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早期传播研究

2023-05-26 03:39杨玉梅潘玉龙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云南马克思主义

杨玉梅,潘玉龙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从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云南到1930 年中共云南省委机关遭到破坏,马克思主义在云南形成了初步的传播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在新时代坚持通过历史看现实,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传播经验,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在云南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是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和先进理论国际性传播的共同结果,是时代和实践提出的共同课题。

(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现实需要

云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抵抗意识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觉醒。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之后,英、法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包括《烟台条约》《滇越铁路章程》在内的多份不平等条约,在云南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开矿权、滇越铁路经营权等权利。至此,云南开始了被帝国主义奴役、压迫的屈辱历史。经济方面,在蒙自、思茅、腾越三个通商口岸设立后,英、法大肆倾销商品、掠夺矿产。到1911 年为止,倾销到云南的商品中40%以上都是棉纱和布匹等轻工业品,而从云南低价收购的货物中,80%以上则是贵重的锡金属。民族关系方面,英国传教士让云南少数民族群众认伊丽莎白女王为统治者,向群众传播“汉家压迫我们”等观念〔1〕3。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云南经济文化体系的崩溃,也激起了此起彼伏的反抗运动,1875 年马嘉理事件、1883 年浪穹教案,都是云南人民反帝反侵略的具体表现。

辛亥革命之后,除了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云南人民还面临地方军阀的严苛统治。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云南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从推翻帝制到再造共和,虽已时移世变,但民众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云南各族人民在军阀政府统治下继续承受严重剥削,由于连年战乱,军阀为筹集军费鼓励扩大鸦片种植,加上赋税繁重,使得本就落后的云南更是满目疮痍。此外,军阀政府还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云南民族关系紧张,各族人民反抗情绪高涨。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有力的组织,云南人民的反抗斗争并未取得太大影响,最终都遭到了统治阶级的镇压和分化瓦解。在此背景下传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云南人民反对侵略和压迫的斗争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二)国内外环境造就的历史契机

在国内,新式教育的发展为进步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1912 年清政府颁布学制系统开始,云南各地陆续设立了两级小学堂、中学堂、两级师范学堂、女子师范等初、中等教育学堂,以及云南高等学堂、优级师范选科和工矿学堂三所高等教育学堂。之后发展了外语高等学堂、法政学堂、工科大学、铁道学校、商业学堂等高等教育学堂〔2〕。云南新式教育的初步发展,为新文化的系统性传播提供了平台,成了培养新式知识分子的主要场所。此外,从1902 年到1911 年,云南数百名留学生到日本及欧美各国求学,他们深受新学、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在云南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部分进步青年还兴办报刊杂志宣传新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国际上,随着政治和革命形势波谲云诡的变化,马克思主义逐渐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语境,开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处处受列强压制,加之参战国衰败混乱的景象,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批判西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各国无产阶级大受鼓舞,激发了各国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五四”先驱们也借此契机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探索新的救国振兴之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初步的传播。在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云南各族优秀儿女四处奔走,为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在云南早期传播的基本情况

在外抗侵略、内争民权的斗争过程中,迫切需要发挥理论和纲领的指导作用。在此背景下,一批具有斗争精神和开明思想的云南知识青年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接受的过程,并通过创办报刊、领导进步社团、组织革命斗争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根据云南实际情况,将学校、村寨、矿场作为主要传播场所,从民族平等与团结、无产阶级解放、妇女解放等方面,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对云南人民的影响。

(一)主要传播途径

1.进步报刊是传播的媒介

早期云南进步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译介,二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对革命斗争理论的宣传。

新文化运动期间,多数云南刊物的编辑和撰稿人尚不具备系统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但这些报刊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文化的根基,使得民主科学思想开始在云南生根,对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初步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创刊于1917 年11 月的《尚志》杂志,是最早关注十月革命的云南进步期刊。该刊于1919 年2 月转载了李大钊《鲍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初步介绍了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3〕。《滇声报》从1919 年便开始刊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还刊登过“广东共产党告民众书”等直接宣传共产党主张的文本〔4〕。五四运动爆发后,云南涌现了《滇潮》《救国日刊》《曙滇》《云南学生》等一大批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报纸杂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参见表1。

表1 近代云南进步报刊目录(1906-1930 年)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革命斗争的路线也逐渐明朗,报纸杂志的宣传内容也开始以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为主,系统深入地介绍马克思主义。1920年创办的《滇潮》,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强调对旧思想进行坚决的批判,是当时云南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阵地。该期刊从1923 年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多次刊登关于苏俄、匈牙利劳农政府和工人运动的内容。《曙滇》除了登载反帝反封建以及抨击军阀统治的文章和政论以外,还深入浅出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3〕。这些进步报刊的创立和宣传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云南土地上生根发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温床。

