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话语分析视角下儿童友好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2023-05-26 11:11侯贺英田秀峰祁艳晶
传播与版权 2023年9期
关键词:友好城市名片隐喻

侯贺英 田秀峰 祁艳晶

[摘要]文章在对比积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和隐喻转喻理论后,综合三者的特点和相似点,以积极话语分析为宏观框架,融入多模态话语分析及隐喻和转喻理论,构建多模态认知积极话语分析模型。依据此模型,文章以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宣传片为例进行多元话语分析,并结合传播学理论探讨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

[关键词]多模态认知积极话语分析模型;儿童友好城市;形象传播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联合国人居署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念。2021年,我国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全国各个城市结合自身历史、地理、人文等特点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指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各项权利,如生命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等,从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文章在分析对比多个话语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多模态认知积极话语分析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宣传片进行多元话语分析,总结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形象塑造的特点,探讨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

一、多模态认知积极话语分析模型的构建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理论最初从属于语言学领域,主要关注语言的内部特征,如词汇、语义、语法等。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不断融合,学者们逐渐将研究重心置于语言的目的和用途方面。因此,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和研究目标,学界出现了不同的话语分析模式,如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模式、语用分析模式、批评话语分析模式、积极话语分析模式、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式等[1]。

综合各个话语分析模式的特点,文章将积极话语分析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相结合,并融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理论,构建多模态认知积极话语分析模型,以期全面并深度指导多元话语分析实践。

(一)理论基础

1.积极话语分析

积极话语分析(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PDA)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从研究方法来说,积极话语分析具有多模态、多层次和多功能的特点。其多模态表现在积极话语分析不仅关注语言符号的意义,还关注图像、声音等非语言符号的表征。多层次指积极话语分析包含语音、词汇、语义分析等多个语言层次。积极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因此,分析话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组篇功能使其具备多功能性[2]。

从分析模式来看,积极话语分析在话语意义描述的基础上对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进行情景阐释,然后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话语目的做出解释。由此可见,积极话语分析模式包含三個维度:以多模态语篇的词汇语法为核心的分析维度、以话语意义和情景语境为核心的阐释维度、以社会文化和认知模式为核心的解释维度[3]。

2.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仍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因此,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组篇功能)基础上,Kress和Van Leeuwen等人认为非语言符号(如图像)也具有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图功能[4]。

具体来说,再现功能又可以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个方面。其中,叙事再现对应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过程,包含动作、反应、语言、心理过程。根据话语符号之间的关系,概念再现又可以分为分类、分析和象征三种类型。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的区别在于有无矢量的出现。互动功能用来体现话语符号创作者、参与者和观看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包含接触、距离、态度等要素。构图功能用来凸显语篇的整体意义,通过信息值、显著性、框架等实现[5]。

3.隐喻和转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是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即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转喻和隐喻类似,但转喻强调的是同一个认知域内部的映射。因此,隐喻关注的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转喻则通过凸显一个事物内部某一显著特征来表征此事物[6]。

由此可见,隐喻和转喻理论均涉及两个不同事物或者某一事物的某一特征与本体之间的对照。这些事物、特征、本体如果以不同的模态出现,就会衍生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多模态隐喻指某一概念的源域和目标域源于不同的模态或以不同的符号系统来体现,而多模态转喻则将来源域的某一特征用视觉、听觉等模态进行表现,以此达到意义表征的目的[7]。

(二)多模态认知积极话语分析模型的构建

不同理论的结合需要有恰当的结合点。由上述理论分析可知,积极话语分析具有多模态性,其在关注语言符号的同时也注重非语言符号的表义功能,这就使得积极话语分析与多模态话语分析具备结合的可能性。同时,隐喻和转喻理论的多模态发展也促成了多模态话语分析与隐喻和转喻理论的深度融合。

不同理论的结合既需要有宏观的框架支撑,也要有微观的元素填充。对比积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及隐喻和转喻理论各自的特点,文章将积极话语分析作为宏观框架,在此基础上加入多模态话语分析及隐喻和转喻理论,全面并深度挖掘多模态语篇中的话语意义及其社会文化表征。

