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父母心理控制的关系研究

2023-05-26 03:39王宁霞沈建芳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交维度差异

王宁霞,沈建芳

(1.大理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昆明 650500)

一、问题的提出

当大学生步入社会时,他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一系列的压力。在一项调查中发现,25%的受访人群在近段时间内遭受过孤独,然而在如此普遍的情况下,孤独却几乎没有得到专业的关注〔1〕。根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一项研究,目前有25.4%的中国大学生经常感到孤独〔2〕。也有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结构在性别、生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严重的孤独感会导致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

父母教养方式会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其在养育子女这个过程中有联系的各种行为的一个固定模式。父母控制孩子心理是教养方式中的一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性质是广泛而复杂的。不同父母有不同的教养方式,包括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父母心理控制常常被囊括在父母教养方式之中,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孤独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母亲的温情、父亲的严厉都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4〕。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曹睿桐发现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的孤独感呈负相关〔5〕。张秀芳等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养育方式对个体的情绪发展有积极影响,不健康的养育方式对个体的情绪发展产生消极影响〔6〕。有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是种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适应性发展产生负性影响〔7〕。可见,父母心理控制会对大学生心理及情绪体验产生很大影响,在孤独状态下的人们往往会感到寂寞、焦虑,甚至抑郁绝望,鱼茹江的研究发现,父母心理控制与抑郁成显著正相关〔8〕。父母良好的教育与心理控制在儿童情绪发展的培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儿童的情绪管理方面〔9〕。

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孤独感是成年早期的大学生所要解决的主要冲突。大学生面临人际关系问题和归属需求,孤独感问题较为严重。良好的教养方式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父母心理控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孤独感及其父母心理控制方面的状况,分析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孤独感和父母心理控制的影响,就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父母心理控制进行相关研究,进一步研究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大学生情感、社交孤独感的作用机制,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及社交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父母心理控制的作用,并引导父母正确利用心理控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大理大学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发放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共发放304 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79 份,有效率为91.78%。其中研究对象构成为:男生140 人,女生139 人;大一45 人,大二63 人,大三74 人,大四97 人;理工科149 人,文科99 人,医科21 人,其他10 人;独生子女124 人,非独生子女155 人;城镇户口118 人,农村户口161人;原生家庭230 人,单亲家庭27 人,重组家庭22人;父母抚养163 人,隔代抚养116 人;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5 人,小学66 人,中学/中专87 人,大专34 人,本科及以上87 人;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25 人,小学92 人,中学/中专61 人,大专57人,本科及以上44 人。

(二)研究工具

1.情感-社交孤独量表

情感-社交孤独量表(ESLI)是一个多维量表,目的在于区分R.S.Weiss 提出的四种孤独感类型:情感孤立感和社交孤立感(状态)、情感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感觉)〔10〕。四个类型的α 系数分别为:情绪孤立0.83,社交孤立0.80,情绪孤独0.86,社交孤独0.82。每一对中的一个变量描述了孤立的情况(如“我没有任何亲密的朋友”),另一个变量描述了孤独的情况(如“我不觉得我有亲密的朋友”),每个陈述都用四分法评分,0 为偶尔如此,1 为有时如此,2 为经常如此,3 为通常如此。前八对项目对情感孤立和情感孤独进行评分,后七对项目对社交孤立和社交孤独进行评分。

2.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测量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广泛使用Wang等人修订的父母心理控制量表(PPCS),一共有18个问题,同时测量了爱的回收、引发内疚和专制侵犯三个维度。量表的克隆巴赫α 系数为0.84。问题采用的是李克特的5 分制,“完全不符合”用1 分表示,“非常符合”用5 分表示,得分越高就表示孩子对父母心理控制程度的敏感度以及受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的程度越高。其中10 个题目测量的是引发内疚,5 个题目测量的是爱的回收,3 个题目测量的是专制侵犯。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24.0 软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差异、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的总体状况

1.大学生孤独感总体情况

表1 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的孤独问题较为严重,并且在情感孤立这个维度上比例最高(87.5%)。

表1 大学生情感、社交孤独总体情况

2.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性质、家庭情况、父母亲文化程度差异比较

经t 检验,大学生其父母心理控制在性别变量上无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也无差异;经F 检验,大学生其父母心理控制在专业性质、家庭情况、父亲教育程度和母亲教育程度这几个变量上都没有差异。

3.年级差异比较

表2 的结果表明,经F 检验得出大学生的情感孤立和社交孤立在不同年级无差异,而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在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在情感孤独上,大一高于大三,大二高于大四,在社交孤独上,大一高于大三和大四。

表2 大学生情感、社交孤独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4.生源地差异比较

表3 的结果表明,经t 检验得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社交孤立以及社交孤独两个方面不存在差异,但是在情感孤立和情感孤独两个方面上存在差异(P<0.05)。另外,经过独立样本t 检验,在社交孤独和社交孤立两个维度上,农村大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