2.进步知识分子是传播的主体

云南早期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知识分子分为两类,一是早期外出求学的进步青年,二是党组织成立后发展的省内进步青年。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大批云南籍优秀儿女外出求学,探寻救亡图存之路。其中,王复生、张伯简、王德三等人较早地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王复生与王有德在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期间,不仅介绍和翻译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还与王德三等云南籍进步学生一起建立了云南革新社,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了云南〔5〕。张伯简借鉴苏联有关著作,结合中国实际写作的《社会进化简史》,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进化史观,赞扬了共产国际,宣传了社会主义在苏联的成功实践。他们不仅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传播,而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革命斗争,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党团组织的创建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平台依托。1926 年,滇籍共产党员李鑫受组织委派回到云南,于11 月7 日正式建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并组建了包括吴澄、杨淑德、周霄、黄丽生等人在内的云南第一批领导革命运动的骨干。1928 年2 月8 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了以王德三为书记的中共云南临时省委的建立。为云南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信仰共产主义的云南青年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平台依托。李鑫、吴澄、王德三等领导人,先后到少数民族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兴办农民运动培训班,组建基层党组织,鼓励、吸收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启迪和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的阶级觉悟。

3.进步社会团体是宣传的平台

云南早期学习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团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省内青年学生为主要成员的“云南青年努力会”,另一个是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滇籍旅外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新滇社”。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开启了全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新局面,在此背景下,李国柱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联合进步学生秘密组织建立了以“唤醒云南青年”为宗旨的云南青年努力会。“努力会”成立初期除了组织会员学习民主革命理论,还积极发展其他学校的学生加入。1925 年,由于主要负责人成为了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的主要领导人,“努力会”也成了进步青年参与革命运动的重要平台,并组织成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26 年,云南青年努力会开设云南书报合作社,向云南各界销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向导》《铁花》《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除了供内部成员和学生阅读之外,还鼓励成员在假期回乡时销售进步书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全省范围内的传播。截至1926 年底,“努力会”成员已遍及昆明各学校,为领导和组织云南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参与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6〕。

1925 年,以王德三、王复生、李鑫、杨青田等云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主要负责人的云南革新社(新滇社)在北京成立。其成员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为主,他们除了在上海、南京、武昌等地积极开展革命斗争,还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传向云南省内。1925 年,云南革新社创办了社刊《革新》,王德三等人先后发表了大量文章,一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云南问题,并发表了一系列抨击云南军阀的政论〔1〕35。这些文章的发表,对鼓舞云南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投身革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革新社中60 多位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后来几乎都发展成了云南党组织的主要骨干,为早期共产党员在云南开展革命斗争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努力会和新滇社都是云南学子以改变云南社会局面、推翻军阀统治为目标建立的进步组织,通过省内省外相互联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云南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主要传播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云南得以广泛传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能更好地服务具体的革命斗争。中共云南党组织成立之后,早期党员和进步青年便开始有组织地向群众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将相关理论与工农革命斗争相结合,号召知识青年到工人中、农村里开展革命斗争,使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深入到群众内部。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早期传播过程中,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思想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思想在云南的早期传播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党组织根据云南的少数民族特点和少数民族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了理论主张;二是早期党员和进步青年深入民族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启发少数民族团结、平等的意识。

云南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地方土司和汉族统治阶级的双重压迫。中共云南地方组织成立以后,先后颁布了《少数民族问题大纲》《关于云南小民族问题的一个简略报告》《中央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给云南临委的指示》等文件〔7〕。这些文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云南民族关系的状况,指出了解决云南民族关系问题的关键是突破阶级利益,提出了建立平等、联合的民族关系的主张,是指导云南被压迫民族与剥削阶级作斗争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民族关系的典范。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王德三等人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党组织和少数民族共产党员。为了动员各民族起来推翻剥削阶级,王德三编写了《夷经》,在群众中广为传播,尤其在文山、蒙自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8〕。1929 年,中共个旧县委书记李国定在马关八寨成立了八寨特别党支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培养了聚居在这里的壮族、苗族、彝族、汉族、傣族、瑶族等民族积极分子〔9〕。同年12 月,蒙自县委指导了由彝族、苗族等民族参加的查尼皮游击队起义,消灭了董永寿和董永奎为首的地霸武装。此后,中共云南组织又领导发动了马关八寨暴动、哈尼族人民起义等汉族与少数民族起义,党的民族政策和主张得到了各民族的积极响应,对推动云南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2.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云南的早期传播主要依托中共云南党组织的领导,其中,蒙自地区的农民和个旧锡矿工人是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两大主体。

