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贯彻落实到幼儿教育中,建构既符合国家要求,又满足幼儿成长需求,具有特色的园本课程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旨归,以“整合渗透、丰富多元、参与行动、生发经验”为特点,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建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程共同体,促进师幼、课程、家园和谐共生。
关键词: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建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6-0038-05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幼儿园课程之中,是落实国策之举,遵循自然之规,也是幼儿成长之道。
一、幼儿园生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人类环境宣言》到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已有50年的历程,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生态行为逐渐改善,但作为幼儿教育重要抓手的课程建设,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生态文明的要求以及幼儿的成长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生态文明建设落实表面化
幼儿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课程中整合渗透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使国策落到实处。目前,幼儿园课程多重视生态知识和环保教育,忽视幼儿生态情感体验、生态行为习惯和生态思维方式培养。幼教工作者怎样在课程中融入生态知识、生态文化、生态素养,用生态思维方式构建课程,帮助幼儿从小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课程建构碎片化
幼儿园生态课程存在理念单一、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主体不突出,未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成为课程的规划者、参与者和创造者;课程内容不完整,存在以显现知识、记忆为主的现象,未能利用多种情境,与生活相连,丰富幼儿对自然、社会的感知;课程资源缺乏价值,没有对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没有分析资源与幼儿经验之间的关系,不能为幼儿提供多样、适宜的资源,课程来源和实施载体单一。
二、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的内涵及特征
(一)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内涵
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是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以生态系统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尊重幼儿生命本真、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自然有序成长为要求,利用“博”课程资源,创设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览”学习环境,激发幼儿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兴趣,支持幼儿从原有的经验出发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知识,积累新的经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总和。
我园的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从环保教育开始,带领幼儿走进自然、探究自然,学习环境知识;进入21世纪后开展生态主题教育活动的研究与探索,尝试将生态的理念、原则和要求,渗透到课程中;在生态文明作为国策后,我们又将国家的要求和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构建符合社会需要和幼儿发展的生态课程。历经25年的不断完善优化,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与游戏紧密结合、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结合,将生态思维方式运用到课程中,注重课程的生成与开放,转变幼儿学习方式,实现了课程的体系化建构。
(二)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特征
生态是自然的、丰富的、开放的,也是共享的。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是生态的课程,也是幼儿园的课程,更是具有独特性的园本课程。它利用丰富的资源,创设学习的环境,以和谐生长的理念,在整体联系、动态平衡课程中促进幼儿自然有序成长,实现幼儿和自然和谐共生。
1.生态自然性
“幼儿园课程应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基本逻辑。”[1]尊重幼儿、尊重自然是幼兒生态博览园课程的前提。幼儿是生态博览园的主体,是生态博览园的规划者和使用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崇尚自然理念,教师尽量保持自然原有的面貌,减少刻意的改变和改造,也不人为地干预和影响幼儿自主探究活动,而是引导幼儿去发现、研究、创造,帮助幼儿通过爱护自然、顺应自然、探索自然获得生命的自主成长。
2.广博多样性
自然和社会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习资源,其中既有园内的资源,又有园外的资源;既有自然资源,又有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既有现成的资源,又有需要开发利用的资源。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独特的智能点,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发展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探究内容,供幼儿学习探究。
3.开放共享性
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不是封闭的,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过程都是开放的,在实施中体现灵活性,课程跟随儿童的发展而调整。课程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资源、时间、空间、材料的开放和共享。各种资源形成良性的动态生成的学习环境,为园内的所有师幼以及社区和城市幼儿学习服务;时间是弹性的,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学习需要而定;空间是开放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向往的地方;材料是开放的,一物多玩、一物多变,多数材料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不仅能够让幼儿想象和创造,也符合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要求。
4.自主探究性
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成为课程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支架的搭建者、材料的支持者,随时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持。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强调环境既具有艺术性、主题性和教育性,又要体现出独特的幼儿学习特点。通过与资源材料的互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动机和情趣,为幼儿提供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条件,实现有益经验的不断丰富。
5.平衡协调性
幼儿个体的发展具有多元智能性,每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就整体的发展而言,不同幼儿发展的速度不一、发展的水平不同,需要教师在课程中不断调节,引导每个幼儿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获得应有的成长。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要“坚守儿童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儿童站在课程、课堂的中央”[2],平衡协调好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每种活动组织形式,不能顾此失彼。
三、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建构路径
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将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创造性地落实到课程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以教育活动的体系化、生态意识养成的持续化,实现课程从物到人、从教到学、从静态到动态、从书本到生活的根本性改变。
(一)以整体性重构课程结构系统
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思想,将生态学文明的和谐理念贯穿整个课程中”[3],以生态平衡及和谐共生为原则,根据儿童需要、课程特征、社会要求灵活规划课程,实现动态平衡。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以“游戏化创意设计、参与式深度沉浸、场景化视域增强、资源库超市建设、自建博览园展示”等方式拓展课程内容,以鲜活生动的博览园激发幼儿想象创造,使课程可选择、可循环。