多模态认知积极话语分析模型(见图1)包含三个维度:语篇分析维度、认知阐释维度和社会文化解释维度。其中,语篇分析维度关注话语的不同模态,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的基础上融入多模态话语分析,即对应语言符号系统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组篇功能,分析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图功能。认知阐释维度融入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理论,深度挖掘话语背后的意义表征。社会文化解释维度在语篇分析和认知阐释的基础上,关注话语所在的情景语境(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结合话语的目的,对话语进行社会文化层面的解释。

二、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宣传片话语分析

为了宣传儿童友好城市理念,营造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氛围,保定市推出一系列的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宣传片(以下简称宣传片),当中以《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金名片”》最为突出,其中提到了“五个友好”(社会政策友好、发展环境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的城市建设举措,倡导社会各界形成强大共识与合力。

宣传片由视觉、听觉两个模态,以及语言、画面、声音、音乐、颜色等多个符号系统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和画面符号,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下文将以多模态认知积极话语分析模型为依据,对宣传片中的《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金名片”》进行多维度话语分析,以期发现其话语特征,助力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

(一)语篇分析

从再现意义来看,宣传片中既有叙事再现,也有概念再现。其中,叙事再现包含动作过程、反应过程和言语过程。在《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的开篇镜头中,身着校服的小女孩(动作者)充满朝气地跑向保定市地标建筑—京畿之门(目标),这一动作过程象征保定市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和充足的动力。5名儿童(反应者)手拉手躺在草地上,微笑着仰望天空,这是典型的反应过程,寓意孩子们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健康美好的成长环境。在《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的尾声部分,先是儿童齐声喊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标语,然后是3名儿童依次表达“我助力、我参与、我代言”的决心。这属于言语过程,表达了儿童群体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支持和期待。

宣传片的概念再现包含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其中,《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的分类过程有一起奔跑玩耍的小伙伴、一起做美食的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读书和学习的同学,并体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各类政策文件、海报、展示牌等。分析过程包括代表儿童友好城市的街区、道路、公园、车站等,以及代表城市缩影的楼宇、车辆、行人、凉亭、乘客等。象征过程主要有街区象征现代都市、京畿之门象征历史发展、美食象征健康、图书馆象征知识等。

从互动意义来看,首先,《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所“提供”的镜头要多于“索取”的镜头,即在多数情况下,片中的人物在向观众传递信息。少数“索取”镜头,如仰望天空的学生、俯视镜头的孩童、儿童自画像、“我助力、我参与、我代言”口号等则是《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表达对观众助力儿童快乐成长的愿望,同时表达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信心。其次,《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将近景和远景进行搭配呈现,近景聚焦代表“五个友好”的具体事件,拉近观众与片中人物和事物的距离,远景则整体呈现代表城市元素的道路、街区、公园、车站、校园、图书馆。最后,《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的拍摄视角反映觀众的态度,多数近景镜头属于水平视角,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多数远景镜头属于垂直俯视视角,将观众置于较高的位置。但在呈现“一米高度看保定”这一概念时,《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则使用了近景仰视镜头,让观众站在儿童的视角感受世界。

与海报、标识等平面静态语篇不同,宣传片属于动态语篇。因此,从构图意义来看,《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的镜头布局多将重点信息置于镜头中央,使观众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抓到要点,但其结尾镜头则属于上下结构。《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的结尾镜头上方由烟花呈现“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元素,下方是城市夜景。这一镜头布局体现的意义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这一概括性理想需要由具体的真实行动去实现。