云南各族人民长期遭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繁重的赋税和地主豪绅的剥削,使得民众反抗情绪高涨。云南地下党的工作重心从“八·七”会议后,便移到了全省各地的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滇越铁路沿线的矿场。1927 年,云南共产党员杜涛回云南工作,到蒙自办读书班,在此过程中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秘密发展党员,成立了中共蒙自支部和农民协会。之后,他又组织和领导支部的共产党员,到山区村寨开办农民夜校,启发农民群众的革命觉悟,相继在小东山、倘甸等村寨建立起了农民协会。1928 年,协会组织领导了小东山暴动并取得胜利,受到鼓舞的农民群众踊跃地加入农会,为云南无产阶级革命打开了新局面〔10〕。

有十余万工人聚集的个旧锡矿,是云南无产阶级力量最集中的地方,这也使发动锡矿工人的反抗和斗争,成了当时中共云南地方组织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1928 年,李鑫受任中共迤南区委书记,深入滇南矿山开展工作。他把工人的苦难史记录下来,编写成了《走厂调》《月叹穷》《十二杯酒》等20多首歌谣来诉说矿工遭受的苦难,揭露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在矿工中广为流传〔11〕。李鑫还在工人中组建弟兄会、赤色工会等组织,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建立起了云南第一个矿山支部。1929 年,李鑫积极组织工人罢工并取得初步胜利,但在后续筹备武装斗争时,由于机密泄露不幸被逮捕杀害。个旧锡矿革命运动虽然因此陷入低潮,但烈士们的鲜血却为整个个旧锡矿注入了红色基因。

3.妇女解放思想

妇女解放思想在云南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步学生组织妇女群众谋求经济独立;第二阶段,中共云南党组织成立后开始依靠思想解放、革命斗争等方式系统地推进妇女解放。

云南妇女解放的呼声,与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紧密相关。云南青年努力会成立后,省立女子中等学校的学生吴澄、杨静珊、赵琴仙、张世瑾、谢秀英等纷纷加入,她们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认识到妇女解放、经济独立的前提是通过革命实现政治解放。1925 年,吴澄、杨静珊等人创办了云南女子合作团,以合作生产的方式动员女同学和家庭妇女加入织袜、织布、腌咸菜的生产,并按劳动力和股本分配所得盈利,为妇女谋求经济独立,开拓了妇女就业之路。除了进行生产劳动,合作团还定期组织文化和时事学习,努力促进妇女群众思想觉悟的提升〔12〕。

1927 年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成立后,还设立了妇女运动委员会,由吴澄、赵琴仙等人在妇女群众中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并于同年2 月创立云南省妇女解放协会和《女声》杂志。以反帝反封建和要求妇女解放为宗旨的《女声》,刊登揭露旧社会和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的文章,抨击旧观念和旧法制对妇女的压迫,向妇女群众介绍国内外妇女运动资料,并且呼吁各界妇女团结起来建设解放全人类的社会。除了在报刊上的思想宣传,云南妇女解放协会还组织和领导游行示威、集体请愿,提出女教师产假制度、男女劳工薪酬平等等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在云南进一步深入传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女性的革命局面,为饱受压迫的云南妇女带来了曙光。

三、马克思主义在云南早期传播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唤醒了广大受奴役、受压迫的云南人民,培育了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推动了全省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加快了云南人民的革命斗争进程。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仍旧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一)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组织领导作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组织的创建,是理论思想向革命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要成果。中共云南党组织建立后,积极领导云南各族人民的革命运动,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加强党的组织领导作用是关键。一是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党史学习研究等方面的组织领导,确保理论内容方向正确。二是发挥党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主体作用,依托新青年、新媒介、新思路,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传播体系。三是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和吸收,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注重从青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吸收新鲜血液,保持党的青春活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二)重视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工作

云南早期进步青年是向人民群众译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是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的推动者,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先行者。他们不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还善于利用传播媒介、构建传播平台,并组织革命实践,对内不断吸收和培养马克思主义者,对外密切联系工人阶级、学生群体和少数民族群众,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了革命斗争的关键力量。

结合云南经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需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发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主体作用,学马研马,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二是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鼓励青年将个人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个人价值,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应用。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时代云南问题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云南能得到广泛传播,得益于与云南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以及在革命运动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活学活用。早期先进知识分子除了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积极投身于革命实践,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相结合、与工农革命相结合,逐渐将其转化为扎根云南本土的革命斗争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

百年来,在党的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社会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由于特殊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等原因,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回答新时代的云南问题,仍要坚持结合云南社会实际和各民族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动各民族群众共同努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速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早期传播担负着拯救云南各民族群众于水火的使命,研究建党前后云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在云南的起点,可以知古鉴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认知,为“四史”学习教育提供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早期传播过程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云南打开格局,是因为传播内容与社会实践中的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平台等方面高度契合。多维理解云南早期的传播经验,构建系统化的传播体系,对持续深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云南马克思主义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