴时代的现代教学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但对于大部分老教师而言这确实又是一个短板,老教师应该如何及时加以弥补呢。首先,应该有“不服老”的决心和意志,相信自己只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就一定能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新课程改革提供的各级平台,认真参加各种专业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等,这些平台最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可让自己少走弯路;然后,要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辅助手段,比如,年青老师有的喜欢用PHOT0SHOP来进行课件绘图,而有的老教师简笔画功夫了得,则可以直接选择电脑自带的简易绘图软件然后融入自己的简笔画设计即可;最后学校也应主动为老教师搭建相应的帮扶平台,让老教师尽快掌握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比如让专业的计算机老师或有经验的其他老师对老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或直接开展“老教师网络培训班”,根据他们的短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从而促使老教师尽快掌握新型的教学手段。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随着教材体系的改变、新课程标准的确立、教学体制和招生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整个高中的教学体系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学科,在此次课程改革中身先士卒,率先示范,自然是责无旁贷,但这对每位语文教师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对于老教师。虽说老教师已经拥有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面对当前的大科技大教育时代,自身仍有急需弥补的短板。为了更快更好地适应国家新课程改革,我们仍需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型的课堂架构,及时掌握新型的教学技术,主动研究新教材、新教法、新高考。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以更好地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经验主义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
——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哲学分析(2019年2期)2019-12-16 13:33:51
思 辨
中国诗歌(2019年6期)2019-11-15 00:26:47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判例制度的法理阐释
康德认识论思想溯源
商情(2017年17期)2017-06-10 12:39:49
杜威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
老区建设(2015年18期)2015-10-26 01:28:22
欧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与重构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
以经验主义对抗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