表3 大学生情感、社交孤独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

5.抚养方式差异比较

表4 的结果表明,经t 检验得出抚养方式不同的大学生孤独感总体上存在差异。在情感孤立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在社交孤立、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三个维度上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表4 大学生情感、社交孤独在抚养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二)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状况

1.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总体情况

表5 的结果表明,从偏度来看引发内疚、爱的回收、专制侵犯三种类型的心理控制都高于均值,父母心理控制总体高于平均水平。

表5 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的总体状况统计描述

2.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专业性质、家庭情况、父母亲文化程度差异比较

经t 检验,大学生其父母心理控制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无差异;经F 检验,在年级、专业性质、家庭情况、父母亲文化程度这几个变量上都没有差异。

3.生源地差异比较

表6 的结果表明,经t 检验得出大学生其父母心理控制水平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引发内疚、爱的回收、专制侵犯三个维度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表6 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

4.抚养方式差异比较

表7 的结果表明,经t 检验得出大学生其父母心理控制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引发内疚及专制侵犯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P<0.01),在爱的回收维度上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表7 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在抚养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三)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父母心理控制的相关关系

表8 的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总体与孤独感总体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98)。父母心理控制总体与孤独感各个维度、孤独感总体与心理控制各个维度均成正比关系。另外,心理控制三个维度与孤独感四个维度也均成正比例关系。

表8 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和情感、社交孤独的相关分析

(四)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父母心理控制的线性回归关系

以父母心理控制为自变量,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9 的结果表明:F=262.962,相伴概率值P=0.000,说明父母心理控制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父母心理控制能解释孤独感程度的48.5%(校正的R2=0.485)。

表9 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和情感、社交孤独的回归分析

四、讨论

(一)大学生孤独感总体状况的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的孤独问题较为严重,并且在情感孤立这个维度上大学生孤独程度严重比例最高,存在较大问题。这可能与大学生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有关,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孤独感越低〔11〕。

大学生情感、社交孤独问题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性质、家庭情况以及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等方面并没有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在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差异,这与马蔚蔚的研究结果〔12〕相一致。本研究在专业性质方面并没有发现差异,可能原因是各专业性质划分方面存在交叉情况,这与疏鹏和许艳凤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认为在专业性质方面不存在差异,进一步验证了大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13〕。另外,大学生社交、情感孤独问题在家庭情况、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变量上并无差异,可能是由于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大部分时间是与学校和社会接触,与其父母接触时间较少。潘亚姝和郭芮彤认为当大学生因失去或缺乏家人支持或朋友同伴时,会产生人际孤独〔14〕,但这些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是很小的,启示我们应从更深层次的因素去探索大学生孤独的原因。

各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在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方面的孤独感都存在着差异。在情感孤独维度上,在大一、大三学生之间,大二、大四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区别,大三学生的情感孤独感明显小于大一、大二学生。以往的研究也发现大学新生第一年孤独感增加水平较大〔5〕。这可能是大一、大二学生步入校园时间不是很长,与自己亲密的家人朋友分离,并且还未与同学建立较深厚的情感,另外在疫情时代下,大学生活动内容和范围受限,可能对熟悉的家人朋友依赖和情感寄托加深。疏鹏和许艳凤的研究也发现大二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13〕。在社交孤独维度上,大一和大三学生之间、大一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大三和大四学生的社交孤独感明显要低于大一学生。对于社交方面,步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亲人、朋友,社会适应较差,缺乏生活经验,而且大一学生刚步入大学,人际关系是最狭窄的,难免会存在社交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正面临亲密—孤独危机,心理和生理逐渐成熟,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来满足自身。在情感孤立和社交孤立维度上并不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加入了一些团体组织,各种大大小小的组织都有一定的规则、秩序,每一个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与各学院的老师、同学打交道。孤立不仅与自身有关,也与他人相关。潘亚姝和郭芮彤的研究也阐明当大学生处于群体的边缘,感到自己是局外人时,才会产生社交孤独〔1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身处一定环境下,就不可避免与他人产生联系,包括工作、学习、情感等方面。因此,各年级大学生情感孤立及社交孤立情况并无显著差异。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社交孤独和社交孤立两个维度上并没有差异,而来自农村大学生的社交孤独和社交孤立明显高于城市大学生,在张晓凤的研究结论中也指出,农村大学生社交孤独明显高于城市大学生〔15〕,本研究结果与之相同。但在情感孤独和情感孤立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来自农村地区学生接触的环境较贫乏,相比城市地区学生受到的环境刺激更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面临新的事物或挑战时,会产生一种孤立无援之感,对自己及他人产生一种偏见,并且在情感上不会轻易与他人深入交流,从而在情感上孤立他人或觉得被他人孤立,内心体验到孤独之感。而城市地区的学生进入同样处于城市的大学后,能较快适应环境。这些条件可能会促使农村大学生孤独感水平高于城市大学生。程利娜和杨洋的研究也表明,生源地影响了大学生孤独感的起始水平,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孤独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高〔16〕。

