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认识论思想溯源

2017-06-10 12:39周南飞
商情 2017年17期
关键词:理性主义认识论康德

周南飞

【摘要】康德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的转折点,其认识论批判地考察了人类先天认识能力,达到了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巅峰。其学说来源主要有二,一是理性主义,一是经验主义,康德融合并超越了二者的成就,从而将哲学史推进了一大步。

【关键词】康德 认识论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康德认识论诞生于18世纪的德国,其理论的源头主要是近代欧洲哲学。一般说来,近代欧洲哲学分为两系,即所谓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与经验主义(Empiricism)。就其基本倾向而言,理性主义主张知识可由理性自身演绎出来,且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绝对权威,具有必然性,而经验性知识则不能消除其偶然性,因而不甚可靠;经验主义与之相反,认为单凭理性自身的概念,推导出的往往是虚幻之物,只有从经验中认真归纳总结的知识,才具客观有效性。

一、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的兴起,颇得益于数学(几何学)的推动,作为理性主义鼻祖的笛卡尔,本身即是一数学家。笛卡尔深感数学真理及其方法的普遍有效性,便将数学式的“明晰性”立为真理的标准。这样的真理显然并非从感性经验中归纳得到的,而是理性自身所具备的。笛卡尔按照这种思维,进而将所有固有知识都悬置于怀疑之下,得出一结论:没有一样东西具有真实性。就在一切似乎都已跌入深谷之际,却又峰回路转,他发现有一点是不可再怀疑的,此即“怀疑”活动本身,亦即思想。如果我们连“怀疑”的思想本身都加以怀疑,不是正好证明了“怀疑”的实在?笛卡尔因而得出其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我思”与外在经验无涉,却如此清晰,是不可否认的,不然就会产生矛盾。笛卡尔进而又认为,单凭我思,还不足推出外界,须先证明上帝存在,其证明的方法就是上帝观念的明晰性:人心中的“上帝”全知全能、至善至美,这个观念如此高明,绝非单凭感性资料所能创造,故而应该认肯上帝的绝对自存性。笛卡尔的这种推理极大地影响了其追随者,但是“他虽然有精心思考过的怀疑主义思想,他却相信理性有能力把握确实的知识,从这个意义来看,它是一个独断论这”。

紧接着笛卡尔上场的理性主义哲学家,是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斯宾诺莎有感于笛卡尔上述推论的疏略,他便不从思想而直接从上帝入手。斯宾诺莎认为哲学推论须先确立一自足、自在、自存的实体,而这样的实体,便是上帝。上帝有无限属性,思想(心)与广延(物)是其中我们所能知道的两种。这样,上帝就逻辑地包含了一切事物及其属性,由此世界的必然性就得以确立。莱布尼茨哲学也从实体开始,但有别于前人,他的实体是“单子”。莱布尼茨的“单子”是精神、灵魂,上帝也是一种单子,同时又是其他单子的创造者。而为了解决心、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莱布尼茨提出了“预订和谐说”:上帝已预先安排了世界的一切活动,所以事物才呈现一种和谐,而人们以为的因果关系其实是俗见。上帝创造单子时,已预定了其活动的规律,这即是莱布尼茨提出的“充足理由律”与“矛盾律,前者是世俗因果的保障,后者则是形式逻辑的原则。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哲学都肯定宇宙的逻辑必然性,有浓厚决定论色彩,但都把宇宙都終极依据指向上帝,并对之加以分析、描述,这种独断的形而上学,曾在欧洲风行一时。康德时代的德国哲学,以莱布尼茨为典范,其时使用的哲学教科书,也多根据莱布尼茨的观点编写而成,甚至后批判时期的康德本人也不例外。康德始终服膺理性主义对普遍性的追求,却很快从这种独断论迷梦中惊醒,要了解个中缘由,便要转到经验主义的历史。

二、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传统开始于培根,他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本倾向:重视经验、推崇归纳,并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后来的洛克说的更明白:人心本是一片白纸,上面并无任何观念,真正的知识都是来自经验归纳。洛克的这种思想对理性主义有廓清之力,但同康德哲学联系更密切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应属贝克莱与休谟。贝克莱认为,物在心外,视觉并不能直接认知物,而心只能到达物在我视觉中的表象,故所谓“外物”,不过是人心中的“观念”。若没有心的感知,就无观念,没有观念,就没有物。物的观念依心的感知而存在,无人知觉时,物便不存在,由此贝克莱得出一著名观点:存在即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贝克莱哲学违背常识,但人们又颇难反驳,直到康德建立其“先验感性论“,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但康德哲学与贝克莱有相似处,即两者都不把现象当做绝对自存的实在。《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后,有人甚至说康德是贝克莱主义,康德自然予以否认,并称自己是“形式观念论”,有别于贝克莱的“教条主义观念论”。

据康德说,“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的哲学家,是休谟。休谟是第一个详细分析人类理解力得哲学家,他把哲学家的职责喻为知识的清道夫。理性主义哲学家并未对理性的能力先行评估,而是一开始便肯定理性自身足以建立形而上学,证明上帝存在、灵魂不灭、意志自由等命题,而这些命题便是休谟所要清理对象。休谟对理性能力的怀疑,给了康德极大刺激,康德宣称自有形而上学以来,“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与以往经验主义肯定归纳法不同,“休谟的怀疑论完全以他否定归纳原理为根据”,他进而将怀疑的矛头指向了因果律,仅将其看作是人的思维习惯,而绝无必然性可言。

由是观之,理性主义主要强调人类认识中的先天能力,而经验主义却着重于认识中经验成分,两派并非水火不容,只是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调和的平台与观念。康德区分先验与经验两个概念,便順适地将两者的合理内涵结合而调节了,并由此成就了其先验观念论。

参考文献: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卷四,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理性主义认识论康德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麦克尤恩小说《爱无可忍》的电影改编
论政治哲学对确定性的追求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庭审中心之辨
康德调钟
背离理性:公共行政学演进的隐匿线索
漫画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
康德的时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