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确立和谐生长的课程理念,以培养“阳光好问、健康活力”的儿童为目标,让幼儿成为“生态人”、课程的主人和创造者;构建“领域整合、虚实结合、内外融合”的课程结构,根据幼儿需要规划课程,实现动态发展;选择多彩的课程内容与资源,从幼儿兴趣和能力出发,以“贴近生活、满足生长”为要求,根据生态“全面、均衡、联系、整合”的原则,开发、利用、整合广博多样、鲜活生动的资源,注重内容的趣味性、适宜性、发展性;以游戏体验的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以“整合课程资源、延展实施空间、自主学习探究”的策略,变革幼儿学习方式;创设有准备的学习环境,支持幼儿自主学习,以师幼共同创设“资源可选、材料可玩、空间可变、经验可得、学习可见”的幼儿生态博览园,支持幼儿以“自主选择与规划、自主设计与探究、自主调适与监控、自主交流与评价”为路径的自主学習方式;形成持续发展的课程评价与支持机制,以尊重、参与和创造为原则,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幼儿、教师和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自主性变革课程组织形式
怀特海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4]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转变幼儿学习方式,灵活地采用集体、小组和个别学习,特别提倡利用广博多样的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形成“自主选择、自主创设、自主探究、自主评价”的学习方式。
首先,以“自主选择”为基础使用学习资源库。按幼儿自主选择、自由取放的要求,设立随到随取、方便快捷的“资源超市”。其次,以“自主创设”为中心建构探究学习空间。建构以师幼共同设计、规划、布局,满足幼儿探究学习需要、供幼儿欣赏、互动、操作的专门游戏环境。最后,以“自主探究”为核心建设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师幼共同调查、收集、整理、加工、存放、更替、利用和再利用,为幼儿和教师提供适宜、丰富、多元化的课程资源,真正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服务。”[5]
(三)以发展性丰富课程实施路径
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以“课程改编或适应”[6]为思路,以师幼共同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宗旨,以生态的丰富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为基础,以“领域整合、虚实结合、里外融合”的路径[7]重构课程,探索专业化、可持续的课程系统和实施路径。
1.领域整合:将生态文明整合到课程主题中
整合是当今课程的发展趋势,不仅包括课程内容的整合,还包括课程实施路径的整合。主题是课程的主要形式,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围绕一个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生态知识、生态能力和生态情感等整合在主题学习中。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爱家乡”中,除常规的内容外,还融入了“河”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让幼儿懂得保护母亲河的意义。幼儿通过主题学习获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情感。
一日生活皆课程,课程内容来自生活,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将自我服务、自然有序、友好合作、绿色消费、节约能源等内容融入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获得健康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养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2.虚实结合:将生态文明渗透到学习环境中
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立足生态、发展、和谐的理念,以整体协调、动态平衡的多元活动为主,不仅有专门组织的博览园活动,还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学习环境中,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我们开展专门性生态文明学习活动,如“我是环保小卫士”,通过观看视频、讲述交流、制作宣传画、走上街头做小小志愿者等活动,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关生态保护的节日和环境日都是开展专门性活动的好时机,幼儿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在环境中学习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习惯渗透到环境中,充分利用每处空间,如班级、走廊、户外和专用活动室等,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创设学习环境。设立生态主题环境,如生态馆、资源库、微农场、博览园等。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思维、行动和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经验。
3.里外融合:将生态文明拓展到园外教育中
大自然和社会是活教材,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带领幼儿走进自然、探究自然,从园内走向园外,帮助幼儿对社会和环境进行分析,使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利用身边的多种情境,激发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幼儿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能力。
自主探究的园内博览园是根据儿童兴趣、季节变化、时令节日、文化传统等,创设生动形象、好玩有趣、随时体验、自由触摸的系列博览园,如园级博览园——民俗博览园,结合春节吉祥、喜庆的氛围,师幼共同创设环境,了解各个地区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制作各种特色小吃,帮助幼儿养成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的好习惯。针对具体问题创设情境的班级博览园,如2020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后创设的“英雄博览园”,幼儿通过媒体、身边人介绍了解到许多医护人员为了抗疫不惜牺牲,钟南山、李兰娟等成为幼儿心中的英雄,幼儿用多种表达方式创设“英雄的家”,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外,还有根据经验生发,和谐发展创设的生成性博览园,如气象博览园、创博园、艺博园、桥博园等。
拓展空间的园外博览园充分利用自然、社会以及家长资源,拓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整个世界都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博览园,如“远足”活动,通过带领幼儿走进森林、走进田地、走进工厂等,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不生态、不文明的行为,强化幼儿生态文明意识。
(四)以开放性形成和谐课程文化
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采取全员参与、逐步推进、整体建构的开发策略,突破时间与空间、内容与方法、环境与资源的限制,使课程充满生机。
课程建设采用教师、幼儿、家长、专家、管理者等共同研发的全体参与机制,关注课程价值、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质量以及幼儿发展的课程审议机制,根据课程实施中幼儿兴趣与需要、学习与发展的变化,进行方案的动态调整,在实践和研究中持续优化的课程研究机制,以及组织、制度、人员、物质的课程保障机制等,撬动和谐共生的课程文化,形成可迁移的开发机制,促进课程不断完善与丰富、创新与拓展,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生态博览园课程通过整合、变革、拓展、创新等手段,以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灵活性,激发幼儿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落实在幼儿园课程中,丰富了生态教育的课程形式,延展了園本课程的探索途径,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6.
[2]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5.
[3]沐文扬.和谐课程[M].扬州:广陵书社,2009:21.
[4]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4:23.
[5]沐文扬.幼儿园资源库建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2022(2):28.
[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131.
[7]沐文扬.整合渗透:生态文明巧入课程[N].中国教育报,2022-01-23(4).
责任编辑:殷伟
*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生态博览园:幼儿自主学习平台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1-14
作者简介:沐文扬,扬州市机关第三幼儿园园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