(二)认知阐释

宣传片兼具现实性语篇和广告语篇的特征,其中包含大量的隐喻和转喻。隐喻主要用来体现语篇的主题,实现其交际目的,转喻则具有较强的表征功能,能将概念具体化、视觉化。

宣传片的多模态隐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儿童友好城市是乐园。这是宣传片最突出的一个概念,实现“五个友好”,让儿童的生命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等得到切实保障,这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目标。第二,知识是海洋。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学校,儿童都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第三,儿童是友好城市建设的见证者、传播者、助力者、参与者和代言人。儿童作为城市的一个群体,不仅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受益者,更要积极参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宣传片的多模态转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空间部分代整体。《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中的道路、街区、公园、车站、校园、图书馆都是城市的空间元素,都可以用来指代城市这一整体概念。第二,服装代身份。《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中身着校服的儿童代表小学生的身份,园服代表幼儿园小朋友的身份,另外还有身穿工作服的老师、公交车司机、志愿者等。第三,个体代群体。《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中出现的学生、老师、司机、志愿者、盲人、老人等个体都代表了相应的群体,体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需要全民参与的理念。第四,次事件代整体事件。《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中儿童生病受到照顾的次事件代表儿童生病就医这一整体事件,体现“权利保障友好”的理念。第五,原因代结果。因为有“五个友好”的保障和全民的参与,才能真正建成“保定儿童友好城市”。

(三)社会文化解释

从社会背景来看,《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金名片”》的发布一方面向民众普及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内涵,让民众看到保定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持续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强大决心,另一方面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保障儿童的各项权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文化背景来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一方面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等理念,强调儿童成长与国家兴旺富强的关系,另一方面强调儿童不仅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受益者,更是助力者和参与者。例如,《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金名片”》中呈现的儿童助人为乐的画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以礼待人、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

三、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探讨

在多元话语分析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视角审视宣传片中的《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金名片”》,有助于我们发现儿童友好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塑造和传播儿童友好城市形象。

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认为传播研究可以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入手。该模式影响深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其只关注传播过程的单一性和线性,没有考虑传播受众的反馈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学界之后又出现了多个传播模式,其中包括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前者将传播视作双向互动的过程,后者强调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主体和受众以及最终传播效果的影响。综合以上两个传播模式,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形象传播应遵循以下策略。

首先,《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金名片”》的传播主体是保定市妇女联合会,属于政府机构,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了实现传播主体的多样性,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传播能动性,将政府宣讲转换为全民传播。其中要特别关注儿童群体的参与,从儿童视角讲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故事。

其次,在传播内容方面,《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金名片”》属于概览性的宣传推广,能让观众快速了解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内涵和要点。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可以对其进行重点展播,全面、细致、深入地展示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有关部门可以从“五个友好”的建设成效方面,或者不同群体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评价方面入手,或者从第一人称角度出发,形象、生动、真实、客观地展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成效。

再次,《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金名片”》是保定市妇女联合会与中国报道网联合推出的视频短片,属于网络传播,其特点是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为了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益,覆盖更多的传播受众,有关部门可以采用电视新闻、报刊媒体、网络平台、校园宣讲、社区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多平台、多渠道传播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理念和举措。

最后,《全力打造新保定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金名片”》中只有少数几个镜头出现了保定特色文化符号,如保定东站的京畿之门、关汉卿大剧院,对不了解保定文化的受众来说,较难引起情感共鸣。因此,在进行儿童友好城市形象传播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兼顾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接受度,及时调整传播内容,重视受众对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的反饋,为其提供反馈渠道。

四、结语

多模态认知积极话语分析模型以积极话语分析为宏观框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及隐喻和转喻理论为主要内容。文章运用这一综合话语分析模型对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宣传片的突出作品进行多元话语分析,探析其话语特点、深层含义和社会文化背景,同时结合传播学理论,为保定儿童友好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张珂.多模态批评(积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探索[J].外语教学,2022(01):1-8.

[2]朱永生.积极话语分析: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与补充[J].英语研究,2006(04):36-42.

[3]刘成科.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从解构走向建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05-107.

[4]吕慰.多模态积极话语分析初探:以语言与图像的评价功能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48-50.

[5]董梅,袁小陆.多模态审美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建构研究[J].外语教学,2021(01):77-82.

[6]钟书能,李丹婷.网络视频广告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构建[J].山东外语教学,2014(04):35-39,53.

[7]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J].外语研究,2011(01):16-23.

猜你喜欢
友好城市名片隐喻
包包,也可以是你的名片
战后国际友好城市的发端与发展(1945—1969):基于法国视角的研究
我家的环保名片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活的隐喻》
不会丢的创意名片
2012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主题:“幸福城市,绿色生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