在不同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在四个维度上都有显著差异。隔代抚养下成长的大学生,其孤独感各维度的平均水平均高于父母抚养下成长的大学生。隔代抚养的大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内心情感更为细腻,可能会认为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是自身的原因,因而产生一种自责内疚感,长此以往造成自己人格上的内向性,也有研究证明,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之一为内向性人格,外向性人格能增强大学生孤独感的抑制作用〔15〕。

(二)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总体状况的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其父母心理控制的引发内疚、爱的回收、专制侵犯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高于平均水平,这表明大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仍然很高,也许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Wang 等的研究发现,中国子女得到父母的心理自主性的支持程度明显低于美国子女。而父母心理控制是一种对儿童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教养方式。因此,应让父母认识到心理控制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倡导健康的教育方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受父母心理控制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专业性质、家庭情况、父母亲文化程度方面均无差异。其中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被试群体范围太小造成的;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结果与以往研究〔17〕相一致;在年级和专业性质上不存在差异,原因可能是每个大学生在儿童或青少年的不同时期受到父母心理控制,所以对进入大学的时间长短影响并不大。另外,在专业性质上不存在差异,而严婷丹的研究表明文科生受到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高于理科生〔17〕,这与本研究并不一致,可能是部分专业划分标准不一,存在交叉现象,所以年级、专业性质差异并不显著。家庭情况方面无差异,与鱼茹江〔8〕的结果一致。可能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无论在不在孩子身边,父母双方都有责任,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文化程度方面无差异,与先前研究〔18〕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父母很容易接收到多方面的、开放性较高的信息,因而并无太大差异。

大学生其父母心理控制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在引发内疚、爱的回收、专制侵犯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严婷丹〔17〕的研究一致,农村大学生受到父母心理控制高于城市大学生,原因可能是农村父母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其对子女有更多的期许。这样就造成了青少年为满足父母的需求,而压制自己的需求,产生了情绪上的问题。

大学生其父母心理控制在抚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在引发内疚、爱的回收、专制侵犯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出现原因可能是父母抚养的孩子更多地与父母接触,更多受到父母对其行为上的控制;而隔代抚养的孩子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较少,较少受到父母的管教,更多的是受到长辈的疼爱,长辈也不会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所以父母会对其进行心理情感方面的言语管教,如要听话,不然就没有玩具等等。因此,隔代抚养的学生比由父母抚养的学生有更大程度的父母心理控制。

(三)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父母心理控制的相关分析

父母心理控制总体和孤独感总体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大学生的父母对其心理控制程度越高,其情感、社交孤独程度越严重。其次,父母心理控制总体与孤独感各维度以及孤独感总体与心理控制各维度均成正相关。另外,心理控制各维度与孤独感各维度也均成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对大学生的情感和社交孤独感带来不利影响。这也能够解释以往研究中大学生由于感受到较高水平的父母心理控制,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紧张、焦虑等行为。简佩玲和关荐的研究发现,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通过心理控制源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间接影响〔19〕。具体来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实施较多的言语等内部心理方面的控制侵略,会使孩子在情感和社交方面体验到更严重的孤独感和孤立情况,对孩子的情绪造成影响,产生更多内部心理问题,如焦虑、痛苦等,严重者会产生抑郁情绪。而以往研究也发现,无论男女,父母心理控制与抑郁成显著正相关〔20〕。

(四)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父母心理控制线性回归关系分析

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和情感、社交孤独的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对孤独感有影响,且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根据童辉杰的研究,大学生孤独感与其心理控制源有关,其社交孤立与情感孤独都与外在控制源成正相关〔21〕。父母心理控制作为一种内在控制,显然对孩子发展不利。父母对孩子进行过度的心理控制不利于孩子的自主性发展,情绪发展会受到阻碍,对其毕生发展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聂苗卉的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是大学生未来情感体验的消极影响因素,且可以通过个体化自主等因素间接影响未来情感体验〔22〕。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不要阻碍孩子的自主性,父母自主支持是大学生未来规划行动及情感体验的积极影响因素。父母应给予大学生自主支持,让其有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使其在进入大学生活中能自如地应对好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孤独感与父母心理控制成正相关关系,父母心理控制对大学生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心理控制对孩子的情感发展等方面不利,父母应支持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这样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家长要意识到其教养方式对子女产生的深远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援助,也为其父母教养子女提供建设性的建议,指导家长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同时,社会要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社会支持,让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充满自信,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猜你喜欢
社交维度差异
相似与差异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找句子差异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